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徐国平 专家宝十大桥隧专家之徐国平:精诚开拓 续写大国风采

2022-02-17 04:50社会

原标题:专家抱石桥隧专家许:真诚开拓,续写大国风范

让智慧发光,向专家致敬。

为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表彰桥梁与地下工程行业有影响力的优秀专家,展示桥梁与隧道领域专家风采,分享专家智慧,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2018年3月,“十大桥梁与隧道专家”评选活动正式启动,由专家鲍主持,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地下工程与桥梁工程专业委员会、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经过两个月的时间,通过著名专家、相关企事业单位、专家宝平台的推荐和专家的自荐,最终评选出“十大桥隧专家”,并接受主办单位评审委员会的面试。

本期“十大桥隧专家”系列访谈亮点-

许:真心发展,续写大国风范

个人介绍:徐,1965年出生于浙江余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历任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茅以升科技桥梁青年奖、中国百名优秀公路工程师、年度十大桥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代表交通部从事公路桥梁科学研究、标准规范编制、国家重大桥梁工程勘察设计、超大型桥梁工程行业评审工作20余年,主持或担任项目总工程师,完成港珠澳大桥、深圳至中山跨海通道、湖北鄂东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广东虎门二桥、湖北阳逻长江大桥、武汉军山长江大桥、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工程的勘察设计异形钢围堰设计技术、圆形地下连续墙设计技术、悬索桥主缆不粘预应力锚固技术、斜拉桥钢-混凝土接头技术、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等多项设计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许郭萍在印尼进行技术交流

他是一位在桥梁和隧道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工程大师。18年来,他为桥梁勘察设计做了出色的准备,在行业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10年来在隧道科技攻关方面取得了学术成就。他在国家重大桥梁和隧道建设中提出了建议,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28年来,他以工程师的智慧和执着,为中国公路桥梁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下光环、戴上厚镜片、坐在角落里的许,回忆起之前的项目经历时,看上去平和而快乐。他很容易,说到精彩的事情,他无法掩饰自己的兴奋。现在他还拿当初难以克服的困难和压力开玩笑。千帆恬静内敛的心灵,刚毅不屈的性格,博大精深的智慧,都是在他的疲惫中培养出来的。

勤奋进取,怀揣梦想,展翅高飞

1990年,许从长安大学隧道与结构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公路规划设计院从事技术设计工作。

许从高速公路上的结构小桥开始,一点一点积累工程经验。他参与的第一个实践项目是琼海至万宁的公路设计。作为参与者,徐参与了从勘察到设计的全过程,对公路施工技术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参与了石台线项目。“当时天很热,我天一亮就起来做了勘察,勘察了麦田里的地形,并测量了控制点……”虽然辛苦,但三四年的高速公路训练使许完全掌握了技术要点,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1994年,许回到公共规划院,开始设计这座特大桥。他做的第一个项目是海沧大桥。徐为子项目负责人,负责索塔和主梁的设计,配合项目施工。当时国内有江阴大桥和虎门大桥,但还没有通车。海沧大桥的设计中明确提出了“景观”的概念,对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不得不对索塔形状的景观做特殊处理。"当时制作一个复杂的部分是一种肤浅的尝试。"许介绍,“在当时的背景下,明确提出景观还是一个比较先进的概念。对景观的思考和理解也是从海曙大桥开始的。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如果你再做一次,你就不会刻花了。得到一条曲线就是这么简单,它会在更大的尺度上融入自然环境,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并与周围环境融合协调。”

海沧大桥位于厦门西港中部,是海沧半岛至厦门岛的一座东西向海峡公路桥。也是亚洲第一座、世界第二座三跨连续全浮式钢箱梁悬索桥,代表了20世纪中国桥梁建设的最高成就。2008年,海沧大桥荣获第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海沧大桥

经过八年的训练和经验积累,许郭萍于1998年开始立足。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承担了武汉军山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武汉军山长江大桥是北京至珠海、上海至成都国道之间横跨长江的共享桥梁,也是当时国内最宽的公路桥。各方对此高度重视。此外,这是第一个由设计本身监控的项目。许无疑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和压力,并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

武汉冬天经常下雪,桥面的风极其刺骨寒冷。监控工作通常在夜间进行,而许则穿着军大衣守护着现场。一天晚上,一根拉索将要安装。白天施工单位在桥面临时堆放脚手架,晚上却压在那里没有拆除。“我是在黑暗中没有看到,然后在拉拉索的时候,索力达不到标高,标高又达不到索力,总是和设计很难匹配。我呆在桥塔下的山洞里避风,苦苦思索寻找原因,却找不到……”许郭萍还是笑了。“折腾了一晚上,天快亮了,才发现那里有一堆东西。让施工单位赶紧卸下来,然后就好了!”

在基础施工中,徐首创了异形钢围堰设计技术,开创了我国异形双壁钢围堰技术。主塔墩钢围堰结合圆形和异形结构,满足不同工期的需要。索塔首次采用了自主研发的true 空注浆预应力体系和深埋技术,保证了索塔周向预应力的耐久性。真空灌浆技术自主研发装备武汉军山长江大桥工程还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银奖、第四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奖、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奖。

对于许来说,在他主持的众多桥梁项目中,湖北阳逻长江大桥和湖北鄂东长江大桥是他最引以为豪的,这或许正是他所说的:“花的精力越多,感情越浓”。

湖北阳逻长江大桥是国家和湖北省武汉市“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是京珠、沪蓉国家干线等武汉绕城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控制性工程。采用悬索桥,主跨1280米,建成后世界排名第八。其中,南锚碇工程施工难度大,科技含量高,被誉为“中国第一锚”。

湖北阳逻长江大桥

针对悬索桥锚碇预应力锚固系统的不可替代性和耐久性问题,徐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油脂防腐预应力锚固系统,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可检测性、可替代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该锚固体系在国内首次应用于工程实践,探索出一种新型的悬索桥锚碇预应力锚固形式,并在未来大量悬索桥锚碇中得到应用。

南锚碇采用直径70m、开挖深度近50 m的圆形地下连续墙结构”,在防洪十分严峻的武汉江段,距离大堤仅100多米就做出了这么大的基坑。专家非常担心,认为这个风险太大了。”许回忆说:“那是我第一次做圆形地连墙。经过多次会议,很难说服专家。后来去香港学习和咨询,坚定了自己的计划。我去找孙伟院士,详细介绍了方案。直到孙伟院士说‘我理解并支持你’...最后一次会议将在武昌召开。方案论证用了两年时间,最终尘埃落定,效果非常好。

武汉阳逻长江大桥工程最终实现了多项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曾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银奖、全国优秀设计银奖、岩土工程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十一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并荣获“詹天佑奖创新集体”荣誉,其中许排名第一。

在湖北鄂东长江大桥工程中,许创新性地提出了混合结构斜拉桥的设计方法,并首次将全寿命周期方法应用于鄂东大桥,首次全面应用桥梁工程全寿命周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二东桥主跨926米,建成时位居世界第二。该项目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别奖。

湖北鄂东长江大桥

勇敢的人不害怕,而是在波涛中行走

经过十几年的特大桥项目培训,许从一个内敛的学者成长为行业的佼佼者,也在公司承担了更大的责任,承担了更艰巨的挑战。

2007年下半年,许开始参与港珠澳大桥项目,负责大桥总体方案的深入研究和初步设计。面对全国交通建设史上最复杂、要求最高的工程,徐没有懈怠,但桥梁向隧道的过渡,对徐来说,在技术上是一大挑战。“隧道和桥梁完全不同。防灾减灾要求极高,要学的东西很多。”深化研究阶段,并在国内外院士专家的支持下,最终确定沉管隧道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中的使用。

初步设计招标阶段,作为总负责人,许压力很大,睡不好觉,吃不好,视力急剧下降。当他不到50岁时,他的眼睛开始开花。经过百余人两个多月的努力,2009年3月,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向中标联合体发出中标通知书。CCCC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香港奥雅纳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丹麦科威国际咨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CCCC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共同中标大桥初步设计,这份辛苦终于得到了认可。

作为港珠澳大桥初步设计项目的总工程师和负责人之一,徐带领团队和设计联合体对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进行初步设计,包括全线初步勘察、海中桥梁、隧道、人工岛、交通工程、沿线设施、景观、环保等项目,编制初步设计概算,完成相关配套专项研究工作和后续服务。

2010年至2015年,作为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徐主持完成了“外海深厚软基上反倾特长沉管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多项成果应用于港珠澳大桥设计,荣获2017年中国公路学会特别奖。

根据公司发展需要,从港珠澳大桥开始,徐开始负责隧道业务。2010年任深圳至中山过江工程总设计长。面对另一个“超级项目”,许从容接过了的重担。

深中通道是“桥、岛、隧、海底互通”的世界级超级集群工程。海域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施工条件受通航空及航道、防洪等多重限制。其中,6.8公里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下穿长江高速公路、大山水道、机场支线水道、樊氏水道,需克服超宽、加宽、深埋、淤积量大等技术难题。

“打造一个超级项目,需要在理念和理念上创新,才能引导技术和方法的创新。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超级项目和集群项目,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桥梁建设概念和简单的水工建设概念。我们需要使用跨学科和系统的概念来设计和构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出技术方法,整合桥梁、水利、疏浚、材料和设备等不同领域的优势资源。”当许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超级工程也要求我们站在国家整个工业化发展的高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坚持零部件标准化、制造工厂化、设备智能化、建管养一体化的理念和方法。”

为此,徐和设计团队在深中通道设计中探索了一系列新方法。首先,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大规模应用于隧道。与钢筋混凝土相比,钢结构在耐久性和环保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更容易实现产业化和标准化;二是进一步加强先进智能装备运用,提高工程建设效率,体现本质安全,不断提升我国工程建设核心竞争力;三是建立钢壳混凝土复合沉管标准规范,开发利用沉管隧道BIM设计技术,通过多途径、多方向的专项研究,创造性地建立钢壳混凝土复合结构计算理论和方法,形成一套集设计方法、施工工艺、质量检测于一体的钢壳混凝土复合沉管隧道设计施工规范,以指导中深隧道及后续类似工程的施工。

许郭萍承认,中深通道是他所面临的最复杂、最棘手的项目。面对超级工程前所未有的挑战,徐以始终如一的态度迎接挑战,探索创新,锐意进取。而他们背后的辛酸和无奈,在对技术的浓厚兴趣面前,或许显得微不足道。

武汉军山长江大桥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有休息

“我们这一代赶上了好时光。当我第一次志愿的时候,我不知道我渴望学习这条路。我迷茫的时候就报了,对桥没有概念。”许是冲着来的。“这可能是命中注定的。1983年上本科,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学校推荐我去读研究生。一开始我并不开心...后来上班了,情绪越来越激动,一直希望技术上有创新,有发展。”

在给新一代工程师的建议中,许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几点。首先要对工程建设事业有兴趣,有一定的感情。“君山桥、阳逻桥、鄂东桥...所有的项目都参与了整个过程,他们对这座桥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付出的感情越多,就越深。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说实话,他们为这座桥付出的比为自己的孩子付出的还要多……”

有“真实”二字。如今,年轻人很难冷静下来,夸大气氛和诱惑。做项目需要时间,需要脚踏实地,需要决心。“没有真本事、真成绩,跑不了多远。”

要有创造力。“一个项目为你提供了平台和机会。如何做好,体现你的水平,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创新和提高。”

许还强调,“我们一定要回头看,总结是提高自己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的项目完成后,会组织人写文章回顾总结,提炼出我的创新之物,不仅会给未来的人提供基础,对行业的发展也非常有利。”

在总结提炼方面,许受益匪浅。结合工程实践,主持编写了《钢-混凝土组合桥设计与施工细则》、《公路悬索桥设计细则》、《公路桥隧工程风险评估导则》等行业规范;完成“桥梁工程全寿命周期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公路桥隧工程风险评估研究”等科研项目;他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外海厚软弱地基中大后倾超长沉管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了国家高技术863计划“50m以上深水基础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主跨3500m碳纤维增强塑料主缆悬索桥原型设计”等十余项省部级重大项目,研究成果为特大桥建设提供了技术储备和支撑。

徐主持了40多座国家级特大桥的勘察设计、科学研究、标准规范编制、部门评审等工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别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优秀设计金奖1项,银奖4项,詹天佑土木工程奖4项,发表论文30余篇

他还主持了济南黄河三桥、厦门杏林湾大桥、重庆鱼嘴长江大桥、重庆观音岩长江大桥等近十座桥梁的行业设计评审,以专家或组长身份主持桥梁设计和科研项目评审,并在中美桥梁技术交流会和各种学术学会会议上作技术交流报告,为中国公路桥梁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了勤奋和智慧。

许在带领团队方面也很有经验。他注重“爱”字,平易近人的个性让他很容易融入团队。“鼓励年轻人多思考,多发表意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许说,作为领导,要处理好“1”和“N”的关系。“我不能站在一个上面,因为我有决策权。我不必坚持自己。有时候我更愿意否定自己的想法去支持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积极性。”业余时间,许郭萍和年轻人打乒乓球,这是他自己的爱好。

——————————————————————————————————

无论是在重大工程中披荆斩棘、开拓创新,还是在带领团队上平等以待、照顾有加,身为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徐国平还要对公司的国内外项目做技术把关。在工程建设的事业中,徐国平从未停止脚步,也时刻准备着迎接下一个挑战。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