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     

吕新华 面孔 吕新华一句“你懂的” 成为中国新闻发言人的经典回答

2022-02-17 04:07营养
2015年的全国两会大幕将于3月3日正式开启。

       和往年一样,作为预热,今年全国政协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将在会前一天召开。届时,作为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又将迎来一次“媒体大考”。

和往年一样,作为热身,今年CPPCC全国委员会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将在会前一天举行。届时,作为CPPCC全国委员会的发言人,吕新华将有另一场“媒体考试”。

CPPCC全国委员会发言人吕新华。刘的网站信息

       3月1日中午,中新社发布最新消息称:“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将于3月2日15:00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召开,大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一句“你知道”成为经典

       一年前,本站旗下微信公号“饭局阅读”暗示。”

关于“你知道”的回答,吕新华解释:这是向媒体表明,他不能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因为他不知道。

“做事认真话不多”

2014年3月3日,浙江大学外语与国际交流学院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高晓节在电视上观看了前一天吕新华新闻发布会的重播。

       2014年3月2日下午15时,吕新华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后来高晓节翻看校友记录,在1970年入学的学生中看到了吕新华的名字。

       “他的绍兴普通话一出来,我就确定是江浙一带的人了。”高晓洁说。

根据校友记录中的数据,吕新华祖籍浙江绍兴诸暨,1970年进入杭州大学外语系。

       1997年,杭州大学并入现在的浙江大学,其旧址如今已经变成了浙江大学西溪校区。

吕新华的大学同学陈才宇对这所学校记忆深刻。

       他记得杭州大学位于杭州老城区西北角,解放初那里很荒凉,在当时杭州人的心中已是偏僻乡野,从正门出去直到宝俶山脚,都是农田,校门口为学校撑门面的大字是书法家舒同写的,笔法古朴苍劲。

他们学习的外语系位于东侧的第二栋楼。学生宿舍位于校园的东南角。16平米的房间里有三张床罩,住着六个人。

       在吕新华的同学陈有娟眼里,可以来这个郊区学校上学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

“1970年杭州大学外语系是杭州大学招收的第一批工农兵。筛选过程严格。下乡的知青,一定要很优秀,才有机会上大学。”陈友娟回忆道。

       当时,这一届的外语系学生共有195人,学制三年。当时,全系按照连队制度管理,共分2个连,14个班。

毕业40年后,当陈友娟在电视上看到吕新华时,她觉得他现在更了不起了,但他比大学时胖了一点。

       与现在的大学新生一样,吕新华迈进大学校园后的第一课也是军训。不同的是,训练的强度远远超过了今天的大学生,他们的军训了足足一个月,行程遍布大半个浙江省:余杭、临安、富阳、桐庐、建德、浦江、义乌、诸暨、萧山等十余个县市,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

“他们非常努力。”吕新华大学英语教师徐世芳回忆说。

       吕新华当时是副班长,肤色黑黑、学习认真、很喜欢笑,他和同学们会早上5点多钟就起床去河边背英语、晚上还会打着手电筒看书。

在徐世方眼里,吕新华工作努力,学习好,表现好,整体作风属于“少说多干”的班干部。

学英语是阴差阳错

吕新华,1951年出生,15岁时遇到了“文化大革命”。

       不久,他就开始了山上下乡的生活,在诸暨老家的乡村里当知青,“大学梦”只能暂时深深地埋在心底。

1970年,中国大学重新招生,实行大学推荐制。有文化背景的吕新华得到了一个难得的上大学的机会。他当时很喜欢理工科,一开始被推荐到复旦大学给排水专业,但是接到的通知是杭州大学外语系的。

       多年后,吕新华说,当年这个“意外”,除了让他觉得突然之外,还觉得有些抗拒,但在后来面对媒体采访时,都化作了一句:“我要是当年去了复旦,现在可能是一个工程师了。”

1970年11月至1974年夏,吕新华在杭州完成了基础英语学习。

       在那个年代,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是有机会享受娱乐生活的。

我从吕新华大学毕业时,系里组织各班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排练节目,准备在毕业晚会上做报告。

       吕新华他们班排练了当时红极一时的京剧样板戏《龙江颂》。

这部剧是继八大“样板戏”之后又一部颇具影响力的现代京剧,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抗旱故事。

       1963年春,东南沿海某地遭遇特大干旱,县委决定在龙江大队堤外堵江引水救旱。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主动随承担最大牺牲坚决执行县委指示,决定牺牲三百亩产田,放弃一窑砖副业收入,与本位思想严重的大队长李志田发生剧烈冲突。最后,江水英团结干部、群众,坚持送水到旱区,使全区九万亩受灾土地得到挽救。

陈才宇记得吕新华饰演李志天,他们在整部剧里用英语唱过歌剧歌词。每个人在舞台上都玩得很开心。在他们上台之前,他们担心是否有人会嘲笑他们用英语说“样板戏”。然而,一旦他们登上舞台,每个人都放开了,向扮演生产大队队长的吕新华喊“组长”。

       陈才宇在2008年写的回忆录中还提到:“在《龙江颂》里扮演生产队长的L,一开始在外交部的信使队工作,后来做了外交部长的秘书,再以后升任外交部副部长,现在是香港的高级官员。”

“l”是吕新华。

       毕业那年,他和其他4位同学一起被分到了外交部,他被安排到外交部办公厅信使队工作。

由于出行频繁,外交使者面临的各种交通工具故障率远高于普通人。从1958年到1963年,共有6名中国外交使者在苏联执行公务时坠毁身亡。

       在外交部当信使期间,吕新华一共去过80多个国家。浙江大学求是新闻网资料显示,吕新华其后又跟随中央领导人出访过60多个国家。

吕新华本人非常珍惜这段经历。他曾向媒体透露:“这份工作可以让他在完成工作的同时浏览世界。这是一次很好的体验。”

10年秘书生涯

吕新华另一个难得的经历,是他为钱其琛当了十年秘书。

       1988年,时年37岁的吕新华担任外交部办公厅及国务院办公厅秘书。

1988年起,钱其琛担任外交部长,2003年,他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退休。15年来,钱一直是中国外交的“一把手”。

       在吕新华眼里,钱其琛的外交风格除了受关注之外,也让他自己受益匪浅。吕回忆,在陪同钱其琛参加会谈期间,如果对方领导人突然提个很敏感的问题,钱其琛会用淡淡几句话化解了,如同绵里藏针。

吕新华曾说,钱其琛主张“严重的问题不必用高声调阐述,可以用平和坚定的语言表达”,这种作风值得学习。

       1988年到1998年的10年,我国外交领域大事不断,而“香港回归”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

在香港回归的过程中,钱其琛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参与和设计了香港回归的全过程。

       吕新华与香港也在彼此熟悉中,拉近了距离。2006年,吕新华开始担任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抵港前,他向香港传媒界发出“亲善帖”,称“在西方国家,媒体和政府官员关系很密切,所以大家是要交朋友的”。

吕新华在港任职期间,打造了八大公共外交新平台,不仅与香港媒体频繁互动,发起特派员公署公众开放日活动,还多次举办外交讲堂和“香港杯”知识竞赛。

       6年后的春天,也就是2012年4月,吕新华卸下特派员职位。这一年,他61岁。这个年龄已经过了副部级实职干部60岁退休的年龄红线。

离开香港前,他写了一篇题为《香港,我心中永远有你》的告别文章,动情地说:“在我40年的外交生涯中,为香港回归、繁荣和稳定贡献了16年,我深感荣幸和责任重大”。

       吕新华说,“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告别香港,告别友人,心中难免感伤与不舍。”

接管新闻发言人

       2013年3月,吕新华接替赵启正,成为全国政协第13位新闻发言人。

这一次,他站在聚光灯聚集的位置,必须经受住每一次考验。

       2012年他卸任外交部驻港公署特派员一职时,港媒送给他“亲民”、“低调”、“不回避刁钻问题”的评价。

这些评价,就像他的老师徐世方对他的印象一样,“严肃的事情不多。”

       他的前任赵启正曾说,发言人是一份苦差,吕新华也承认,“当发言人并不轻松”。

吕新华会在演讲前一个月了解各种情况,针对常见问题、突发问题、雷区问题做好准备。

       在吕新华看来,当一个新闻发言人仍旧需要不断学习,所以,现在的他也有一个理想,就是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上进心。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