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小平你好 横幅“小平您好”制作者:没想到引起这么多共鸣

2022-02-18 11:43社会

童丹、毛晓红、张峥、栾晓峰、常胜、于红石、李煜、赵陈宝、郭庆斌在北京某公司的复印横幅前合影。

讲述人栾晓峰赵于

“你好小平!”——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面带微笑,看着参加国庆阅兵的学生拿着这面旗帜走过天安门广场。那一年,邓小平80岁,大学生20岁左右。从1984年到2014年,“你好小平”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珍贵的记忆。在诞辰110周年之际,华西报采访了栾晓峰、赵、郭庆斌、李煜等人,其中郭庆斌曾任北京大学生物系学生会主席、国庆阅兵总指挥,同时纠正了之前社会上流传的诸多细节谬误。

《你好小平》,当年北大学子为了标新立异,大大咧咧,创造了经典的历史时刻,表达了亿万人的心声。这个“你好”体现了领导与人之间的那种亲切感,也来自于我们学生的内心。可以说语言简单,感情真挚,所以我们轻声说“你好小平”。

从此,“你好小平”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记忆。

起源

临时酿造

北京大学生物系学生会主席、国庆阅兵总指挥郭庆斌说,排练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想法是9月30日晚上酝酿出来的。

聚焦小平

讨论的焦点逐渐集中在小平同志身上。一开始有人说“万岁”,但很快被拒绝,说有个人崇拜。经过反复琢磨,大家决定写《你好小平同志》。郭庆斌和赵担心自己不认真,提议去掉“同志”二字,用“你”代替“你”。

历史记忆

国庆节,旗帜一展示,整个游行队伍就燃起了熊熊大火。10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张照片,今年的全国最佳新闻照片和全国好消息特别奖全部被Hello小平接过。

回忆

总觉得只是喊口号,挥舞花束,并不能充分表达我对党和祖国的感情。北大的同学们决定做一面旗帜,表达自己的感情,聚焦小平同志。

1984年国庆35周年庆祝活动是在综合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势下举行的,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时,栾晓峰、李煜、郭庆斌、赵都是北大81级的高三学生。除了哲学系的赵,其他三位都是生物系的。

闫晓峰回忆说:“当时,北京大学生物系受邀参加国庆庆祝活动。他们都是高年级学生。学生们放弃了暑假,认真参加了培训。”

9月27日,参加庆典的群众游行冒雨在天安门广场进行最后一次彩排。

栾晓峰说,第二天学校领导传达了国庆阅兵总指挥部的意见,说气氛不够热烈,希望大家解放思想,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在收到总指挥部的意见后,学生们会想办法展示自己的魔法,有的准备花束,有的拿到气球,还有的挥舞彩带。”栾晓峰说,9月30日晚饭后,他和同宿舍的余红石、渡劫、郭庆斌开始讨论第二天游行的标准标语和口号,期间同班其他宿舍的同学继续加入。在讨论中,他们总觉得在第二天的游行中喊口号、挥舞花束,不能充分表达对党和祖国的感情,于是决定自己制作一面旗帜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写什么口号。有人说“教育要改革”,也有人说“改革要加快”...大家都觉得这些口号好,但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愿。说着说着,讨论的焦点逐渐集中在小平同志身上。一开始有人说要写《万岁》,但很快被拒绝,说有人格崇拜的色彩。经过反复琢磨,大家决定写《你好小平同志》。

所以每个人都采取了行动。郭庆斌去学生会办公室拿鲜花绿纸。书法好的学生用布蘸墨在彩纸上写六个字。其他宿舍的毛晓红自愿带新床单来做内衬。但最后发现床单不够长,只能订四个字。郭庆斌、赵担心旗帜不正,建议去掉“同志”二字,用“你”代替“你”。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横幅变成了“你好小平”。

当时余红石正好宿舍里有一台相机,就拍了一些照片来纪念这个制作过程。这也是我们当时唯一能看到的照片。

激动的

路过金水桥时,常胜、李煜、余洪石高举旗帜,游行队伍燃起熊熊大火。有同学喊小平同志见过我们,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几秒钟。

横幅写好了。我怎样才能把它带到会场?赵说,当时指挥部要求不得携带与阅兵无关的物品,赛场上的标语和横幅全部由组委会统一制作。最后,经过反复研究,我们决定用一束五颜六色的花作为封面。

栾晓峰说,发现了三根拖把杆和蚊帐架作为支撑杆,固定在横幅的中间和两端。绑好之后,小心翼翼地将横幅包裹起来,横幅顶部用彩带和纸花包裹,这样就把横幅变成了高高的花束。标语做出来后,放在宿舍门后。

已经凌晨2点多了。休息不到两个小时,凌晨4点,大家聚集在学校,去东单到袖手旁观。“当时,管理非常严格。一些学生在等待期间擅自拍照,被警方曝光。起初,我们担心横幅是否能被带进来。后来很顺利。每个人都齐心协力,将横幅包裹在游行队伍中。”栾晓峰说。

栾晓峰说,国庆庆典游行开始时,游行队伍按照当时播放的音乐向前行进。随着天安门门的临近,周围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热烈。

“经过金水桥时,常胜、李伟、余洪石三人在高空展开了这面大旗。”闫晓峰说,当时游行队伍沸腾了,大家都在天安门大门口跳着喊着。“我听到有同学喊,小平同志看到我们了,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几秒钟。”

“我们开始打开横幅,但没想到的是,新打开的横幅首先转到了后面,这引起了后面游行队伍的骚动和赞同的回声。我们一边走,一边急着改变横幅的方向,游行队伍开始混乱。我们试图把横幅朝向天安门广场,但速度慢了下来。”李煜回忆说:“我看到到处都是欢呼的人,所以我们尽情地喊着,试图把横幅举得尽可能高。但是在我们拿着横幅走几步之前,前面的队伍已经看不见了。每个人都开始向前跑,以赶上队伍。手里拿着横幅跑步不容易,没时间想别的就把横幅丢在路边了。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你好小平》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我们扔掉的是如此无价的财富。”

对话

《你好小平》,北大学生为了标新立异,表达了亿万人的心声

当时,班支部书记肖晓峰:

华西报:近年来,一位自称是北大东语系82级学生的学生胡生虎,不断对媒体说自己是“横幅标语的设计者和作者”。发生了什么事?

栾晓峰:我们根本不认识这个人。2001年,他主动向多家媒体投稿一本书《我写的《你好小平》”,近年来,他频繁接受媒体采访。然而,近年来很多人质疑他。从余红石当时拍摄的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常胜写的是《你好小平》。

花溪包:30年了。回头想想,你怎么看?栾晓峰:“小平你好”。那一年,北大学子创造了经典的历史时刻,表达了亿万人民的心声。这个“你好”,我觉得体现了领导和人民的善良,也来自我们学生的内心。可以说语言简单,感情真挚。轻声说“你好小平”。

时任北大生物系国庆阅兵总指挥郭庆斌:

华西杜诗报:距离“你好小平”已经30年了。回头想想,你怎么看?

郭庆斌: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方面是肯定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后为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所做的贡献,代表了普通人的心声。第二个方面是“你好小平”拉近了国家领导人与人民的距离。第三个方面是《你好小平》,让人们看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路线被囚禁多年后的一条鲜活的生活线。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