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     

芮效俭 专访芮效俭:见证中国80年

2022-01-28 10:08游戏

中新社华盛顿7月10日电专访芮效俭:见证中国80年

中国新闻社记者张蔚然

“我还清楚地记得日军轰炸成都最严重的一次,我家的地板被炸飞了。后来我家干脆在房子后院挖了个空洞。这是我童年的深刻记忆,影响了我对中国的看法。”

J.现年80多岁的美国前驻华大使斯台普顿·罗伊近日接受了华盛顿中国新闻社记者的专访,畅谈他眼中80年来中国的变化。出生于南京,成长于成都,留学于上海,经历过中国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亲身参与中美建交谈判,在中国代表美国。这些经历让芮效俭见证了中国开放从封闭到持续开放,从贫穷到逐渐繁荣的过程。芮效俭1935年出生于南京,1岁时随父母回到美国。1938年,全家再次回到中国,在父亲任教的成都花溪坝金陵大学校园里度过了7年,直到10岁。他的经历在美国“中国通行证”中是“独一无二”的,四川话一度比普通话还好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不仅学会了躲避日军的轰炸,还很早就体验到了峨眉山的锦绣风光,甚至看到了普通中国人的贫穷。

J.斯台普顿·罗伊告诉中国新闻社记者,“成都和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一样落后。我的家和成都隔着一条河。入城前过桥要走几英里路,路上经常泥泞不堪。只要离开大学校园,周围就是稻田、油菜田、玉米地。川西平原很多河流根本没有桥梁,卡车经过时需要临时搭建木桥。看过去80年的地图,成都扩张了很多倍。我过去居住的国家现在是城市中心,这代表了中国这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

他说,现在大多数美国人都没有机会看到中国的农村,而他自己也是在中国的农村长大的,知道中国从哪里来,所以在观察中国的巨大变化时有参考对象。

从年轻时学习到去中国,芮效俭一生中见过中国三次。1948年,芮效俭一家从美国回到中国。先后留学南京、上海,经历国共内战,1950年回到美国;1978年,他回到中国大陆,担任美国驻华联络处副主任,参加了建交谈判。在此期间,他与当时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至少有五到六次小规模的会晤;1991年至1995年双边关系困难时期,他担任驻华大使。他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两国领导人的多次会晤,不得不应对一些摩擦和紧张,包括银河事件、美国对台军售、时任台湾省领导人访美等。

总的来说,芮效俭认为,中国在不断发展,美中关系在起伏中前行,这得益于两国领导人的战略眼光和处理美中关系的高超方式和技巧,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他高度赞赏当时两国领导人毛泽东和尼克松的“非凡洞察力和远见”。70年代初,虽然两国没有外交关系,是敌对阵营,但尼克松愿意访华,毛泽东同意访华,这是完全“非常规”的处事方式。双方都承担了政治风险,但也看到了共同利益。

所谓“非常规”做事方式的典型例子还包括他所尊敬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芮效俭说,在中日领土争端问题上,他创造性地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发展”;在美中未能彻底解决对台军售问题时,他有勇气推动两国建交。

J.斯台普顿·罗伊说,邓小平之后的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中国领导人是“有能力的领导人”,是美国可以与之“打交道”的领导人。他注意到习近平提出的中国外交的战略目标,中美两国领导人会晤越来越频繁是一件“好事”。两国之间的对话机制和渠道越来越多,有利于控制问题。

J.斯台普顿·罗伊说,“在过去的38年里,我一直在与中国打交道。每当有人说当前美中关系最糟糕的时候,我总是认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在说什么。他们既没有回顾历史,也没有亲身经历过两国之间的紧张时刻。美国和中国控制紧张局势的能力确实比20世纪80年代好得多。”

  芮效俭表示,他反对美国任何试图改变中国政治体系的做法,中国政治体系应由中国自身来决定,而非由美国说了算。芮效俭说,他注意到中共已意识到权力可能被滥用的风险,并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表明权力应当受到更好的监督。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