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     

唐旭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胃不和则卧不安

2022-01-13 16:37营养

前几天在门诊看到一位30岁的男性,从事软件编程工作,熬夜加班很久,每天晚上差不多90点就把饭拿出来。他认为是时候在冬天给自己补补了,所以经常点一些烧烤牛羊肉之类的“硬饭”,导致他晚上烧心失眠,出现痤疮、便秘等症状。

对于大多数城市的上班族来说,他们白天上班很匆忙。早餐和午餐经常被解决,只有晚餐可以轻松安全地吃。所以,他们一天就指着这顿晚餐,更有甚者,他们已经养成了晚上吃夜宵的习惯。此外,老人应该吃一顿清淡的晚餐,但他们大多和孩子住在一起。一家人只能一起好好吃饭,就这样混着早餐和午餐,晚上再做一桌菜,太丰盛了。晚上吃得太晚、太多、太油腻,导致加班,胃肠道超负荷运转,违反作息规律。晚上该休息的时候,头脑极其清醒,难以入眠,或者饭吃完了,饭也困了。但是食物没有被消化,导致半夜烧心、嗳气、反酸吃东西,影响睡眠,造成深度睡眠,容易惊醒、早醒,晚上又睡不着、睡不着。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苏文逆调中有一句话“胃不和则不安”,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现象。

如何理解中医说的“胃不和则不安”?这种“胃不和”一般是指饮食不良或肝气郁结导致胃肠功能受损,胃气不和,影响夜间休息,引起失眠。中医认为脾是气、血、生化的主要来源,脾胃是气血盛衰的枢纽,调和气、阳的盛衰,合理化阴阳,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对于失眠,中医认为“天不晴夜不尖”是其生理紊乱的基本病理机制,而天不晴夜则是气正常升降、阴阳平和的外在表现,是卫气在营阴正常出入的结果,卫气的运行与脾胃的根本功能密切相关。《黄帝内经》在《灵枢·惑觉篇》中有一句话:“卫气之人,日行在阳,夜行在阴,故阳尽而卧,阴尽而尴尬。”“腹满而胀,以后不宜,所以不想吃,但吃的时候不能撒谎。”。指出饮食不当、脾胃功能失调常影响睡眠。晚上人体按照自然规律应该去休息睡觉的时候,吃得很多,或者因为脾胃功能弱,或者因为胃不排出,胃气反上,导致养生气不能正常进去,阳不入阴,导致失眠。

“胃不和”是现代人最常见的失眠类型之一。“胃不和”概括了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所有症状,包括口干、口苦、口臭、胃灼热、胃热易激证、肝胃郁热证、痰热郁结、阴虚胃热证等。除了失眠症状,胃胀或疼痛、嗳气、噪音、反酸和恶心也很常见。现代医学认为,饮食无节制和不规律,尤其是睡前,以及不良情绪刺激,不知不觉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胃溃疡等。,严重影响睡眠;但睡眠时间的减少容易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和皮质醇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内血流量减少,从而降低胃的自我修复能力,加重胃黏膜的炎症损伤。

因此,有上述“胃不和”和失眠症状的人,凡见“躁动”者,无论是单纯饮食因素还是伴有心理因素,均应辨证施治脾胃。古代医家的经验非常宝贵,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胃不和型失眠。比如明代龚欣《古今医鉴》中的越鞠丸,具有健脾行气消食、化痰清热的功效。虽然不是为失眠设计的,但对于“胃不和”型失眠,作为饭后鼓点是有效的,不能在胃里吃。

摆脱病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是第一要务。要按照“晚上睡觉”的规律,尽量做到劳逸结合,避免熬夜。晚餐不要暴饮暴食,睡前一小时内尽量避免进食、喝茶、喝酒、喝咖啡,这样可以减轻胃的负担,有助于保护胃的升降功能。其次,要注意保持平和舒缓的心态和豁达的心态,使气血运行顺畅,气机上下顺畅,有利于睡眠。以下两种是关于失眠的常见误区,需要警惕:

误区一:睡前喝牛奶有助于睡眠。

这是网络科普文章中最常见的建议,但也是最大的误解。网上科普文章大多认为牛奶富含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物质,睡前喝一杯可以促进睡眠。但对于胃火过盛、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失和健康的失眠患者来说,睡前喝牛奶无疑是雪上加霜。《本草纲目》中提到了牛奶,它是甜的,可以补虚。正常人睡前服用并不会明显影响睡眠,但现代消化医学并不提倡睡前进食。即使是轻中度减肥的患者,想要增肥也要在睡前40分钟到1小时吃流质食物,然后在胃排出后躺下睡觉空。

误区二:滥用安眠药。

很多人失眠的时候吃安眠药,没有分析失眠的原因。长期服用安眠药导致的药物依赖暂时不提。对于胃不和的失眠患者来说,安眠药可以让患者入睡,但病因还没有走,这让这些患者很快入睡,但会影响胃排出空和胃黏膜的修复,甚至会引起胃食管反流、胃炎和胃溃疡,半夜醒来,半夜很难入睡。针对这类失眠患者,应寻求病根,结合传统医学方法治疗失眠的“根源”。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