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     

以德治国 新中国伦理学奠基人、人大教授罗国杰去世 提出“以德治国”

2022-02-16 17:55营养
中国着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罗国杰于2015年3月9日7时22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罗教授长期致力于我国伦理学理论的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创者。据了解,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我国第一部编著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材,在我国伦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他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西方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德性伦理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条件下道德建设理论和以德治国理论。

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伦理学教程》《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国传统道德》《中国革命道德》《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生活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职业道德建设》《道德建设论》

       以下为《光明日报》发表的追思文章,原题《罗国杰:儒者爱兰》。

罗国杰于2015年3月9日7时22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罗老师走了。

       两个多月前,他刚刚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殊荣。那时,他身体状况已是日益孱弱,他却把1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作学生奖学金。

“他就是这样,总是关心学生,做一个真正的老师。”他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焦国成今天一直在罗先生的家里收拾行李,心情沉重。

       在罗国杰教授这个称谓的前面,可以加上很多殊荣。他是我国当代着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他是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他是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奠基人,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创者。他着作等身,他主编了新中国第一部伦理学教材。

在他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肖群忠眼中,最能描述这位老师的是“当下世界的儒生”。

       “他对待学生总是春风化雨,关爱有加,却严于律己,有儒者风范。我上大学期间,先生除了教学外,还担任学校副校长。有一年过节,我们几个学生给他买了一兜苹果,以表尊师之意。先生当时不说话,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等到我们告辞的时候,他却坚决让我们把苹果拿回去。虽然仅仅是几个苹果,而且是学生的心意,但是先生还是认为不能收。”肖群忠说。

“在学术研究上,王先生总是告诫我们,要把学习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搞“空学习”。而且,王先生极其求真。有一次,我提到清代有一份《孝经全集》的文献,王先生马上就感兴趣了,说:‘我怎么不知道,我得看一下。’书太多了,不读是正常的。然而,一些学者,伟大的学者,并不具备先生的真正气度..”肖群忠说道。

       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罗国杰先生的讲义。“我是1978年读大学的,当时只有中国人民大学一个学校开设伦理学课程,我是课代表,可以看到先生的讲义。先生每次备课极其认真,讲义上每每增增删删,而且先生每次上课总是提前几分钟到,从不迟到。有一次,先生病了,需要在海淀医院住院,即使如此也没有缺课,无论身体多么难受,他总是白天从医院出来上课,然后再回到医院治疗。”

一生钻研道德伦理,罗一生严于律己,即使在熟悉的人眼里也是如此。

       此前,罗国杰接受中国人民大学校媒采访时曾表示,儒家的修身养德之道讲求“吾日三省吾身”,他坚持做到“四省”:“我最喜欢的格言是陶行知先生的‘每日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或许在这样的日常追问下,他不仅仅是一个学者,更是一个“侠客”。他的学生永远不会忘记,几十年来,每当鲁豫不公平时,他都会挺身而出。61岁那年,有一天,他在北京集门桥商场看到两个人打架。其中一个人还拿着一把锋利的刀,但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把他们拉开。这一时成了一个美丽的话题。

       罗国杰皓首穷经,几十年如一日,钻研学问。他的学生告诉记者,即使是晚年历经脑梗、心脏停跳、车祸等6次大的病痛和事故,先生依旧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桌上的书。“现在,他终于可以歇歇了。”焦国成说。

       罗国杰的爱好很多人都知道,他独爱花中君子——兰花。他种植兰花,欣赏各种兰花,因为“不求闻达只烟霞”。这略有些寂寞的花如今独自在先生的书桌之上,它没有绚烂的颜色,却见证了一个儒者、师者、学者在“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中不断探索与砥砺的一生。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