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     

长征一号 通讯:托举中华民族“航天梦”的“长征一号”

2022-02-03 23:18营养

北京,4月24日:“长征一号”托起中华民族的“太空梦”

作者张素仪

自2016年起,政府将4月24日定为“中国航天日”,首届“中国航天日”的主题为“航天梦,中国梦”。

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选择4月24日这个大日子。回到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作为中国第一枚空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拉开了中国人民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事实上,“中国航天日”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都与一个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科研机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有关。

全国政协委员、第一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梁晓红首先倡导设立中国航天日。第一研究院也是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主要研发单位,见证了火箭从构思、研制到成功发射的整个历史,也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和成长。

奉命无畏地为胜利而战。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人类征服宇宙的新时代。1965年1月,随着中国成功发射短程导弹和地对地中程导弹,时任国防五院副院长钱学森向国防科委提出“制定中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

1966年5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一号”。整个发射卫星项目变成了“651工程”。第二年,国防科委把研究任务交给了“值班”的第一医院。

作为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与“多级火箭”相关的各种问题。时任一院副院长的任新民是火箭研制的技术负责人。

任新民告诉记者,在火箭整流罩和整流罩分离技术方面,他们对原方案进行了修改,确定了“先纵向解锁两个半罩,再横向快速甩出”的新方案。通过多次地面试验,火箭整流罩能够以8m/s的速度平稳快速分离。

除了克服技术上的困难,研发工作还受到外部混乱环境的影响。在巨大的压力下,他们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也是秉承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克服一切困难,争取胜利”的原则,最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圣火将“太空梦”载入史册,并铸造了一座丰碑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操作人员按下红色“点火”按钮,长征一号火箭喷出巨大的橙色火焰。伴随着轰鸣声,它缓缓升起空,将东方红一号卫星举向无垠的天空空。15分钟后,传来一个好消息,卫星在轨道上。

据目击者回忆,在发射现场,第一科学院试验队代表在总部举行的庆祝大会上发言,称“我们以巨大的活力踏入宇宙空”。

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长征一号卫星运载火箭总体方案”和“两级火箭热分离技术方案”两个专项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

第一医院的研究人员并没有固步自封。1971年3月3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再次发射,将石坚一号卫星送入轨道。这两次发射的成功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具有相当的实力。

有评论称,该型火箭为中国人打开了通往天空的大门,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雄关满路真的像铁,现在从头跨过去

新时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瞄准我国载人航天和探月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再次踏上新的历史征程。

2016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计划实施神舟十一号、天宫二号等2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其中,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揭开“神秘面纱”,执行首飞任务。这两种新的运载火箭是由第一研究所开发的。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宏表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成为研究院的荣耀,它所代表的航天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了研究院几代航天员的血液。

  “6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李洪说,未来,中国火箭人将会继续传承和发扬航天精神,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而劈荆斩波,坚定不移地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