游戏     

中国最穷的省 探访中国最穷困人口生活:人畜同住1年吃3次肉

2022-02-16 14:21游戏

在甘肃省东乡县刘舒乡洪庄村,村民马塔·乐飞把手伸进开裂的墙中。因为没有钱翻修,他的家人住在一所危险的房子里。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面对中国的贫困角落

——扶贫现场考察报告

新华网北京6月22日电中国最贫困人口生活如何?

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脱离了很多人的视线,尤其是都市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农村贫困人口仍有7017万人,约占农村居民的7.2%。

“扶贫开发工作仍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村的冲刺期。形势迫在眉睫,不等人。”

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短板,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脱贫,向全国、全世界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军令。

半年来,新华社先后派出9个调查组赴中西部贫困地区实地观察乡亲生活状况。一方面,通过30多年的脱贫攻坚,农村贫困大大减少,贫困被逼到了“墙角”。另一方面,未来的扶贫还得啃最硬的“骨头”。那些最穷的地方,也是基础最薄弱、条件最差、工程最艰巨的贫困堡垒。

图为3月25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拉木阿朱乡玛依村拍摄。马邑村海拔2600米,土地贫瘠,距离乡镇12公里,道路崎岖。全村有135户729人,绝大多数村民还住在人畜共居的石头房子里。新华社记者陈迪什

贫困样本大凉山

推开一扇破旧的木门,记者调整了一会儿眼神,便渐渐看清了屋内的情况:房子一分为二,左侧是牛棚,杂草上散落着牛粪。空气中有一股刺鼻的味道。右边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床只能通过手机的灯光看到——四堆砖头上放着一块木板。在房子的中央,地上有三块砖,上面有一个锅,下面是柴火。这是炉子。没有桌子,甚至没有长凳。土墙被多年的炊烟熏黑了。

这是四川省大凉山区美姑县拉木阿玥乡马邑村村民尔日舒的家。

锅里煮了一些土豆,这是他一家五口的午餐。一些土豆已经发芽了。对他们来说,吃米饭和肉是一种奢侈。米饭只能10天吃一次;每年最多吃三次肉,即彝族新年、汉族新年和彝族火把节。

45岁的尔日舒左眼失明。当我睁开眼睛时,我看到了一个红色的。

三年前,他发现自己的眼睛有问题,但他没钱去县医院。有一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以报销医疗费用,但需要个人先垫付后报销,个人负担不起。看病还需要路费和生活费,对他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一直拖到无法治愈。

墙上有两张橙色的“优秀少先队员”证书。获胜者是埃里·金淑14岁的儿子。他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但是他们没有去上学。他们茫然地看着记者...

日常生活是大凉山区贫困的一个缩影。

四川省大凉山区美姑县拉木阿玥乡马邑村的几个孩子正站在村里的空地上。新华社记者陈迪什

多年来,扶贫工程在这6万平方公里的高寒地区奋力推进。有些人利用政府的小额贷款和技能培训,开始跑运输、种辣椒、种地,或者外出打工,慢慢赚钱。还有近50万人从危房搬到四川省重点民生工程“易家新宅”。

然而,持续了几千年的贫困,在总人口近500万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根深蒂固。

马邑村有许多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三五成群地奔跑玩耍,似乎很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村党委书记纪可·杜诗的话让记者难以释怀:这个村目前有数百名适龄儿童没有上过学!

关于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的一切都令人悲伤

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八坪村农红组66岁的村民孟站在自家门前。她和儿子蓝锦华在一间茅草屋里住了几十年,茅草屋是用树枝和竹片搭成的。新华社记者梁韬摄

“一家有四面墙”常被用来形容贫穷。但在兰金华位于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八坪村的家里,连严格意义上的墙都没有。

他和他母亲居住的茅草屋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它是用树枝和竹片做成的,缝隙里抹了一些牛粪。冷风和光从无数的洞进来。

昏暗的灯泡下,柴火、杂物和简单的农具堆在一起。长期的烟火凝聚成黑色的羊毛羊群从屋顶和木架上垂下来。角落里被竹条围着的两个窝,就是母子俩的“卧室”。

前阵子屋顶漏水,蓝锦华不得不去隔壁哥哥家做地铺。我哥的房子是几年前政府补贴2万元盖的砖房,到现在没有门板,只有一张竹片堵着。

在集中连片的贫困带,经过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人无衣饱饭”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然而,记者看到,一些极端贫困户在日常生活用品上依然心酸。

这是3月28日在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木柯吉村拍摄的民居。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活着。

于大庆的家在安徽省金寨县何燕子镇茅河村,土房子的外墙上布满了小洞。这是一个由野蜜蜂组成的巢,它们每年春天都会飞来飞去。墙脚有山老鼠打的大洞。几年前,两座土房在一场大雨中倒塌了。

在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78岁的王大所居住的石屋已经修建了300多年,一面墙不见了,只剩下三面,如一个横的“U”形,面对着一条长长的巷道,大雪和寒风直接把房间填满。

吃饭吧。

在贵州省从江县甲面乡的一个脏乱差村——加堆村,记者前往51岁的村民组长、乡人大代表龙老洞的家中。白色塑料桶里有五六斤猪油,是全家人改善生活的食物。烹饪时切一小块,放在锅里擦,即使有油。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清水煮野菜。

记者正在采访时,有人带来了一只大公鸡。原来龙老东想留我们吃饭,就向邻居借了一个,准备给我们宰了。他家两三个月只能吃一次肉,却要杀鸡给我们吃。婉拒的时候,记者的心情真的难以形容。

他的电视机是全村19户67人唯一的电器,不是买来的,是社会捐赠的。他的卧室没有门,只挂着一张塑料布,床上铺着一层散落的稻草。

在西南一些石漠化严重的山区,还存在季节性粮食短缺。政府每个月给每人发放30公斤的救济粮,但有些村民还是吃不饱,只能向亲戚朋友借,来年再还新粮。

石漠化山区岩石多,土壤少,土层贫瘠。土壤下面是喀斯特地貌的“漏斗”,不能储存雨水。年收入很少,一方养活不了另一方。

贵州省武陵山区沿河县四曲镇有一个村子叫“一刀”,意思是“建在刀背上”。全村34户,只有1.5亩水田。各家各户不得不轮流耕种,但没有这样做的人在贫瘠的旱地上种了一些玉米。也就是说,一碗饭全村轮流吃,几十年才能做一个圆。记者去采访时,已经有十多户了。

这是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木克吉村一所房子的内部。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饮用水。

宁夏西吉县历来干旱少雨。王敏所在国家赵村马虎岗,平时拉一次水,来回跑40公里,一次拉两大缸,大概一吨,能吃半个月。一吨水用4元,拉一趟水的燃料费十几元。“我不敢扯太多。时间长了,水就不能吃了。”

湖南省保靖县穆尔村3组,村外路边有两个用石头砌成的小坑。非常细的水在土壤和缝隙之间流动,这是数百名村民的救命水源。侧面覆盖着深浅不一的蹄印,随处可见牲畜粪便。

72岁的村民向说:“天气好了几天,没有水喝,只能走几里路去打水。因为缺水,前一年庄稼没有收割。”

旅行。

在这次采访中,记者没能到达最偏远、最贫困的地区。四川凉山,最远的贫困村,从公路尽头开始,要骑马三天,而且不下雨。即使在可以通车的地方,步行的难度也往往令人望而生畏。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邓谷乡碾坪村的山太陡,耕地坡度约80度,几乎挂在山上。在攀登过程中,村民们向记者展示了路边的一个坟墓和土堆,那里埋葬着一位意外摔死的村民。牛马不时摔死。人们说有“天地山野,有人无路”。

去年,怒江州所属的公山县独龙江乡79公里的山路得到重建,耗资7.76亿元。其中,仅开通一条6.68公里长的隧道就耗资约3.7亿元。按照这个计算,完成偏远山区的同村、同祖公路所需的投资将是天文数字。

有些地方,滑移线还是路。在云南省福贡县马集乡桥马嘎村,记者看到一条颤抖的钢丝绳横跨在宽达数十米的河面上,十余名大人小孩排队等候过缆,这是村里数百人进出的必经之路。12岁的小学生余强已经是“老手”了。他把绳子扣在钢丝绳上的一张卡片上,把绳子一端固定,一端缠在大腿和腰部,挂上书包,跺着脚,弯着腿,立刻飞到另一边,好像一点也不觉得危险。

一群孩子,一声叹息

在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木可集村,一个孩子躺在床上做作业,家里没有书桌。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七小拱门,在旅游旺季总是人满为患,甚至经常人满为患。然而,距离景区5公里的是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的极度贫困地区。

村里有357个蘑菇村,除了一个农家乐,几乎没有人靠景区发大财。当地特产瑶山鸡,风味优美,从未近距离打开过市场。

村里有1100多人是文盲和半文盲。大部分村民还是找不到或者不敢找市场,只能靠种地维持温饱。

缺乏教育已经成为一些困难群体脱贫的深层次障碍。

在甘肃东乡,受教育的人数正在像宝塔一样减少:一些小学一年级有50名学生,五年级只剩下5名学生。东乡县一个村有500多人,至今没有一个高中生。

甘肃省东乡县龙泉乡北庄湾村小学的学生正在上数学课。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全国各地完善了九年义务教育,免学费、营养午餐等措施让无数孩子受益。然而,在贫困山区,孩子初中甚至小学辍学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些父母很早就带孩子出去工作。对于最贫困的家庭来说,上学本身就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支。

在广西都安县龙符乡葛佳村,记者看到一对小兄弟姐妹,穿着泥泞的棉袄和草鞋,提着装满牛粪的篮子,作揖着,一步一步向山上走去。篮子里的牛粪有40多公斤。男孩12岁,女孩10岁,但是她身高一米多一点,很瘦。那天我本来要去上学,但是教学点唯一的老师去村里开会了,孩子们只好停课。

回家后,父亲正为孩子读书发愁:“学费没收,还有书、杂费、生活费?”

家里还有一个初中生,每周需要从乡镇中学到40元的车费。如果不坐公交车,只能在山路上走几个小时,包括爬陡峭的悬崖。

“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在大多数农村地区确实已经成为现实。然而,落后的教育设施和缺乏教师仍然是贫困地区的普遍问题。

黔东南州从江县峡江镇高坪小学,学生在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上课,活动板房是教室和宿舍,前半部分是课桌,后半部分是双层床。新华社记者梁韬摄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