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     

明明德 跟习大大学引经据典:“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2022-02-17 07:14营养

向达取经

大学之道在于清正,在于亲民,在于完美

书法与孙旭东:大学之道在于清正,亲民,善终

孔子说|曹亚欣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北京大学。在参加师生座谈会时,他指出,古人说:“大学之道,在于德清,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之路”

Xi·达引用的那句老话来自儒家四大经典之一的《大学》。

首先,解释一下“四书”的概念。经常提到“四书五经”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很多经典书籍。其实这个词一共包括了十一部儒家经典。

其中,“四书”指的是涵盖儒家核心思想的四大经典《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宋元以来,这四本书成为许多学生的科举必读和教科书。可以说,“四书”长期代表着中国社会最主流的思想智慧。

过去,“大学”是“四书”教育中最早学习的经典。比较简短易懂,被称为“入门道德入门”。从此进入系统学习和道德世界,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基础知识。

而“大学之道在于德,在于亲民,在于完美”,这是“大学”的开篇句子。这三个字是整个“大学”的“三大纲领”,由此可见这句话的重要性。

什么是“大学之道”?这里所说的“大学”与我们今天一般所指的高等教育概念是不一样的。儒家所强调的“大学”,是成人的学习,是君子的学习,是走向人生道路的学习。开始学习“大学”意味着心理成人的开始需要遵守君子之德,从而开辟实践的光明之路。

所以“大学”之初的“三个方案”是“成人学习”的三个总要求。

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中国大学的代表人物达在北京大学讲了这句老话,提醒中国所有年满18岁、完成成人礼的青年学生,要做一个真正心智成熟、勤奋努力、目标远大的成年人。

《在明明德》

“明”字是“在明明德”。前“明”是动词,意思是澄清和发扬;后者“明”是一个形容词,意为“明亮”;联系起来就是说,人要发扬自己内在鲜明的性格,把“生命的开始,自然是美好的”这一光明美好的部分发扬光大。

每个人心里都有善良的种子和邪恶的元素。对此,孔孟坚持“性善论”,认为善是人性中的主要因素。因此,后天教育就是在道德的指导下发展、鼓励、彰显和实践人性的善,使美德和善的力量能够在每一个观念的选择中占上风。

相反,荀子的“性恶论”是主要的。在人们心中的善与恶的两面性上,他更强调人性中的恶之花。要改变人性,就要“化自然为谬误”,谬误就是人为。所以他所教的弟子都是法家的典型代表,比如韩非子、李四。法家强调“法”的严格性,即不信任人性的自律性,要用用法的手段来惩罚人性的恶。

那么,既然人性天生就有善与恶,那么最合理、最成功的处理方式就是采取“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方式:既要依靠德善的引导来实现自律,也要依靠法治的制约来实行他律。

“大学之道在于其显德”,这是一种温暖的力量,是一种激励人心的积极教育。如果一个人能学会审视自己,不断走向光明,那么这个修养过程就是成年人所学,君子所行,大学之路。

“贴近人民”

“亲民”一词有不同的解释。哲学家朱认为“新的人”就是“新的”,即“新的、新的、创新的”,要不断地变旧为新,不断地寻求新的自我。如果我们看前面一个词“在明明德”的要求,那么“亲民”就是使人弃旧学新,除恶向善。

关注“新奇”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心理,也是能让中华文化永存的思想源泉。在国家层面上,有“周虽旧国,命已改”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层面,有“新则谓之德”的价值追求;在个人层面,有一个“古为今用,新为今用”的价值目标。

“亲民”就是要求人们通过追求光明和光明,成为更好的自己,更新自我,刷新成就。

它以一个好的新的自我覆盖旧的自我,以快速的发展呈现创新的动力。

如果说“明明德”是内心的本源,那么“亲民”就是努力的过程。有了光明的起点,有了新的进军,有了伟大的目标,——目标就是第三个字,“以完美告终”。

“停在最好的地方”

“停”就是达到,“到”就是极致,“好”可以理解为“好”、“停在最好”,也就是达到最好的完美。

当然,没有完美的境界,也很难达到什么终极追求。因此,大学通过将追求人性的最大善良作为理想目标来教育和倡导青年人才。

有了正义的宏伟目标,有了坚定的价值理念,只要人每天都好一点,新一点,就离目标更近一点。

既然“大学”是成年人的终身学习,君子之交永远不会由成年人来完成,大道之行永远不会停止。“止于至善”、美好的理想设定、完美的人格追求,是人们不断完善自我、提升境界的积极价值导向。

所以,不要怪我们古人要求太高。我们的文化早就知道如何利用正能量激发改善人性的本能。

旌旗招展的理想,宣扬着生命永恒的力量,让人永不懈怠,永不老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亲近百姓,止于至善。”成人学习的方法在于展现公平光明的品格,不断求新,追求人生的美善目标。

达把这句重要的老话告诉了青年学生,期待我们“大学”里的“成年人”。一个没有官位感,只讲人品的“大人”,是人品上的君子,是学术上的人才,是心理上的大人,是国家真正的栋梁。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秘书长、微信总编辑曹亚新。

青年文化学者。独立作家、文化主持人、国家艺术评论员。

光明。com《醉中国》专栏作家。在光明开启“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页。他的“国学与时政”系列文章被国内数百家主流网站广泛转载。

他策划并创作了一系列《秦梦华》作品,包括《秦孟虹楼》《秦松石经》等。

“民族艺术阐释”是曹亚新首创的一种说话与表演并重,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文化传播方式。在《梦红楼》和《诗经》中,他担任了每场音乐会的文化主持人。

始终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以当代的方式诠释中国研究和民族艺术。

书法:孙旭东,1994年12月入伍总参谋部陆军航空兵部,1976年1月出生于安徽庐江,在安徽省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后受聘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军区美术书法研究所艺术委员,安徽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第十届安徽省青年联合会会员。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