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     

大历史观 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历史观

2022-01-16 14:40游戏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

——学习习近平同志伟大的治国史观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治国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包括与辩证思维和世界眼光有关的历史思维。

习近平的治国思想具有鲜明的历史思维特征

习近平是一位具有广博历史知识和深厚文化修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其治国思想具有强烈的历史思维特征。研究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既可以阅读大量中外历史上的典故、人物、警句,又可以从历史经验教训中读出他的规律性认识,可以用来回答和解决今天的问题。

习近平历史思想的鲜明特征是什么?

首先,习近平的历史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维。习近平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研究辩证唯物主义,而且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他在组织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首先学习的是唯物史观。他的历史思想贯穿了唯物史观。他对包括孔子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和评价,坚持唯物史观;他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史的分析和评价坚持唯物史观;他对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分析和评价,坚持唯物史观;他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包括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的分析和评价,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唯物史观是习近平历史思想的最大特点。

其次,习近平的历史思维是揭示和反映历史规律的科学思维。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揭示反映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并把这种规律性的知识作为行动的指南,一直是它的使命。习近平热爱历史,不是为了历史,而是将人文与科学融为一体,注重从历史中培育生命,从历史中认识规律,从提高人的素质和把握历史规律中认识中国今天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治国理政的明智决策。

第三,习近平的历史思维是以史为鉴治国的科学方法论。比如他曾说:“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难以忘怀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纵观世界历史,外国的侵略和武力扩张终将失败。这是历史的规律。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人类生活的星球。”以史为鉴是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习近平的历史思维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和特征。因此,习近平的历史思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认识和改造世界为己任,科学与人文相融合,运用党中央辩证的历史思维方式治国。

习近平的历史思想源于他的伟大历史观,其中有八条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非常引人注目

为什么习近平如此重视历史和历史思维?这与他对历史的认知,尤其是他的历史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习近平如何看待历史?他的历史观有什么特点?在他的历史论述中,有八个重要论述,非常引人注目。

一个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今天在中国,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有这样的历史感。”这是他在2015年11月3日会见第二届了解中国国际会议外国代表时所说的话。当时他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组反映中国近代史的浮雕开始,指出我们提出中国梦,“它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是把我们已经做的、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作为一个历史整体来考虑。2014年5月4日,他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要想理解、想对,就要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他反复强调:“今天的中国是从昨天和前天发展起来的。要管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也需要积极总结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把现在和历史的逻辑发展联系起来,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我们把历史看作一个整体,一个研究和观点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历史观。用这样的大历史观治国,是习近平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他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随意选择”。这是他在201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论断强调了历史的客观性。历史是客观的,任何人都不能随意选择、装扮、篡改。什么是历史?历史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客观意义上的历史,即世界万物的时间存在方式。从宇宙、生物、人类,到民族、国家、政党、家庭,以及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有自己的时间存在方式和历史。二是客观世界主观反映的历史,即人对世界万物的时间存在的反映和描述。我们读的历史书上的历史,我们称之为历史科学史,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历史。这两种意义的历史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分离和独立的两种历史。第二含义的历史是一个研究过程,不断向第一含义的历史靠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强调历史是客观的,不能随意选择、装扮、篡改;同时,它鼓励历史研究的深化,鼓励历史研究百家争鸣。习近平的历史观就是坚持历史客观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第三,“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这一论断沿袭了上述论断,既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又强调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尊重历史,而不是随意丑化和糟蹋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点在于“否定祖先”、“挖根基”,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因此,学习和研究历史,不仅要了解历史的客观性,还要有历史的严肃性和严肃性。即使百家争鸣的历史问题,也要考虑“一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本”这样严重的问题。

第四,“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繁荣的真实记录。它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集合。”这里的“历史”是指反映和记录客观历史的历史意义上的历史。这是他在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说的话。在那次讲话中,他还说:“历史描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描述了他们治国理政、治理社会的思想和智慧,描述了他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三个“说法”说明了历史的科学性。他强调两点:第一,作为科学史,必须是客观历史的真实记录;第二,历史科学不同于一般科学,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即前人知识、经验和智慧的集合。这是迄今为止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历史科学的最高评价。

第五,“历史是前人实践和智慧的结晶”。他在强调历史是一门科学的同时,也强调历史和哲学都与“智慧”有关。在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他指出:“哲学是人类的智慧,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习近平的历史观源于毛泽东的历史观。他说:“毛泽东同志年轻时说过:读历史是明智的。也就是说:要不要增加智慧?历史书不能读。“我们知道,在人的认知系统中,技能、经验、知识、智慧等等,智慧是最高的。在德国的一次演讲中,他还引用了德国作家莱辛的名言:“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性的启蒙。“称历史为智慧之书,是理性的启蒙,是对历史本质的深刻阐述。人们把哲学看作智慧,强调哲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控制知识的智慧。然而,如果我们只把哲学看作是科学的知识体系,只记住原理,我们就会抹杀哲学最重要的智力特征。把哲学和历史结合起来,把“智慧之学”和“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结合起来,从历史中获得启迪我们理性的智慧,不仅能使我们知识渊博,而且能使我们成为有智慧的人。

第六,“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这三句话,是他2014年3月28日在德国科尔伯特基金会的演讲中说的第一句话;他在2013年6月25日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讲的第二句话;他在2010年7月21日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讲的第三句话。这是对历史和党史的功能性定义,强调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是“教科书”。古人常说:“不忘过去,未来之师。”习近平曾多次引用这句话。他在2013年3月1日中央党校80周年的讲话中也说:“学习历史可以看成败,从得失中学习,懂得改变;学诗可以动情,可以雄心勃勃,可以妙趣横生;学伦理学可以知耻,明荣辱,明辨是非。”从历史、诗歌、伦理的比较中,他澄清了历史是一本“看成败、学得失、知人善任”的教科书。这对肩负治国使命的领导干部尤为重要。因此,他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党史、国史作为“必修课”。他说:“这门课不仅是必修课,还必须修。"

第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解酒剂。”这是他在2014年7月7日纪念抗日战争爆发77周年时说的话。他所说的“醍醐灌顶剂”,是指历史不仅提供了经验,也提供了教训,可以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保持清醒,尤其是在治国方面。事实上,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国家不可能不犯错。但是,交了学费就一定有收获,不能重蹈覆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重视学习和研究历史。将历史和党史定义为“清醒剂”的意义就在于此。这显然是对历史和党史的功能性定义。

第八,“中国革命历史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好的养分”。这是他2013年7月在西柏坡说的话。这篇论文不仅进一步阐明了党史是一本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和研究党史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如何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基本问题。在一些人看来,我们党在历史上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能否成为我们的“营养剂”是个问题。因此,我们解释说,即使是错误也是宝贵的思想财富。习近平关于党史的论述也有这样的思想,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党史观是大党史观。一是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中认识和界定党史;二是党史要在人民探索奋斗的历史中得到承认和界定。他说:“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一个不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就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的历史,就是救国、兴国、强国的历史。这样界定党史,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中考察,可以更好地认识党史,包括党史的成就和错误。他还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歌可泣的篇章。研究中国近代史,要特别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斗争中创造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的历史辉煌。”这样,从人民探索斗争的历史和党与人民的关系来界定党史,突出“史诗”二字,就能更好地解释中国共产党党史的性质。用这样伟大的党史观来看党史,可以认识到它确实是“最好的养分”。

综上所述,习近平的治国实践和思想具有非常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思想内涵。这就是他反复强调的:“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这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伟大历史观,联系过去、现实和未来,审视问题,做出决策。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明确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一个广阔的视野,需要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史上看到。”这一伟大的历史观,不仅是我们观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认识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伟大视角,也是我们立足中国、借鉴外国、挖掘历史、把握当下、关爱人类、面向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视角和方法论。因此,研究和学习他的治国思想及其历史思想,就必须关注和深刻理解他的大历史观。

  (作者为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