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     

李开复癌症 李开复新生:“癌症急刹车”以前享受存在感 现在学会了放下

2022-01-29 11:03营养
【编者按】

       今天晚些时候,李开复将结束这次为期10天的北京之行,回到台北的家中,开始自己修身养性的闲适生活。下一次再见李开复,应该会是在6月27日,那天,由高晓松执导的一部讲述李开复生病之后心路历程的纪录片将会在大荧幕上映,中信出版社也将在这一天发布李开复的新书。

今天晚些时候,李开复将结束为期10天的北京之旅,回到台北的家中,开始悠闲的修身生活。下次再见到李开复,应该是6月27日。当日,由高执导的纪录片《李开复病后的心路历程》将在大银幕上映,中信出版社也将在这一天发行李开复的新书。

2015年5月23日,李开复在京接受记者采访。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李开复病情好转,于2015年回到中国重新开始工作。我们的记者李坤

       在高速公路上,车速超过120码,突然急刹车会怎么样?通常情况下会是:侧转、打滑、翻车。

2013年9月之前,李开复是一辆飞驰的跑车,巨蟹座是猝不及防的刹车,更不用说李开复的速度是200码。

       幸运的是,李开复没有翻车,反而,随着车速的和缓,李开复开始欣赏一直被他忽略的沿途的风景。

创新工场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自从生病后就没有被遗忘。每一次在2015年2月13日病愈后的公开亮相,都不乏媒体的关注和年轻创业者的追求。这一次,也不例外。

       5月22日,当本站记者第一眼看到李开复时,他正在镁光灯下,对着镜头,舒展“开复式微笑”,用一口台湾腔说着:

“我是李开复。我在北京,我的家在台北。我一天回家几次。其实很简单:开,到家,见面...三秒钟后回家,马上陪我。”

       原来,他正在为创新工场投资的项目——智能陪伴机器人“小鱼在家”拍广告。据了解,创新工场先后投资的160多个创业项目,其中有不少项目都找李开复当形象代言人,或借助其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发布产品。李开复对于这些邀约通常会欣然接受。

我们的记者很好奇。他们在拍纪录片、写书、接受媒体采访时,一次又一次被问到癌症,就像痛点一次又一次被触及。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李开复不是吗?不过,李开复表示,“希望采访也是一个关注点。我不得不提醒自己,身边的人、家人和同事都很爱我,他们会尽力保护我。其实,当你放手的时候,就不会痛苦。”

新生

本报记者在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王兆辉的手机上看到了这张未公开的著名照片。淋巴瘤吸糖后会变成鲜红色,这张照片中有20多个大大小小的红点。

       当时就连医生看了这张照片,都不敢直视李开复的眼睛,而是看着地上,身体轻微地颤抖,不知道怎么回答李开复的问题。

习惯了快速思考的李开复马上想:还需要治疗吗?你准备好解释发生了什么吗?咨询律师后,李开复花了一天半时间抄写了四份遗嘱,每份六页。

       李开复遇到了好医生。医生告诉他,即便是4期淋巴癌,也不是死刑。李开复很幸运地开始了一种新的化疗,虽有想吐、便秘、没精神等各种痛苦的反应,但90%以上的病人不会掉头发,李开复用科学家的头脑解读认为:“说明这种化疗的负面作用也会小一些。”

直到去年年底,医生告诉李开复肿瘤已经消失。但警报还远没有解除,李开复很清楚自己的癌细胞在血液里,只要掉以轻心,还是会生长的。“关键是提高抵抗力,让癌细胞变异慢于自身抵抗力的增长,不会复发。”

       接下去的五年至关重要,“命门”说来也很简单:睡眠、饮食、运动、压力。

这场病让李开复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习惯。原来“他以前失败过”。现在他要求自己达到80分。

       身边人最能体会到李开复的转变。

赵征曾在创新工场工作,现在是一名年轻的企业家,他告诉本报记者,“我过去常常在早上五点钟收到一封电子邮件。”王兆辉也向本报记者证实,开福喜欢半夜起床回复邮件,各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状态。

       “铁人开复”绝非浪得虚名。一度,他的节奏是:早晨5:30从美国飞抵北京,家人早早地收拾好行李,在机场换个箱子,他继续赶7:30的航班,飞往下一座城市。很多很多个夜晚都是在飞机上睡的。

现在的李开复,从来不锻炼爬山,从来不吃菜吃菜,每天睡觉从5小时到7.5小时,从超负荷的工作量到50%的工作量……他真的放下了吗?

       4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来创新工场考察,那天李开复已经在台湾约好了医生要做靶向治疗,就没有回北京。如果在以前,他可能还是觉得要回来跟副总理见面。可见如果没有这次生病的打击和教训,他不会想到要改变。

但是,2月13日回北京的时候,据说遇到了几百个企业家,但是没有控制好。到目前为止,王兆辉和其他核心干部都很害怕。“在那段时间结束时,他感冒了。他买了很多维生素C吃。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次,李开复回京10天,依然可用“马不停蹄”来形容,围绕创业,他和投资圈、年轻创业者不断进行着头脑风暴。当本站记者希望他真正做到健康生活时,他很礼貌地笑着说:“我们初次见面您都给我这种善意的提醒,说明我一定做得还不够好。”但他又补充说:“每天晚上我还是睡够了的。”

情绪

       “要在以前,多花一个小时帮助一个普通学生;还是花一个小时写五条微博,涨点粉丝;或是再多见两个创业者,多投几百万元钱……我肯定会选择后两者嘛,但现在,我会平衡自己的时间,用更平等的态度对所有人。”李开复对本站记者毫不隐瞒。

5月21日,李开复对3W咖啡创始人徐丹丹说:“避免诱惑和偏执。”

       “这是针对以前的自己说的么?”

“可以这么说。人性容易被诱惑。”

       “你容易被什么诱惑?”

“中国人的性格,对‘名字’要求很高。我以前很享受这种存在感。希望大家的认可,珍惜羽毛,并渴望扩大影响力……”

       李开复告诉本站记者,可能分开来看都不是坏事,但真把这些当回事了,就会比较偏执。

王兆辉还记得李开复疯狂玩微博的时候,他和首席运营官陶宁走进李开复的办公室,希望他能少花点时间在微博上。但听完回复,我说:“谢谢你的建议。这是我的个人微博,不是公司账号,好吗?”然后他笑着转身去工作,依旧是他自己。

       2011年那场方舟子与李开复的骂战,当时不少人劝李开复不要恋战,不必太当回事,但李开复就是不听劝,非要跟方舟子干到底。

“他太追求完美,内心强大。骨子里有一种报喜不报忧的中国人,不愿意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呈现给别人。多年来,他有强烈的心理暗示,要为自己塑造这样的形象。但现在,我不能说他已经放下了100%,但我能感觉到他已经学会了选择和放手。”和李开复有十年交情的王兆辉,今天很高兴地看着李开复,并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这位记者。

       没有人会否认李开复身上浓郁的精英范儿。他温文儒雅,显示其良好的教养,但他依然会给人一种距离感,并非他刻意,而是天生,这从他待人接物时永远保持一定弧度的微笑可以看出。

李开复接受的是典型的美国精英教育。自由、独立、平等、批判构成了他的“文化基因”。好的方面,他们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有契约精神,少说多做;一般来说,它们通常是不接地的。比如我们无法想象李开复撸起袖子在路边小店大吃大喝。

       王肇辉是媒体人出身,喜欢和各种领域的人打交道,朋友遍天下,他也希望李开复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而不仅仅把自己沉湎于工作。于是,王肇辉把陈丹青、高晓松、柴静、韩寒、作业本,甚至李冰冰、黄渤,各种跨界人士,介绍给李开复。“白岩松一直想跟开复吃一顿非常接地气的饭。”王肇辉透露,“开复还欠作业本一顿小龙虾。”

然而,王玉辉知道,李开复的“高高在上”只是一个表象。骨子里,他柔软而谦逊。“他愿意为一个普通人提供机会,改变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企业家精神

2015年5月23日,李开复在北京上班。我们的记者李坤

       5月22日起连续三天,本站记者全程参与了群英会的首期培训。

什么是群英会?

       3月5日,李开复联合真格基金创办人徐小平、天使投资人蔡文胜,在北京联合发起面向互联网创业者的创业辅助计划——“群英会”。

在1341名报名者中,最终有40人入选,成为群英会首批学员。他们的平均年龄是31岁。

       这40名学员也代表着40个创业项目,在为期4个月、共5次培训之后,三位天使大佬会选择其中15到20个项目共同投资。

我们的记者在现场感受到了企业家的热情。

       5月22日晚,李开复北京的家,大佬云集,除了以上三位导师,还有天使投资人周哲、美团网创始人王兴、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兰亭集势CEO郭去疾、58同城CEO姚劲波、搜狗CEO王小川等。

许小平是这些天使投资人中最不受约束的。很容易和学生混在一起。学生们要求添加他的微信。后来,周围聚集了太多人。许小平干脆把微信二维码放在了桌子上。我跑到旁边说:“你自己扫。”

       这些学员告诉本站,平日里要见到这些大佬很难,他们会为了大佬给他们5分钟而兴奋不已。而徐小平说,他一般30分钟之内就能判断这个创业者和他的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可见时间对这个人群是绝对稀缺资源。

本报记者本想在三天的训练中找一个相对安静的时间,与李开复深入交流,但后来发现不可能。因为除了睡觉时间,李开复完全属于企业家,他乐在其中。

       5月23日下午,李开复带着精心准备的演讲,走到学员中间。

三个领域中,中国第三、一个领域第一的哪个更容易获得融资?李开复认为是后者。“在创业领域,没有公平可言。它必须带头,占据垄断地位,风投会继续投钱。”

       李开复也坦白剖析VC的心态:更喜欢连续创业者,选择你,不是赌你一次创业,而是赌你的未来。他更提醒创业者:要把牛人围在身边,不要觉得是威胁。“一流人雇一流人,二流人雇三流人。”

李开复整个晚上都在和学生们在一起,听着他们创业的弯路。晚上结束时,有一场德国摔跤比赛。李开复话不多,偶尔会冒出几个冷笑话,和他平时的语调如一口温暖的燕子水,相得益彰。但那晚他是德国冠军,笑到了最后。

       5月24日上午,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汪华的演讲,李开复非常重视,因为汪华是创新工场的“大脑”。自生病以后,李开复接受最前沿的信息毕竟要打折扣,而汪华可以告诉他行业的最新趋势,并总能激发他的灵感。在汪华的演讲过程中,李开复多次起身发表自己的认识,可以感受到他完全沉浸其中。

为了迎接PayPal创始人、《从0到1》作者彼得·泰尔5月27日参观创新作品,李开复一直在为演讲准备PPT,希望能与彼得·泰尔就创业进行高质量的对话。

       不巧的是,最后准备阶段,经过反复修改的PPT因为酒店网络问题不仅没有发送成功,也没能保存。李开复沉着声问相关技术人员能否解决。这个时候,周围人都能非常清晰地捕捉到:李开复因为技术障碍有点不高兴了。

王兆辉悄悄告诉本报记者:“开福一直是一个希望单位时间产生最大价值的人。”

       而本站记者与李开复的专访,就是在昌平到市区那40分钟的路上进行的。本届群英会唯一一位女学员张敏听闻,说:“40分钟是大面子。”

       本站:你是很多人的伯乐。我们发现你之前发现的人才大多跟你一样,名校毕业、智商超群、世界最好的公司摸爬滚打过……但现在群英会里的年轻人更多是草根,你怎么看现在的年轻创业者?

李开复:其实人才不能只看一个人的学历或者名校。名校只是他第一份工作的敲门砖。之后,就看他三五年做什么了。我们对这次经历感到担忧。“出身”是条件,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在任何领域,都可以建立从所谓的草根到精英的成长。

       本站:为什么现在创业的多草根?

李开复:人才是流动的、开放的。只是在微软研究院的时代,并没有那么多草根英雄。为什么呢?因为改革开放之初,所谓能从商致富的群体主要在房地产和制造业,高科技领域往往是所谓的白领精英企业家,如联想、方正、汉王等。,都来自当时顶尖的国家实验室或者清华北大。

       但是逐步地也发生着一些变化,名校的、海归的固然很多,但是没出国的也很多,普通学校出来的、甚至没有读大学的也开始增多。这表明,创业的渠道开始扁平化了,开始形成了“大众创业”的环境。

你想过这个变化吗?

       李开复:这几次演讲我也谈到,中国创业者们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他们具有非常强的执行力,能够专注,具有发自内心的自信。我并没有说需要很高的学历,需要清华、北大或者美国海归出身,情况变了。

我相信中国的未来掌握在今天的企业家手中。当然,过去很多企业,包括外资企业,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没有这段历史,就不会有今天的大批人才。

       今天的创业者水平也在非常快速的提升,整体水平要比我们五年前的时候高得多。当时可能我们找遍全国才能找到十几二十个,现在的话可能全国会有几千上万个当时那个水平的。还有就是连续性创业者这样一批人的产生,这是非常关键性的。

你在演讲中特别提到,你更倾向于投资那些连载创业者。

       李开复:对,这次群英会连续创业者比例达到70%以上。连续性就意味着你已经交过学费了,然后你的成功概率就会提高,你不但自己可以做,还可以帮助别人。所以连续性创业者是衡量一个环境成熟度的一个非常好的指标。

另一个是企业家的复兴。他越年轻,越能与时俱进,越能把握这些技术的发展方向,动手能力也会越强。现在很多年轻人毕业后创业,甚至是在上学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创业。即使他们成功的概率不是很高,经过几次学习,你毕业后也有可能创业。放眼世界,今天我们可以说,有一批25岁以下的国家开始创业。除了美国,中国算一个,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本站: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背景下,我也有一点担心,正如你在演讲中提到的,创业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水平和积累的。现在很多事情容易一窝蜂去做,很多年轻人都不好好去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都去创业去了,怎么办?

李开复:大众创业是可行的,但是是分层次的。这次你可以看到,这群群英会是非常顶尖的一群人,大概是所有创业者中的万分之一。他们涉及的技术高,门槛高,执行快,难度大。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经历。

       本站:这些是所谓理性的创业者?

李开复:不,我绝对不是这么说的。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理性创业,但这一批能给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价值。我们的创新创业一定要依靠这种增长特别快、价值特别高的项目,来弥补传统产业相对平缓的增长。如果从整个经济来看,传统产业的增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增长8%或10%。只有高科技领域才能让中国继续发展好。

       你去开个温泉、按摩,开一个餐馆或者做一个服务,去画一些画,或者是去街头表演,万众出来做这个当然可以,但是不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实质性的帮助。现在需要的,是你一百个人做能产生一万个人的价值,一千个人做产生一亿人的价值,这才是能够让经济腾飞的领域。

这个网站:这就是你现在关心的企业家?

       李开复:这样的创业者不是“万众”,是“少众”,是万里挑一的创业者,他们往往是一个人能够产出一万份效益。中国的自主创新,与世界衔接,能够起到领跑作用的,对于我们来说特别重要,需要花特别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在这方面,高校甚至也扮演不了这样的角色。高校主要得把基础知识打扎实了,并不见得是拥有那么多顶尖的技术来让你创造价值。这是高校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全世界都是这样。美国的苹果、谷歌等等,几乎没有一个是实验室做出来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在说支持这样的万里挑一的科技创业者的时候,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老是盯着科技部、教育部让他们找最棒的教授研究员来做。

本站:很多人关心,为什么中国不能培养出乔布斯这样的人?

       李开复:教育把大家都变成了标准化机器,但是水平比较高。中国的教育就是标准的正态分布图,旁边的人切切切,只在乎中间突出的那一块,这部分人占90%,旁边那些各种极端的人就不管他们了,而乔布斯恰恰就是那种特别叛逆、不听话,却又极端有创意的,他的爆发力、他一个人就可以产生一亿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我问你一个私人问题。现在,对你来说,健康第一。你考虑过退休吗?你已经是精神领袖了。

       李开复:其实一个人的时间应该是分配在他的事业工作上、家庭、还有对世界的贡献,也可以说是慈善或者是公益事业。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把大部分时间放在第一个方面,另外两个会放少一些时间。所以我是从年轻的时候三者就都做,当然事业肯定会多一些的,但随着年纪变大,就应该适当地把时间往后两个调,因为如果一生你只做了事业的话,实际上你的这种爱心,你关怀你的家人,当你离开世界的时候是会很后悔的。但如果彻底把全部时间都放在第二和第三的话,我觉得一个人可能会面临知识退化、学习能力退化的问题。

今天,世界科技进步如此之大,这可能是人类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如果我们只是不参与和弃权,我认为我们可以减少努力,但弃权是令人遗憾的。

       另外,一个人如果想做有意义的事情,可能社会还是很在乎他的事业是还在进行呢,还是已经结束了。因为我也看到一些很有善心的,比如说企业界的知名人士,他们退休以后还想做一些事情,但是很不幸的是,世界很多地方还是很现实的,会觉得你一个退休人士怎么样来指导我们呢?当然,这不是我主要不退休的理由啦。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