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     

喀秋莎俄语 唱起《喀秋莎》 中俄两国人民都忍不住落泪

2022-02-05 09:18游戏
俄罗斯歌曲《喀秋莎》最近又在中俄两国火了起来。

这一事件源于即将参加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红场阅兵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官兵在离开彩排现场时演唱了俄罗斯版喀秋莎歌曲,引起了俄罗斯观众和媒体的热烈反响。

       新华社5月6日报道,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说,选择《喀秋莎》这样一首中俄两国民众都耳熟能详的老歌,是为了拉近中俄两国军人之间的距离,也体现了对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老战士、老前辈的缅怀和尊重。

人民日报也在5月7日报道称,令俄罗斯同行惊讶的是,中国广场队不仅有出色的军事姿态,还有出色的歌唱技巧。在彩排和穿越红场时用俄语演唱了著名歌曲《喀秋莎》后,中国队一鸣惊人。仪仗队旗手张洪杰说,能在俄罗斯土地上演唱两国人民都熟悉的俄罗斯民歌,他感到非常自豪。当中国军队在阿拉宾诺训练场第一次演唱《喀秋莎》时,旁边的52支朗读队都惊呆了,立刻发出热烈的掌声,然后他们一起演唱。令张洪杰惊讶的是,这些没有经历过二战的年轻人又唱又哭。被这种热烈的气氛感染,中国军人的眼睛都湿了。

       或许,俄罗斯人不清楚,这首传唱于“二战”欧洲战场的俄罗斯爱国歌曲,也同样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浸润了几代中国人的心灵。

《喀秋莎》歌词诞生在中国?

《喀秋莎》的作者、俄罗斯诗人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俄罗斯原诗集《喀秋莎》的精装版。

       学界公认,歌曲《喀秋莎》是先有了词,后有了曲的。其词作者是俄罗斯诗人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

多年来,关于这首抒情诗在中国的诞生,有很多版本。例如,2010年4月23日,《吉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喀秋莎生于珲春》的文章,其中说:“前苏联的歌曲《喀秋莎》诞生于1938年7月苏联与日本的哈桑湖战役。”

       在《吉林日报》的那篇文章中写道:在战役期间,斯大林派出了强大的军事记者队伍,拍摄了大量的纪录影片与新闻照片,并写出了许多战地报道。

战斗发生时,是珲春地区的初夏时节。梨子和野玫瑰在山上盛开。清澈的图们江像一条飘带,飘落在青山峡谷中,细纱般的薄雾不时从日本海沿河吹来。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幅大自然的奇妙图画中获得灵感的。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喀秋莎》:“正当梨花开遍天下,柔软的轻纱浮上江面,喀秋莎站在险峻的岸边,如明媚的春天般歌唱……”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看到这首诗后,立即将其谱写成一首歌——优美的旋律仿佛为朗朗上口的歌词插上了翅膀,迅速在苏联各地传唱。

       《吉林日报》的这篇文章流传甚广,经过不断地演绎,关于《喀秋莎》这首歌词的诞生记,又从1938年中俄朝交界的“张鼓峰事件”,变成了1939年中蒙边境上的“诺门罕战役”,甚至百度百科与维基百科中文版上关于《喀秋莎》歌曲词条,也标注源于诺门罕战役。

然而,这种说法在其他语言的网站上很难找到。因为没有史料证明斯大林派了大量记者去张鼓峰或诺门罕,也没有史料证明伊萨科夫斯基在1938年或1939年去过远东,也没有资料表明他读过关于这两次战役的报道。

       伊萨科夫斯基的家乡是俄罗斯的斯摩棱斯克州的福斯霍达村,这个常住人口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庄里,有着世界上唯一一座《喀秋莎》博物馆。

作曲家马特维·布朗特尔

       国际在线记者5月4日援引《喀秋莎》博物馆馆长柳德米拉·普罗霍连科娃的说法称:1936年,已经移居莫斯科的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回到家乡。也许是这一次的故乡之行给他留下了太多温暖而美好的印象,在返回莫斯科之后,当回忆起和村民们在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他写下了八行诗句,这就是歌曲《喀秋莎》的雏形,“1938年,作曲家马特维·勃朗特尔邀请伊萨科夫斯基为他的爵士乐队11月的演出季写一首新歌。伊萨科夫斯基说,自己近期没有新作,只有一首未完成的八行诗。当年夏天,伊萨科夫斯基前往雅尔塔度假,勃朗特尔随后也赶到那里,在给八行诗配上音乐之后,他决定请伊萨科夫斯基继续这份未完之作。”

据《国际在线》报道,1938年11月28日,勃朗特的演唱会如期开始。当最后一场压轴演出时,女歌手瓦伦蒂娜·巴吉舍娃走上舞台,演唱了伊萨科夫斯基创作的歌曲《喀秋莎》。音乐厅里掌声经久不息,于是歌手唱了第二遍和第三遍。《喀秋莎》这首歌从此进入了人们的心中。

       也有史料称,最早演唱《喀秋莎》这首歌的是苏联民谣歌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

俄美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20世纪苏联传奇人物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喀秋莎》的曲作者是20世纪传奇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旋律源自其谱写的歌剧《玛伏拉》。

围绕这首歌的歌词、作曲、原唱有那么多悬案,可能说明这首歌诞生于卫国战争爆发之前,但直到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后才开始广泛传唱,当时这首歌的很多最初记忆都无法得到验证。

       

卡秋莎是谁?

       回到国际在线的那篇文章,《喀秋莎》博物馆馆长普罗霍连科娃说,伊萨科夫斯基从来没有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过喀秋莎的原型究竟是谁。事实上,这个在俄罗斯非常常见的女性名字,在伊萨科夫斯基所创作的作品中,曾经出现过多次。也许她只是一个综合的形象,“有一种说法是,歌曲是为了纪念他的第一位女老师叶卡捷琳娜·戈兰斯卡娅,因为伊萨科夫斯基曾对朋友说,他的一生得益于两个女人,其中一个是自己的母亲,还有一个就是第一位老师戈兰斯卡娅。1938年歌曲《喀秋莎》是他第三次用这个名字,喀秋莎在诗人的心目中就是一种最亲切、最温柔的化身。是一种需要他特别呵护的人,就像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他的女儿。”

诚然,喀秋莎在俄罗斯太普遍了,有点像中国名字里的“慧芳”“美娟”“李俊”。在俄语中,“катюша”是“естессса”的别称。所谓的昵称是比昵称更亲密的表达,叶卡捷琳娜的昵称是“катя".”事实上,叶卡捷琳娜是“凯瑟琳”的斯拉夫语名字,这是欧美常见的女性名字。它来自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崇拜的圣人“亚历山大的加利纳”。理论上,卡秋莎的英文昵称可以写成“Hello Kitty”中的“Kitty”。

       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后,苏联强大的宣传机器开始启动,有关部门把“喀秋莎”这一俄罗斯女孩里常用的名字,升华为一个深爱着前线战士的女孩,她执着地等待着那位心上人的来信,同时“喀秋莎”还代表着苏联母亲般的国土,呼唤着男儿们去呵护。

根据一些资料,喀秋莎最早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1941年,莫斯科工业学校的女生在告别苏联士兵的仪式上集体演唱了这首歌。很快,《喀秋莎》就成了二战时期苏联士兵在前线唱的军歌。

       围绕着“喀秋莎”这个名字,苏联的国家宣传机器做了许多努力,比如卫国战争时期还广泛流传着这么一个关于女孩“喀秋莎”的故事:喀秋莎曾在德国人的司令部工作,给苏联红军传递秘密情报。1941年,在身份暴露后,德国人将她和她的160多个同乡一起带到卡斯普良斯克湖边枪毙,临刑前,姑娘高声唱起了歌曲《喀秋莎》,直到生命的最后。

很多人误以为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也是以歌曲《喀秋莎》命名的,其实不然。这种火箭发射器的发射器上有字母“K”的标记,这是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工厂出厂时的标记。“K”是俄语中“共产国际”的缩写。由于当时火箭发射器被严格保密,苏联士兵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他们根据字母“K”将武器命名为“喀秋莎”。

       

喀秋莎承载了几代中国人的美好回忆

       中苏在上世纪50年代的“蜜月期”,是让《喀秋莎》成为几代中国人美好回忆的关键时期。

今年3月21日,《大连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明亮的声音唤起喀秋莎的记忆》的文章,文章说“老三”们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受到了很多苏联文化的影响。当时大连很多学校都教俄语,还在音乐课上学唱俄语歌曲《红莓花开》《莫斯科北京》《卡提乌》

       《大连日报》写道:大连一中68届毕业生孙建华算是大连一中“老三届”俄语合唱团主力了,退休前在市公安局工作,由于喜好音乐,1999年就在大连爱乐合唱团担任男高音,但一直都唱中国歌,“说实话,我一直想把俄语歌‘捡起来’,因为内心始终有着中学时代受苏联文化影响的情结,或者叫‘喀秋莎’情结。这回正好有这么一个平台,非常高兴”。

其实只要你搜索喀秋莎作为关键词,很多文章都是充满怀旧的。比如《潇湘晨报》去年12月30日采访了湖南省爱乐协会秘书长胡伟。文章说:那是70年代,胡伟在四川乐山上初中。有一天,一个从外地转来的学生,不小心唱起了喀秋莎的旋律。“就像梨花开遍天下,柔软的轻纱飘在河上,喀秋莎站在陡峭的岸边,像明媚的春天一样歌唱……”

       《潇湘晨报》的那篇文章中写道:胡伟说,从这位同学开始,这首动人的旋律很快就在更多的学生之间传唱。后来,他们知道这首旋律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喀秋莎》。不过,由于1970年代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喀秋莎》被定为“黄色歌曲”,不准传唱。

喀秋莎博物馆

       即便是偏僻的俄罗斯《喀秋莎》博物馆,多年来不断有中国游客慕名而来。博物馆收藏着一封来自中国新疆的信件。信中写道:“我是一位学自然地理的环境科学工作者,身上的艺术细胞虽然很少,但从50年代以来,《喀秋莎》这首歌就深深地迷住了我,激励着我。1965年,我的女儿出生了,在取名时我想起了《喀秋莎》。按照中国的习惯,我给她取名为‘秋莎’,中国的喀秋莎。”

可以说,卡秋莎在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中,尤其是“三等”人群中,有一种普遍的卡秋莎情结。

       俄罗斯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首席指挥尼古拉·基里洛夫,今年2月在接受俄罗斯“卫星”新闻通讯社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和中国拥有共同的民歌,这些民歌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联系。他说:“中国人确实把一些歌曲当做了自己的民歌。比如说《喀秋莎》、《红梅花儿开》。”

其实“红莓花开”也是伊萨科夫斯基写的一个词。中国著名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家高芒在他的代表作《墓碑天堂》中这样评价伊萨科夫斯基:“他的诗充满了民歌、音乐、质朴和丰富的内容和感情。”

       

附《喀秋莎》的俄文歌词和中文翻译,与流行的中文翻译不同

       Расцветали яблони и груши,

苹果树和梨树开花,

       Поплыли туманы над рекой;

巨大的薄雾在河上飘扬;

       Выходила на берег Катюша,

走出去,走到河岸,喀秋莎,

       На высокий берег, на крутой.

到又高又陡的河岸。

       Выходила, песню заводила

边走边唱。

       Про степного, сизого орла,

草原上唱歌的苍鹰空,

       Про того, которого любила,

歌唱她深爱的男孩,

       Про того, чьи письма берегла.

他所有收到的信封都很珍贵。

       Ой, ты песня, песенка девичья,

啊!歌声,悠扬的少女之歌,

       Ты лети за ясным солнцем вслед,

请跟随明亮的太阳,

       И бойцу на дальнем пограничье

飞得很远的士兵

       От Катюши передай привет.

替卡秋莎问候他。

       Пусть он вспомнит девушку простую,

愿他记得那个纯洁的女孩,

       Пусть услышит, как она поёт,

愿她的歌声被听到。

       Пусть он землю бережёт родную,

愿他保卫祖国的土地,

       А любовь Катюша сбережёт.

而喀秋莎守护爱情。

       Расцветали яблони и груши,

苹果树和梨树开花,

       Поплыли туманы над рекой;

浓雾在河上飘动。

       Выходила на берег Катюша,

走出去,走到河岸,喀秋莎,

       На высокий берег, на крутой.

到又高又陡的河岸。

       

中文流行版本的翻译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漂浮着柔软的面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唱就像明媚的春天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

她正在草原上唱歌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

她仍然对她的情人隐瞒信件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

跟随明亮的太阳飞翔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

送上卡秋莎的问候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

想念我心中那个遥远的女孩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

卡秋莎的爱永远属于他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漂浮着柔软的面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