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     

豆瓣阿尔法城 市政厅 消失的虚拟城市:豆瓣“阿尔法城”首次考古发掘报告

2022-02-16 03:20营养
【编者按】

豆瓣阿尔法城关闭。有人评论说,这是痴迷于城市规划的豆瓣创始人对文学乌托邦的一次尝试。但是现在,只剩下遗物了。

       一座虚拟的城市和社区,能让诸多同好相聚一处,却无法对应真实的空间,这意味着它不可能像现实中的城市,因人口增长超过环境容量而崩溃,只会因人口流失而凋敝。

无论如何,它曾经是所有人的理想理想城市,值得考古发掘。

               

1.遗址的发现和挖掘

       “阿尔法城”遗址是SNS类网站豆瓣网2010年12月27日上线的一个虚拟社区。从豆瓣网站首页页面上方,第十个按键“更多”下第二个选项可以点击进入。

《阿尔法城》与法国导演让-吕克·格达尔50年前执导的电影《阿尔法城》同名。影片讲述了一名侦探化名雷米科兄弟进入未来城市阿尔法城的冒险故事,这座城市由超级计算机阿尔法60控制,所有市民都由计算机逻辑管理。除了负面的“人机关系”,阿尔法城市还提供了未来城市和虚拟城市的愿景。

       豆瓣“阿尔法城”2010年末上线时,被认为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独特的“实验性项目”。未满一年之际,2011年1月14日的《文汇报》就表示了对这座建设中的“虚拟城市”的期待:“豆瓣网阿尔法城的定位是:一个实验中的虚拟社区。它会从零开始,慢慢生长成一座城市。眼下城里的大街小巷已现雏形,五花八门的街头小店正被‘居民们’乐此不疲地创造着,像是饭馆、旅社、面包房、民政局、婚介所、算卦摊。”此外,2011年9月6日的“腾讯科技”也曾介绍“用户可以在新版的阿尔法城中逛街、开小店、挑选喜欢的公寓居住、发言、以及认识志趣相投的人。”

       数年过去,这座“虚拟城市”走向了当初的期待么?经过几年的发展,截止2015年3月21日24时的页面数据显示,“阿尔法城目前一共有18个坊,共126条街道,380家小店,居民78817人”。城市规模如图1所示:

这几年,这座“虚拟城市”有没有朝着最初的预期迈进?经过几年的发展,截至2015年3月21日24: 00的页面数据显示,“阿尔法城目前有18个广场、126条街道、380家小店、78817名居民”。城市规模如图1所示:

 “阿尔法城”构造图

“阿尔法城”页面右下方是:“阿尔法城将于2015年3月24日关闭。请在那之前备份你的数据。很抱歉给您带来不便,感谢您一直以来的陪伴。跟大家说再见。”

       虽然这一网络虚拟社区仅存在4年多,但作为着名“文青”网站留下的数据遗址,阿尔法城在Cyber空间里留下大量人类活动的痕迹。“阿尔法城”以其来自希腊字母“α”的含义,寓意“第一座城”,作为当年“典型的重前端项目实验”,代表了SNS类网站在GIS类应用方面的早期尝试。鉴于该虚拟空间即将因豆瓣网本身转型面临关闭,Cyber考古人类学家张经纬及其团队,受本站网•市政厅栏目委托,于2015-3-15~3-22日期间,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抢救性发掘。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发掘报告。

2.阿尔法城的地层情况和构造

       “阿尔法城”的地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据“腾讯科技”报道,阿尔法城“于9月1日凌晨正式上线全新2D图形化版”。以此为明确的地层界线,我们称2010年底至2011年9月的版本为“阿尔法城第一文化”。2011年以后的版本称为“阿尔法城市第二文化”和“阿尔法城市上层文化”,根据文化从业者的使用情况可分为一期和二期。

       2.1阿尔法城下层文化

       “百度文库”中一篇名为《豆瓣网阿尔法城广告策划》的文献保留了“阿尔法城下层文化”的基本形貌,如图2所示:

       

“百度文库”中一篇名为《豆瓣网阿尔法城广告策划》的文档,保留了“阿尔法城下层文化”的基本面貌,如图2所示:

“阿尔法城市下层文化”模式

       我们将这张格局图转化为表1,以便更详细分析、对比“阿尔法城上层文化”的基本形态:

       可见,阿尔法城早期居民生活在A~F六个区域。每个区域约有4、5条街道不等,总计76138人,每区人口平均约为12690人。

对早期“阿尔法人”口述史的研究表明,包括“小洞成巷”“摇滚”在内的街名都是由“投票”决定的,每条街都聚集了对街名有内涵并保持强烈认同感的居民,比如热衷于“摇滚”的用户更喜欢街名。该文献的作者Nicky曾说:“简单来说,Alpha City是豆瓣集团的升级版。但是当你仔细观察,阿尔法城是一个大胆的实验。在阿尔法城,每个广场只设置大方向,方便用户选择,而广场下的每条街道并没有固定的主题,每条街道的文化内涵完全由居民决定。它完全像一座在自然状态下成长的城市。”

       由于早期数据自然丢失等因素,无法获悉街道内部居民活动的具体情况,也未进一步见到digital遗物等文化遗存。但从《阿尔法城的重来》的记录“随着城内内容的迅速空洞化,以及它与豆瓣主站广播的隔离状态,居民们纷纷割舍了这个多余的鸡肋,而重新回到了从前的轨道”可见,在“阿尔法下层文化”中,很可能没有产生足够丰富的物质文化。

2.2阿尔法城市上层文化

       9月1日的改版是“阿尔法城上层文化”出现的标志。新的文化堆积层迅速覆盖在不足一年前出现的较浅的“下层文化”之上。改版后,出现了图1所见的城市结构。

       原先的A~F区,被改造为六个街坊,分别为“一坊到六坊”。这种对应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每个坊又分为三个部分,以“三坊”为例,共有“三坊、三甲坊、三乙坊”三个单元组成。按照“下层文化”中的六个“区”计算,总计18个“坊”,但没有单独的“一坊”和“五坊”,在这两个坊应有的位置上,分别为“时光里”和“ONE PARK”。如表2所见:

将原来的A ~ F区改造成六个街坊,即“一平方到六平方”。这种对应是显而易见的。每个车间分为三个部分。以三房为例,有三个单元:三房、三家房、三一房。按照“下层文化”中的六个“区”,总共有18个“作坊”,但没有单独的“一个作坊”和“五个作坊”,分别是“时光巷”和“一个公园”。如表2所示:

       坊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数字命名的一级坊,如“二坊”、“三坊”,共六个。另一类是一级坊下一级的次级坊,如“一甲坊”、“一乙坊”,这种“甲、乙”形式覆盖所有次级坊。

       其次,一级坊和次级坊的街道数量也不同,一级坊都拥有9条街道,次级坊只有6条。以次级坊“三甲坊”为例,分别拥有:不知道、社透路、三甲四街、Nou Camp Road、飞虎山路和拾光巷六条街道。或许各自代表:好奇者、内幕爱好者、谦虚者、巴萨球迷、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时间回忆者。那么,“阿尔法城上层文化”中的街道数量为×6=126。则潜在拥有126种不同风格的“同人”群体。

其次,一级广场和二级广场的街道数量也不同。一级广场有9条街,二级广场只有6条街。以“三家坊”为例,它有六条街:不知、社头路、三家寺街、诺坎普路、胡飞山路、石光巷。或许他们代表的是:好奇者、圈内爱好者、卑微者、巴萨球迷、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时光追忆者。那么“阿尔法城市上层文化”的街道数是×6=126。有126个不同风格的潜在“同事”。

“三甲坊”六条街道概览

与“阿尔法城下层”文化相比,“上层”文化不仅广场和街道数量增长迅速,分别增长了200%和384.6%,而且有了新的组织“小店”。在“阿尔法城上层文化”中,小店设计容量为1764。随着街道和广场,设计人口规模进一步提高。“新阿尔法城”理论人口容量为18.9万。

       根据文献《阿尔法城的重来》的记载,“小店”类似豆瓣主页中“小站”【注释:一种由个人或官方管理,具有发布公告、组织线下/线上活动功能的次级主页】的功能。因此,此类“小店”的开设又不同于其字面意义上的名称,并不类似淘宝小店的趣味和经营模式。对经营内容限制,在文献中并不鲜见,《重来》一文还提到,“少数小店确实试图经营一些实体化的内容,但由于用户们总体上趣味集中,不能接受经营与豆瓣氛围差异过大的内容”。有关“小店”的详细报告,见下一章“阿尔法人的文化与日常生活”。

在“阿尔法城上层文化”的下方,还可以看到普通阿尔法人的居住地点,也就是名为“公寓”的个人空房间,详见下一章。小店和公寓共同构成了“阿尔法城市上层文化”的主街格局,如图4所示。此外,根据“重新出发”的记录,“现在在街上移动仍然很慢。”...这个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目前,在建的地铁站已经在城市的几个地方被发现。可见,虚拟的“地铁”也是这一文化积淀层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各种小店、公寓和社会设施的基建推进下,便有了2011年1月《文汇报》的期待:“城里的大街小巷已现雏形,五花八门的街头小店正被‘居民们’乐此不疲地创造着,像是饭馆、旅社、面包房、民政局、婚介所、算卦摊”。我们将这一底层称为“阿尔法城上层文化I期”。

 以三坊乌衣巷为例的“阿尔法城上层文化”街景

       “阿尔法城上层文化”I期和II期的分界没有明确的界线。但根据豆瓣“喜欢”应用下“阿尔法城”条目的留言板显示【注释:留言板会按时间记录不同用户的感官,其在Cyber考古中的作用相当于“树轮测年”】最早对阿尔法城表示“失望”的留言来自网友“橡木”的留言:“希望能不那么冷清”。其次则为网友“消失的某人”的留言:

“阿花【注:网友对“阿尔法城”的昵称逐渐没落,被斗娘抛弃了【注:网友对豆瓣的昵称】,就像以前的部落一样,现在各种bug都不打算修复了。可惜我们辛辛苦苦开的小店,朋友朋友建的街道,却是前所未有的荒凉。”

       由此可见,“阿尔法城上层文化II期”的出现,应该不晚于2013年中旬。另外,据阿尔法城网络工程师,网友Ryutlis的日志《终于这座城要看不见了》显示:

也许阿尔法城两年前就应该关闭了。感谢阿贝在过去的两年里给了它。当我们都开始做Alpha City的时候,它其实源于Abei对城市和社区的愿景。这样的虚拟世界,真的是藏在每个人心里的梦想...

       阿尔法城上层文化I期与II期的分界,可能就出现在2012年末到2013年上旬之间。图5较好地描绘了阿尔法城遗址存在的地层分期。或出于运营、管理上的客观因素,或由于设计、理念上的分歧,阿尔法城的管理者选择放弃对该遗址的经营。而作为用户的阿尔法人,也迅速感受到了这种管理衰退导致的物质文化的流失过程。这导致我们今天看到的阿尔法城遗址II期,人口离散、物质遗存取向简单化的景象。

阿尔法城遗址地层关系图

三个阿尔法的文化和日常生活

       阿尔法城的主要居民,除了少数幕后技术工程师和管理员,其余绝大多数都是“阿尔法人”。这些阿尔法人是我们今天所见“阿尔法城文化遗址”的实际创造者,通过对其物质遗存的分析,有助还原该web2.0遗址实践者所体验的生活,并揭示阿尔法城消亡的原因。

3.1阿尔法人的规模和构成

       按照阿尔法城的游戏规则,只有豆瓣网的注册用户,才能成为阿尔法人。参照表2所示,截止2015年3月21日,阿尔法城用户人数为78817人,作为对比,2015年上线的豆瓣网APP口号是“豆瓣 汇集一亿人的生活趣味”,两者的数字距离可想而知。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阿尔法城的人口规模是预设的。我们发现阿尔法城的站点中个人主要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店主,一个是普通居民。店主拥有“小店”,而居民住在“公寓”,如图6所示。

       小店和公寓的数量受到街道的制约。如图4所示,一条街道上只能容纳14家小店和30幢公寓。每幢公寓可住50人,则小店数和人口数分别为1764和189000。根据2015年3月21日数据,这个数字实际分别为378和78817人,占设计容量的21.93%和41.7%。也就是说,实际容量远低于设计容量,并不符合人口增长超越环境容量,导致人类社会崩溃的经典人类学解释。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结合表1和表2,“阿尔法城下层文化”与“上层”之间的人口比为76138:78817。也就是说,当阿尔法城随着包括街坊、道路、小店、公寓等设施出现,而发生结构性变化时,并没有获得相应的人口增长。这一点可以概括为,发生在2011年9月的结构变化,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那么这也说明,导致人口增长停滞的因素在“阿尔法城下层文化”中已存在,改变城区格局未使其情况改观。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阿尔法市“下层文化”与“上层文化”的人口比例为76,138: 78,817。也就是说,当阿尔法城随着街区、道路、商店、公寓等设施的出现而发生结构性变化时,并没有获得相应的人口增长。这可以概括为:2011年9月发生的结构性变化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那么也说明导致人口增长停滞的因素已经存在于“阿尔法城的下层文化”中,改变城市格局并没有改变其现状。

街道两侧的小店与公寓

对比《重新开始》这篇文章,我们还可以发现“原来阿尔法城邀请的用户都是豆瓣官方挑选的,所以精英意味很多,世外桃源的氛围也很浓。开城之后,人数并没有马上增加,这就成了问题,因为官方希望通过Alpha City更频繁地挤压交流,而用户则希望人多一点,这样会更好玩。这可能是阿尔法城遇到的第一次危机。”这个接入系统似乎从未消失。有了这种准入机制,当阿尔法之城充斥着“精英”,没有服务意识时,“谁为谁服务”、“谁为谁服务”的问题,似乎给“围城”中的精英们造成了一些明显的困惑。

       3.2阿尔法人的生产与居住格局

生产和消费是任何人类社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阿尔法城的建设者也考虑过这件事。2011年改版后,最实质性的变化就是小店的出现。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小店的出现,相应的虚拟流通中介——阿源——也出现了。“阿源”的前身是豆瓣虚拟货币“小兜”【注:历史上,小兜可用于与豆瓣合作的B2C网购网站兑换折扣、抵扣券】。

       小店就是阿尔法人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开设小店需要25个“阿圆”,阿圆的发行方式却令人思考。考古发现,系统设计的小店格局很有特点。为了揭示小店的独特构造,我们特别选择了“三坊乌衣巷2号”的“树洞”小店进行了试发掘。选择原因在于,三坊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阿尔法城下层文化”中六区之一的直接延伸,具有上下两个文化层的叠压,同时是人口数仅次于ONE PARK的人口大坊,全坊拥有82家小店,该街道有7家小店,1500人满额。而“树洞”则是该街道“喜欢”【注释:喜欢,是SNS类网站表示欣赏、支持的一种方式,类似“点赞”】数最多的一家,非常具有代表性。小店的构造如图7所示:

 “小店”房间构造

所有的小店都有统一的结构,面向马路的一侧是“前厅”,而“前厅”的三面与后房相连,分别是“左厢”、“右厢”和“正厅”,正厅后面还有一个“后花园”。右翼后面有一个独立的侧室。除了前厅和后花园的固定功能外,左舱、右舱、侧室和正厅的内容可以互换。出于某种原因,阿尔法似乎不注重对称性。他们只有右室,没有相应的左室。这些房间由一扇门相连。这是阿尔法城店的主要格局。

       按照阿尔法城的规则,店主可以随意命名自己的这五间房间,以符合小店的风格、主题。如前所引,阿尔法城“精英”们,“不能接受经营与豆瓣氛围差异过大的内容”。这使得某些小店的内容也变得非常有趣。三坊的朝闻道有一家名为“大雷音寺”的“小店”,如图8所示:

“大雷音寺”小店构造

这个小店充分利用了“小店”现有的房间结构,使其看起来像是一个在线寺庙的网络结构图。这条文超路是一条非常罕见的街道,有15家小店,从西到东依次是:回味咖啡厅、PC保姆电脑维修站、周先生的店、B612星球、玩具屋、欢乐时光、斯莱特林学院、拉文克劳学院、CI工作室、加州酒店、杜尔咖啡、赫奇帕奇学院、奥古斯丁神学院和大雷寺。有趣的是,所有的小店,无论是电脑维修还是雷达银庙,都没有实体销售内容,功能要么是产品介绍,要么是工作感受。

       小店之外,位于道路另一侧的则是阿尔法城住户的公寓。令人惊奇的是,公寓的外观和内部构造都出奇地简陋。如图9、图10所示:

 阿尔法城公寓格局

公寓的内部样式

阿尔法人在城市中通常只有一个与豆瓣头像相同的图标和ID,这是个人中唯一的身份标识。居民在某个广场和街道选择公寓时,可以点击空框,就像坐飞机时的“选座”服务一样,但这是不可能期待的。进入个人公寓的隔间后,发现每个用户只有留言和回复的功能,除此之外,他只能在小店里留言,或者安静地等待街头活动,用非常文艺的方式“玩空”——这确实是他自己的“单间”。

       描述完小店和公寓的居住格局后,就要提到与阿尔法人生产、消费有关的阿圆。由于阿圆的官方发行机构未对此作出解释,这里仅引用“百度知道”上提供的答案:

有几种方法可以赚到一美元。你可以在一家小商店购物来获得一美元。每天的限额是2美元。也可以自己开个小店,别人来取钱的时候,系统会给店主同样的价值。或者参加一些小店组织的活动,弄一轮。你可以在阿尔法城找份工作。店主会按月付给你钱。欢迎来人才交流中心求职。阿尔法城也有很多银行和证券交易所,可以存钱或者买股票获得利息和分红。

       由此可见,无论小店还是普通阿尔法人,都无法稳定地获得阿圆收入。作为店主,仅能依靠扩大浏览量吸引入店“捡钱者”的到来,作为普通用户则需要每日浏览。发掘人员在考古勘察过程中,也在浏览小店时“捡到”两个阿圆,但每日两个的限额,或许会影响用户在捡到之后继续浏览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店主浏览的是经营小店的活动,而用户用“购物”获得的是阿源,最终没能形成更实用的素材或数码产品,比如像QQ空这样的各种装饰品。这就造成了用户“公寓”的简约风格,以及店主对小店缺乏持久的耐心,最终制约了阿尔法人的创造力。更具体来说,也可能与阿尔法城缺乏B2C销售资质有关。

       3.3阿尔法人的非物质文化

虽然阿尔法人“无所事事”,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离开了文化沙漠。街道、广场命名投票活动留下的街名,是早期居民活动留下的明显痕迹。其次,虽然大多数店主对自己经营活动的物质成果缺乏期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离开378个仍可查看的小店网站。

       此外,在今天已经异常冷清的街道上,还能看到另一类阿尔法人留下的痕迹,见图11:

街道上的留言

阿尔法市的每条街道上都保留着一定数量的信息,当城市关闭时,街道上的信息显示出死灰复燃的迹象。在Alpha City的历史上,很多人短时间内发送的同一主题的消息或图片,可以覆盖整条街道界面。这种集体行动被称为“快闪”。张贴覆盖的街道名义上被海报“占领”。但由于系统本身的清除功能,此类消息会在24小时内清除,很难留下痕迹。

       在发掘助手网友Cyberpunk的帮助下,我们挖掘了一次网友Eve|Classified发起的名为“时间领主大道快闪活动:Time War”的“快闪”活动,时间是2011年12月21日,位于“阿尔法上层文化I期”的底部。该网友自动设计了该活动的流程,如下:

       地点:豆瓣阿尔法城时间领主大道

人群:DW粉,DW主题coser!

       方式:时间领主大道街道留言,请尽量保持【Time War】主题。

在湖畔营地,每个人都留言:“灭绝!灭绝!”

       Coser阵营,你懂得,只要说自己的台词就好,不求长但求响亮哈哈!!!!

补充:每个人对留言数量没有限制,比如隔一段时间喊一次,或者喊3-5次;

       人数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所以我默认回复此楼的自动加盟

里面提到的DW粉指的是经典科幻英剧《神秘博士》的粉丝,剧中的主角“博士”是来自加利弗里的外星种族“时间领主”。本副本中提到的“达莱克阵营”是该剧的主要反角。在这场“快闪”游戏中,正反两派通过他们在“时间领主大道”上的台词,完成了一幕《谁博士》的对抗剧,以此来致敬街名的来源。遗憾的是,在活动的链接处没有当时“Flash”活动的截图。

       而这类又被称为“大字报”的“快闪”活动,展现了阿尔法城曾经昙花一现的“狂欢”一面。作为阿尔法人最主要的日常仪式,这呈现了具体街道定居者的集体认同,也记录了阿尔法人单调“面壁”生活中屈指可数的激情与互动一面。

总结:解开阿尔法城消失之谜

       通过对阿尔法城与阿尔法人的考古发掘,我们分别对城市地层结构、文化与生活等方面有了全面认识。或能帮助我们解开阿尔法城消失之谜。

首先,地层结构分析表明,阿尔法城并没有因为人口膨胀而出现生产和消费入不敷出的情况。其常住人口无法与豆瓣户籍人口相比,远低于设计人口容量。在认识到早期邀请机制造成的人口短缺后,城市管理者在2011年进行了修订。虽然增加了很多功能让用户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但并没有得到实际的人口增长。这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很可能是城市规划师最初遇到的挫折,最终放弃了城市建设项目。

       其次,人口、生产和非物质文化三个方面,呈现了城市人口停止增长的原因。1、“精英”意识消磨了城市居民的互动和服务意识。2、生产和消费机制的缺环制约了生产者的积极性。3、单调的体验方式降低了阿尔法人的参与程度。虽然我们看到,少数富有创造力的城市居民创造性地开创了“快闪”文化以实现Cyber空间的“狂欢”,但大多数居民,却在乏味的操作中放弃了实践的积极性。同时,随着街道和居民的日渐固定,有限的“快闪”2011年后也很快淡出了阿尔法城的街道舞台。

回到我们对地层结构的观察,2011年对阿尔法城上下文化分区的标志进行修订,并不是为了突破当时已有的发展瓶颈,更像是对项目发展方向越来越迷失导致的已有病灶的强行补救。但遗憾的是,这一“外科手术”并没有像原本预想的那样,实现人挤人、店铺满满的盛况,反而在改版之初的“闪回”之后,迅速陷入了无法返天的沉沦。这甚至进一步让阿尔法城的建设者们对改善失去了信心,导致了2012年底普通“市民”感受到的“冷淡”。也许正如阿尔法城的前参与者Ryutlis所说:“也许阿尔法城应该在两年前就关闭了,这要感谢Abei在过去两年里给了它。”

       基于Python和Javascript技术,“阿尔法城”以GIS类应用开创了SNS网站的先河,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怎么说也算不上一次失败。在投入运行的4年多时间里,该网站吸引了大量用户和关注。只不过其主要功能已分给了“小站”、“东西”等几项应用。阿尔法城即将关闭,连遗址也不剩下,街道两旁上是写着“招租中”的小店,和永远不会住满的公寓,曾经的用户依然在街道上留言表示依依不舍。

通过考古人类学在Cyber空中的应用,我们发现完整的生产-消费关系,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空,都是人与人之间不可或缺的基本联系。毕竟“文艺”不能代替一切。总之,阿尔法城的居民其实是因为“无所事事”才选择离开的。我希望这种不完善的网络实践将导致下一个更丰富和更具参与性的网络实践。

       

       致谢:本次田野发掘特别感谢发掘助手网友Cyberpunk的无私帮助和耐心解答,以及技术顾问邻家の柠檬叔的大力协助。还有给予协助的众多热心豆瓣网友,他们是安先生、惹惹不闹、鼹间失格、Jason、络绎很无聊地、臭不要脸郑喜定、静水沉岩,和李富贵,谢谢你们让研究少数民族的人类学者体验到Cyber考古的乐趣。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