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     

纪念孔子诞辰 论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22-02-18 05:34营养

古今儒学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研讨会暨国际儒家协会第五届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研讨会暨国际儒家协会第五届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要继承和发扬适合调节社会关系、激励人向善的传统文化内容,赋予它们新的含义。”基于此,本文概述了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对美的向上贡献及其在今天的继承和发展。

随着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儒家文化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文化,与其说是出身高贵,不如说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和验证过程,尤其是经历了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之后,才形成了今天的儒家风格。

首先,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创造和战国时期孟子的完善,奠定了先秦时期早期的儒家思想。孔子的学术核心思想是“仁”。他开办私立学校,传道授业。虽然他是鲁故里的一名官员,并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试图宣扬治国理念,但他的学术思想在他去世前并没有在政治上得到成功的贯彻。此时的儒家只是先秦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术流派,陈述着一个家族的话语。所以孔子在世时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培养了3000名弟子,让儒家有了继承衣钵的学生,有了弘扬学术理论的基础。这就是儒家教育远超其他百家的不朽之处。从孔子开始,儒家思想通过曾子、子思等人传播到孟子。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正统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仁政”理论。此时孔孟思想形成了儒家正统观,成为百家争鸣的大观。

孔孟儒学虽然由孔孟传入各国的宫廷和讲堂,但毕竟只是文化个体的一种民间行为。但是汉武帝时期的学者董仲舒,比较学者的功过是非,主张儒家的治国之道,认为为了治国理政,教育百姓,教育子孙,不如遵循儒家思想。因此,他提出了“释孔抑百家”的主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进而将儒学提升到治国纲领和正统学说。从那以后,儒学真正把学术和政治联系起来,把学问和治国联系起来。这是儒学进一步吸收、阐释和发展后的政治化。

第三个重要阶段是宋代程颐、程颢、朱等儒学家有选择地吸收各家思想,形成理学体系。尤其是朱对儒家经典《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注释,使这四本书成为朝廷命定、科举必读的“四书”。这将巩固儒家思想进入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所有学者都必须阅读儒家经典;养子者必是空门弟子。直到元朝,虽然中国在蒙古统治下废除了科学研究制度,但知识分子并没有放弃儒家教育。直到明清之际的科学研究,都需要从儒家“四书五经”中选题,以八股文的形式解决问题,并根据朱的《四书集注》为圣人“挺身”。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统治意识形态领域到了极致。

除程、朱理学外,在宋明时期有所发展,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强调“知行合一”,是对“致良知”的研究。有许多伟大的儒家学者继承了他们的心理学,学以致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著名的一代明史学家徐阶。

曾国藩是晚清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吸收、精选、发展、应用理学、心理学,真正践行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他被封为清朝中兴第一大臣。毛泽东也高度评价曾国藩:“亲民独服曾文正。”

近代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学者辩证地将西方思想吸收到本土儒学中,在这种思辨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儒学,“融合中西哲学,建立新儒学”。

这是儒学在历史上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作用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从民间学派到官本位论,从家庭学习到社会主流思想,再到五四以来受洋务思潮和孔子批孔运动的冲击,逐渐衰落到人们心目中腐朽的旧学说。事实上,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社会的官方正统,这有其充分的必要性,并受到了历史的严格考验。

首先,从个人角度来看,儒家学术理论是最容易实践的指导思想。儒家提出的理想虽然崇高,但实践的方法很简单,所谓“道与人不远”也是如此。比如《论语》开篇那句“边学边学”,即使学了知识也要练。这样一个简单易行的理论,就是孔子对大师学君子的教导——学以致用。这个理论深奥难懂吗?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现在开始,有规律可循?

比如关于“爱”的实践,墨家的“兼爱”观认为,爱情中没有平等,爱世界要观望。然而,这个理想虽然崇高,却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人该如何回报亲人和陌生人同样的爱?相比之下,儒家思想告诉人们“爱民亲仁”。作为一个仁者,虽然他广泛地爱着人民,但他是第一个接近仁者的人,所以有顺序,有主次之分,所以人们可以按照出发点去做。

再比如“和”字,“老与老,幼与幼”,就提出了一种推导,即先爱自己的老幼亲人,再以此为参照去爱别人的老幼亲人。儒家的爱是平等的,这说明了一个美的理论的可操作性。

儒家的“八项”更为具体,从“修身、至诚、至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一步地规定了修身、治外的步骤和方法。可以说,真正实现知识分子教育功能的儒学,是中国君子培育的一部成功的学习经典。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儒家思想是一种主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大有可为、积极参与社会的思想。与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看破红尘相比,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鼓励学生报效祖国、报效社会、奉献自己。可以说,儒家从创立之初,就一直在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这种人才是“时时以天下为己任”,“士者勇不起,路漫漫其修远兮”,“居高于寺者忧民,居远于江湖者忧君”。

就拿中国本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儒道两家来比较:道家如天上飞升的人空,儒家如地上的苦行僧;道家崇尚个人意志,追求超然物外,儒家崇尚集体精神,承担家国责任。因此,儒家知识分子是建设仁政社会、和谐社会、礼乐社会、大同社会的倡导者。

早在2000多年前,儒教和道教的分裂就开始了:面对社会的混乱,老子骑着青牛从汉沽关出来,而孔子则不顾自己笨重的身躯,带领众多弟子驾车出行四处传教。这就是儒家。他们可能在践行“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的社会理想。虽然“人不忍其忧”,但“不改其乐”!儒生在学习,在自强,在服务社会;儒家是推己及人,修身养性的人;儒家愿意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服务。

第三,从历史阶段来看,儒家思想是一种适合于治理世界、实现富强、稳定社会、改造世界的思想理论。回顾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安定繁荣时期,国家就会重新强调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一个经过多次考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即使是元朝、清朝等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府,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文化冲突和思想碰撞后,也不得不回归儒家的治国方略。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度,在社会层面提倡刚性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为民、德政为政,在国际层面提倡仁者无敌。它是一种进取、稳定、有序、中立的文化,特别适合个人的稳步崛起、社会的稳步发展、国家的安定和谐、世界的和谐。

如今,我国已进入文化复兴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文化繁荣的命题。此时,儒家文化中具有时代意义的优秀部分、精华部分和经典部分,也随着历史规律在我们的社会中复兴。它继承了古为今用的智慧,滋养了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比如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儒家思想的智慧基础,又融合了社会主义时代的需要。它是一种包含过去和现在,传承过去和未来的价值取向。也是当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当今世界的儒家思想

儒家智慧促成了“仁义”等一系列理念,既提倡仁,又强调在正义的范围内实施;比如“学”既提倡学习理论,又提倡实践;比如“孝”不仅在家里提倡孝顺,在社会上也提倡孝顺;比如《礼乐》既提倡以礼救人、规范秩序,又强调音乐与情感、平和与内心;比如“中庸”既提倡用中庸之道,不偏激,又强调保持自我,和而不同。

儒家今天最实用的思想之一是“忠恕”,这不仅是历史对今天的贡献,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忠诚是中国人的心。他们全心全意地对待别人,忠于自己的内心。他们想站起来,站起来,他们想接触人们;原谅就是像一个人的心一样,推己及人,换个思路,对别人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忠诚”意味着尽力而为,“宽恕”意味着衡量流派。所以,“忠”与“恕”,就像“仁”与“义”一样,是一对相辅相成、相互平衡的概念。忠诚意味着尽力给予和帮助;原谅就是把别人当自己,换个地方,体谅别人。

这个想法今天听起来很感人。这些品质与理解、真诚、理解和尊重有关。随着历史河流的推进,它们经常沉入河底。当今世界,矛盾不断,战争濒临爆发...是因为看似陌生的“忠恕”概念,被我们遗忘了太久,忘记了两千多年前有一群知识分子。他们虽不同而又和谐,虽不同而又为人们的思想着想,为人们的困难担忧。他们有老有老,有年轻有年轻。

而“忠恕”真的可以作为中国文化提供给当今世界的智慧标准。早在1971年,联合国就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决议。周恩来总理把孔子的两句名言带到了联合国大会堂,一句是“和为贵”,另一句是关于“忠恕”的诠释:“子贡问:谁有一句话能做到终身?孔子说:对不起。不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对别人做。”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条规则,是人一生都可以遵循的。孔子以这句照亮全世界的格言回答他,向联合国的信条表明了中国文化的正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见,“忠恕”是“和”的成就,“忠恕”不仅是古代知识分子亲自培养的准则,也是当下政治动荡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准则。

例如,旷日持久的巴以战争是宗教信仰的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集团之间的冷战是政治形式的冲突;国内贸易顺差和国外反倾销措施是经济体制的冲突。文化输出与文化侵略之争是中西文化的冲突。不同年龄人群的代沟是价值观的冲突;旧事物对创新的压制是思维方式的冲突……所有这些文明的冲突,避免和解决的方法,都可以在“忠恕”心态中找到。这样我们就不会用固执去排斥他者,用极端去反对异己,用傲慢去攻击新生,用霸权去迫害弱者。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提出:“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所以,纵观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今天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使我们更应具备一份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而中国智慧,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