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强制缩编 解密“央企合并潮”:目前为止最全面最客观最理性的解读

2022-02-05 02:08社会
【写在前面

       南车北车合并传闻的坐实,触发了市场深处的一连串“机关消息”,一时间烟雾弥漫、真假难辨。对“央企将迎来重组潮”的理性分析,逐渐演变为“一大波央企合并潮即将来临”的臆测,进而变成了“政府正强行推动央企强强联合潮”。

会不会出现以强强联合为主导的“央企合并潮”?

       《国资报告》杂志通过一个月的采访、调查、研究,在最新出版的第五期《国资报告》上推出重磅文章——《“央企合并潮”会不会出现》,解密背后真正的规律和逻辑。

       经《国资报告》授权,本站5月10日全文刊发。

经《国有资产报告》授权,本网站于5月10日全文发布。

从2014年底开始,中国股市流行一句话“上帝逻辑”:“大人物”喜欢南北车可以合并。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鼓噪中,“央企合并”的概念被插上了投机和想象的翅膀,在股市中得到猛烈的冲击。

       一幅“央企合并潮”的幻象呈现出来:政府和监管部门希望复制南北车合并的模式,在短期内、成规模地强行捏合中央政府监督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推动强强联合潮。        

“央企并购潮”的假象背后是怎么回事?

       大企业强强联合现象自上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便已经形成了其自有的逻辑,它只是企业为做优做强,在重组方式中选择的非常特殊的一种形式。历史地看,大企业宜合宜分,都与全球经济形势、产业演进阶段、国家政经战略、企业竞争对手变化、市场规律、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不同时代,彼时宜分,此时宜合;同一时代,那些产业宜分,这些产业宜合。        

在听取南北车重组情况汇报时,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自愿原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每个大企业的强强联合都有其特定的特殊性,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是影响全身的大事,不可能随意安排组合。

       那么,当前的中国央企强强联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将向什么方向演进?哪些产业的央企合并预期更强?垄断是否必然阻碍竞争和效率?强强联合是否必须排斥政企分开?是否真的是历史的倒退?让我们透过幻象,找到那些迷惑我们已久的十个问题,《国资报告》将一一理性解答。        

1.我很困惑。我们说的央企合并,是指央企重组吗?

       不是。合并只是企业重组方式中的一种。      

详细说明:最近大家都在讨论“央企合并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南北车合并,让大家误以为央企合并等于强强联合,就是央企重组。

       事实上,央企间的强强联合,只是央企诸多重组行动中极特殊的一部分。        

一个企业想要变得更好、更强、更大,就像人们想要买房、改善生活一样,面临着成本、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工作调整、投资、家庭团结等问题。这就要求企业重新配置所有制、资本、资源、人员、业务等要素,形成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使企业在变革中保持竞争优势。

       为此,企业便要根据最新的市场形势、产业发展阶段、企业自身情况等,进行必要的业务重组、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股权重组、人员重组、管理体制重组,而重组的方式包括合并、收购、接管、标购、剥离、售卖、分立、破产等。这其中,既包括合并、收购等扩张性的重组工具,也包括分立等专业性重组的整合工具,还有剥离、售卖、破产等收缩性重组工具。        

兼并只是企业重组的一种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或者新设合并。新设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合并成立新公司,合并各方解散,是狭义的“合并”。吸收合并是指一家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而被吸收的公司解散,通常弱者被强者“吞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合并。因此,广义的兼并包括弱兼并、强联合、强弱兼并。强强联合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因为它的特殊性和影响力。

 2.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从196家减到112家,都是通过强强联合完成的吗?

不是,央企减员有增有减,“大吃小”合并占大多数。

       详解:国资委成立之初,196家央企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有弱有强,有大有小。为了使央企在经济中充分发挥主导性、影响力和带动性,央企之间每年都会进行兼并重组,以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央企品牌和效率。        

据《国有资产报告》统计,2003年至2014年,中央企业总数从196家减少到112家,80家中央企业通过合并退出,9家新合并企业,3家企业通过破产、注销、调整退出,8家新组建、接管、移交的合资企业,有加有减。

       近两年央企朋友圈里,除了南北车强强联合之外,还有两件大事:一是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整体产权无偿划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二是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整体并入中粮集团。这两则新闻没有引发太大的波澜,主要是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央企“大吃小”的正常缩编。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并购重组研究中心主任张秋生向记者指出:“央企是国家队,国家队的宗旨是国际竞争、国内安全,第三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重是过日子艰难,华孚是因为块头小,和南北车合并的性质不一样。”张秋生认为,“此前,华孚就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归到其他央企里去,另外一条就是把它卖了。因为它在保证国内安全方面,已没必要独立存在。二重并入国机,已经酝酿多年,这样一个老大难的企业,得有人帮它一起过日子。”        

同样,过去12年通过兼并退出的企业基本上属于这两类。为了实现资产整合和优化布局,SASAC还成立了中国国鑫控股有限公司等国有资产管理公司

       相比兼并,新设合并案是极少数,仅9例,强强联合就更少。2003—2010年,央企平均每年缩编近10家,新设合并案每年平均仅一例。只有2008—2009年比较集中,共5例。此后,央企间的新设合并就没再出现,直至2014年底。这其中,仅中国化工、中国联通、中国交通建设、中国航空工业、中国外运长航在当时算得上是强强联合。2014年,除了中国外运长航,其他四家均为世界500强。        

中央企业减员有三种特殊情况。一是2006年,长江口航道建设有限公司改组为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第二,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在2007年被撤销。在此之前,其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已经破产,其总部资产和关联企业早在2004年就转移到了SAIC。三是华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破产..华诚投资成立于1996年,当时中国华诚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经营遇到困难。成立后,因盲目负债和兼并亏损纺织企业而严重资不抵债,最终陷入破产。这是中央企业重组史上的第一个案例。

       央企户数历年调整中还有增加的情况。一类是合资成立新企业,这类大多与业务分立、资源整合有关。除了上述的国新控股,2007年,国务院和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入列央企;2008年,由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宝钢集团等央企共同出资成立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揭牌,成为央企;2011年,为了实施电力设计、施工一体化重组,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在河北、吉林、上海等14个省,北京、天津、山西等15个省所属的电力勘察设计、施工和修造企业,分别与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葛洲坝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组成中国电力集团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二者进入央企队列。        

2014年,三大电信运营商联合成立中国通信设施服务有限公司,俗称“铁塔公司”;模式类似,但不知道铁塔公司能否进入央企序列。

       另一类是接管。2004年,铁道部所属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移交国资委。2012年,国资委从发改委和财政部手中接管中国华粮物流集团。不过不到一年时间,小而弱的华粮物流便于2013年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成为后者的全资子公司。

强强联合是指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兼并大企业的经济现象。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经历了五次企业兼并浪潮。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衰退,但随着随后的复苏,第五波并购浪潮来了。这股浪潮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全球跨国公司发展壮大,强强联合形成“巨无霸”式大企业成为这一时期最耀眼的时刻。全球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航空空制造公司波音和麦道,以及雷神和休斯先后联手打造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企业和全球最大的军事承包商之一。

3. 既然做强做优有那么多种方式,为什么我所知道的央企重组大都是兼并重组的扩张,却少见其他特性的重组?        

一是与并购的扩张特征有关;二是与中央企业多年扩张性重组的选择有关;第三,在企业重组过程中,扩张取得了快速的效果,而其他方法取得了缓慢的效果;第四,和我们的眼球有关。

       详解:企业并购是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实现资本的低成本、高效率扩张,形成强大规模效应的手段,这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特点。        

任何企业靠自身实力和积累都不可能实现资本扩张。从企业从原始资本积累到自由竞争阶段,再从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的过程来看,并购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从历史上看,曾经有大型企业合并了数千家公司。

       央企“做大”与兼并密切相关。2003年以来,在“三年成为行业前三名”的“军令状”下,央企对内对外的兼并之路可谓马不停蹄,同行业的横向兼并、价值链上下游的纵向兼并、多元化混合兼并、跨国合资并购等多头并举。        

在中国,宝钢收获宁钢,中粮进入蒙牛,中国电子进入南京熊猫,西电进入宝光,中海油收购海化...

       海外方面,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中航工业并购奥地利FACC公司、美国西锐公司100%的股权、美国大陆航空活塞发动机公司、耐世特汽车系统100%的股权等;中海油151亿美元成功收购尼克森;东风汽车公司2014年斥资8亿欧元认购PSA集团约14%股权;2015年,中国化工集团476亿元收购倍耐力,创央企最大海外收购。        

并购重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因其速度和盲目性带来了许多风险,留下了许多隐患。企业之所以要重组,是因为现有的机构不够用或者有用,合并就像西药,药效强见效快;分离收缩重组更像中医,温中带苦,见效慢,但从长远来看,才是治本之策。

       有的央企此前过度扩张,曾一度登上世界500强,但很快,在行业整体下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企业急转直下,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负责人留下烂摊子,继任者必须采取收缩战术,而由于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显着效果,继任者往往是吃力不讨好。        

2010年以来,中央企业通过并购对外扩张的发展模式趋于理性,思路由大变好、变强,使得剥离、产权置换等减法重组模式越来越重要。而这些新闻,因为它们的感知远不如合并来得刺激,往往被我们的“眼球”忽略而淹没在新闻中。

 4.那么,央企重组做了哪些兼并之外的动作?“用好用活股票市场和产权市场”,难道不主要是为了推进央企强强联合吗?

不是,一直以来,中央企业内部的分立、剥离等重组都在进行,正在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

       详解:央企重组远不是兼并那么简单。就像是健身,人不仅要通过补充营养让自己壮实起来,也要配合有针对性的锻炼来塑形。企业也一样,要的是精壮,不是肥壮。再大的企业,如果只是一坨肥肉,肯定是跑不快的。        

多年来,中央企业通过整体上市或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通过成立新公司、改革事业部等方式进行资产和业务重组,聚焦主业,通过产权交易“清包袱”,通过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人员管理和重组。其中,剥离、分离等“塑料形态”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资委早在成立之初便强调,各中央企业要突出主业,抓紧研究企业间的非主营业务同业重组。        

2009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空工业集团重组长安汽车集团。这是中央企业首次汽车资产重组,也是国内最大的汽车产业重组案例。避免了各大汽车巨头之间的横向竞争,也为央企之间的产权置换和剥离整合提供了经验。

       2011年9月,国资委下发《关于中央企业国有产权置换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规范了央企之间以及央企与地方国企之间国有产权置换的操作原则和方式,让不同企业能够通过所持产权、资产进行交换,各取所需、做强主业。        

2011年,时任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中央企业要整合内部资源。并购不能只吃,而不消化。在并购的同时,要做好业务剥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发展优势业务上。

       此前,央企引发最大反响的一次业务重组应数非主业宾馆酒店和房地产业务的剥离重组。很多央企“退房”,选择的是在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的方式。邵宁当时表示,前几年做的剥离,主要是清理无效低效投资。今后,要逐渐将非主业、非战略性业务剥离出去,即使是盈利的业务,如果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也要坚决退出。        

2015年4月,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在中央企业规划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更加注重布局结构调整。中央企业要坚持围绕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重点领域,利用高新技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产业整合和内部资源整合力度,剥离重组长期亏损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稳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产业竞争力。

       黄丹华在会上强调的“用好用活股票市场和产权市场”,其目的是“促进项目融资、孵化注资和产权流转”,既适用于合并收购,也适用于分立剥离。                

5.通过上面的介绍,发现央企历史上强强联合的很少,但这次大家都说央企合并的浪潮要来了,消息真假难辨。有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分析央企强强联合的可能性?

       有。企业重组的动因,通常包括国家战略、产业结构调整等外因,以及企业自身产业链整合、国际化扩张等内因两方面。此次央企重组,恰逢国家战略、企业转型升级、国际化扩张等多重因素叠加,内外因又同时指向国际化。因此,分析此次央企强强联合的规律与逻辑便与国际化分不开。        

详细说明:现在流行的逻辑是这样的:“南北车这样的‘大家伙’可以合并。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在这一逻辑下,关于央企强强联合的传闻甚嚣尘上:中石化与中石油、中铁与中国铁建、中船重工与中船重工、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宝钢与武钢、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等。,均已发出合并消息,这引起各大央企发布澄清公告否认传闻。中石化新闻办公室负责人微博@世华告诉自己,自己是在调侃自己:过年被逼结婚,上班被逼结婚,还能玩得开心吗?

       此外,如三大航空公司、中煤与神华、普天与烽火、中远与中海等早年间的传闻,夹杂着更多毫无根据的消息集中爆发了出来。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进评论说,央企重组的背景和动机是真实的,但信息往往是不准确的。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粱分析央企强强联合的背景和动因时指出:“过去我们走出去,不是我们走出去,是借船出海,跨国公司跑到我们这里设厂,用我们的廉价资源、劳动力去赚钱。我们现在则正在改变这个状态,依托国内市场把企业做大之后,再利用海外市场资源,是未来的趋势。从这个角度看,培养中国的大企业,甚至跨国公司,和国际的跨国公司抗衡,过去重视这个事情的人比较少,现在是到了一个高度重视的时候,并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方法论准备判断几家央企是否“有资格”合并。在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并购重组研究中心主任张秋生看来,央企加强联盟有几个前提条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条件,行业具有比较大的潜在市场,并购后对国内市场的副作用小于在国际舞台上的正面效应。”

       第一条是对企业自身实力的要求,更要求企业的主要竞争主体应该是国际对手;第二个条件是对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一个有前景有潜力的产业,是企业强强联合的基础;第三个条件实际上是对出口份额提出了要求。张秋生举例说:“回到最经典的波音、麦道合并案,它的客户在哪里?是全球客户。如果二者合并后,主要收入还来自于美国市场,反垄断机构能同意吗?”               

经济危机总能为企业并购浪潮奠定基础。他们不仅带来了破产、失业、流离失所等萧条,还带来了轰轰烈烈的洗牌。此时此刻,是大企业逢低吸纳的好时机,也是联合强大力量抵御风暴的选择。

       2008年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将世界市场经济再次拖入泥潭,又一个周期到来。之后几年,企业并购疲软,是否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被视为经济是否向好的标志。2011年,沉寂了多年的日本企业界终于传出新日本制铁和住友金属工业合并的消息。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经济产业研究所教职研究员大桥弘当时认为:“这个消息打破了日本许久以来的沉闷,带来了一线光明。如果粗钢产量仅次于安赛乐米塔尔公司排名世界第二位的大型企业合并能够成功,就会使日本国内其他行业也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和重组,加强向海外发展的势头。在预测今后的日本经济上,这次合并的成功与否也具有重大意义。”        

如今,随着中国企业更深入地进入国际市场,央企强强联合将震惊世界。

 6.有人说产业结构和产能的调整也有可能造成煤炭、钢铁等行业的央企强强联合,这些产业似乎与上面的国际化、有潜力的要求不符。

产业链高端的强强联合,预计这一次会更强,未来几年不会排斥其他行业。

       详解:“从目前已确认的南车与北车合并重组、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重组来看,本轮央企合并重组的瞄准对象并非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而是对具有战略重要性行业中的巨头央企同类之间进行强强联合。”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说。        

作为中国新的国际战略框架,“一带一路”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多重发展机遇。求统一,计划三年努力缓解产能过剩矛盾后,再削减我国8000万吨钢铁产能;建立2~3家智能化示范工厂,提升产业融合水平,推进兼并重组,钢铁企业数量控制在300家左右。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钢铁行业将会有集中的企业重组,其中不排除强强联合。

 7.是否可以直接套用上面这三个条件,都符合的肯定会合并,不符合的肯定不会合?        

理论只是参考,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强联盟不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详解:在张秋生的眼中,像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这样的央企,他们的竞争主体都还是国内的消费者。既然主要市场在国内,合之后对国内垄断,很可能推高价格。因此,对于这样的央企,还是要保持一定的竞争,不应该合。        

然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路隧道专家王认为,垄断应该被垄断。生活资料可以交给市场充分竞争;但生产资料要交给国家统一管理,如石油石化、交通干线建设等。必须考虑到它们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应该合并。“大兵团作战,是最划算的,技术可以集中。合并是大方向,力量集中在技术研发上。”

       针对电信运营商的合并传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局长、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邓寿鹏认为:“今天,我国三大运营商的所有用户都在充分享用‘技术红利’与‘改革红利’,正在应用两类技术体制及其相应的通信质量,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用户真正期待的是:迎接5G时代的到来,通信环境的净化,干扰与欺诈通话的遏制,门店服务质量的提升,通信性价比的更优等等。用户并不期待运营商的重组再重组,不断折腾。”        

秋实联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安认为,电信运营商的市场还在国内,需要竞争。“这样的竞争越多,对民生越有利”。

       强强联合也并不是央企做强做优、提升竞争力、资源整合的唯一选择。        

合资成立一家新公司是另一种选择。招商局集团与中国外运长航集团共同成立超大型油轮合资公司——“中国能源运输有限公司”,该公司将拥有中国最大的油轮船队,其长期运力将跻身世界前三。美国《普氏石油新闻》发文称,随着发达国家石油贸易逐渐放缓,中国和印度将占石油贸易增长的大头。考虑到中国对超大型油轮的投资,不难预见在这场竞争中谁会输。“对于日本公司和希腊公司等现有船东来说,这绝对是个坏消息,因为他们必须争夺不断减少的经合组织进口。石油运输市场已经饱受产能过剩和低回报率的困扰。”

       先拆后合的业务分立重组也被提了出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的一份关于国企业务分立重组的设计报告指出,应积极研究将电信基础设施和长距离输油、输气管网从企业中剥离出来,组建独立网络运营企业。        

但是这个方案目前看起来还是很漂亮的,而且成本太高,实施难度大,缺乏配套的改革政策和制度规范。张秋生认为,无论它如何划分或组合,首先,有必要知道它的客户是谁。分离整合后,中国每个领域只有一家公司。他们如何参与国际竞争,谁是他们的竞争对手?先想清楚。

 8.南北车合并的案例是否也说明,避免恶性竞争也是央企强强联合的一个理由?所有同行业的央企是不是都要合并成一个?        

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能一概而论。很难将它们全部合成,而且不止一种解决方案。高铁出海有经验教训。

       详解:央企序列中,真正做到大而强且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还不是很多,而央企走出去过程中出现的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也影响了中国制造的技术进步和品牌树立。        

南北车合并的直接原因是为了避免恶性竞争。长期以来,南北车的国内市场总份额已经达到90%。自2010年加速进入海外市场以来,他们向外国输出了恶性竞争。在阿根廷项目招标中,中国北车出价239万美元,中国南车出价127万美元,最终中国南车中标。

       加拿大庞巴迪、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目前是全球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三强,紧跟其后的南北车其实早应联手对外,而不是窝里斗。        

其他中央企业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中国铁路和中国铁建的竞争相当激烈。过去,南非一家工程学院的院长回应称,两家公司围绕一个项目展开竞争。我们的国王无法适应,最终决定给你一个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路隧道专家王对记者指出,“企业利益必须让位于国家利益,二者要么融合,要么联合。综合起来,可以减少大量的资源浪费。”

       不过,把所有的同业企业并在一起也并非唯一的选择。判断企业兼并重组是否成功的标志,不是兼并重组工作最后是否完成,而是能否形成协同效应发挥体系性优势。如果追求一蹴而就,超级公司未能在短期能协同,强强联合反而会适得其反。与此类似,石化产业、电信产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中国电信业已经分分合合,三大运营商恶性竞争无法避免。2014年,三大电信运营商联合成立中国通信设施服务有限公司,俗称“铁塔公司”。此前三大运营商争相选址建铁塔,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成本压力,却无法满足4G时代的需求。虽然铁塔公司还有待完善,但成立后有效缓解了三家公司在这方面的恶性竞争。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互联互通中重要的电信走出去已是必然,如何在输出我国自主电信技术的同时不输出恶性竞争,将考验三大运营商和主管部门的智慧。        

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视察北车时,提到高铁“混合车队”一起出海的经历。北车集团总裁Xi国华在现场表示,铁路总公司作为负责铁路行业发展的主体,在推动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新产品开发、试制、测试到新产品应用,这些都离不开铁路总公司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在央企方阵中,包含了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工程、信号等全产业链。,并能与铁路总公司组成超级舰队配合出海。

 9.有人说,强强联合必然形成超级垄断,从而阻碍中国市场化进程,是历史性倒退。        

这个说法太武断了。判断垄断是否活跃,要看全球市场、国家利益和效率创新的真实情况。

       详解: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社会面临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这是市场经济规律中,各国都面临的难题,它还有个专有名词,叫“马歇尔冲突”。        

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反垄断最严格的国家,但美国对其他国家的企业一向严格,对本国企业却是宽以待人。其判断垄断的视角值得考虑:1996年,世界航空空“老板”波音公司与“老三”麦道公司合并,市场份额占美国市场100%,全球民机市场65%,大大超过反垄断调查标准。然而,成立于1975年的全球最大软件公司微软,却屡屡被推上反垄断法庭,但2001年将微软一分为二的判决最终被驳回;2004年,美国最大的家电公司惠而浦收购了第三大家电公司美泰克,惠而浦将占据美国白色家电70%的市场份额。该案件也获得批准。

       这三起合并案,说明了美国评价垄断的标准发生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维护国家利益、维护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技术创新成为新视角:惠而浦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韩国LG、日本松下、中国海尔,合并有利于提高质量和效率;波音麦道合并后,成为欧洲空客的有力竞争者;对于以知识产权和知识创新为基础发展起来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微软,美国最终决定保护创新,对其市场份额听之任之。        

在日本,1950年一度一分为二的旧新日铁公司,1970年再次并入新日铁,成为当时日本最大的钢铁信托集团。因为合并被认为阻碍竞争,所以引发了全国性的争论。回顾这场争论,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经济产业研究所的教员研究员高桥浩史发现,规模经济和竞争有时是重合的:“最近,创新和规模经济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变得更加重要。在规模经济发挥作用的行业,如半导体,市场份额也可以被视为效率的指标。如果效率高,降低销售价格的空间就会增加,这可以促进竞争。”

       此外,日本学界的研究发现,在统一市场里,企业的竞争对手有1~2家时,产品创新的概率最高,竞争对手进一步增加对创新并没有好影响。这恰恰回应了我们之前提到的央企强强联合的重要前提: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是国际化的,那么你便具备了合的资格。

因此,评价强联盟形成的垄断是否损害竞争、牺牲效率,要根据国际竞争形势、所处行业等进行更全面的考量。

10.在央企强强联合的问题上,政府应扮演怎样的角色?会强行捏合吗?

政府是国内外的规划者、研究者和推动者。政府和企业是否无法区分并不重要,但政府并不充当违法乱纪、强行掐人的“霸道总裁”。国家战略和市场规律是强强联合的“双轮驱动力”。

       详解: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高科技为导向的产业升级日益加快,中国新一轮产业重组已经启动。政府是规划者,肩负国内安全、国际竞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使命的央企是执行者,国家通过央企输出影响力,维护和提升国家利益。        

当前,中央企业应在实现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是经济复兴;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提升国家竞争力,都是作为国民经济主力军的中央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强联盟也是中央企业承接国家战略、顺势而为的应有之义。

       大企业承担国家战略,中外皆然。二战后30年间,日本经历了多次企业重组时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企业合并成为主要特征。在日本市场规则还不完善的时期,企业合并涉及到的产业转型、产权调整等复杂问题,完全靠市场调节是做不到的,因此更强调政府的干预作用。日本政府深刻认识到战后日本经济的落后,因此不惜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自由竞争,以换取鼓励大型企业之间通过强强联合获得整体优势。战后经济恢复阶段,日本政府实行“重点生产”的方针,将生产的重点集中在煤炭、钢铁和电力等部门。围绕这一方针,日本政府积极贯彻一系列的经济干预政策,以促进企业集团的重组。包括设立“复兴资金”和“美元对等资金”,努力解决重点企业的资金困难;通过日本银行和开发银行等特定金融机构确定优先贷款顺序,实行重点企业资金优先供给。        

日本的介入和美国的反垄断释放,并不是国家意志推动大企业强强联合的特例。2003年,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和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合并,成为俄罗斯最大、世界第四大的民营石油公司,背后有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支撑;2007年,法国国有“法国天然气公司”与民营“苏伊士水务公司”联手打造欧洲巨型“能源航母”,萨科齐政府不遗余力。高亮指出,“在美欧民航飞机的竞争中,总统和高级官员在推销员的帮助下走出国门,推动航空空行业的战略合作。你说这不是政企不分吗?”

       王梦恕则更直接的指出:“政企分家是错误的,铁路就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战争年代,铁路就是为国家服务。”        

国家战略的动力离不开市场规则。我国央企合并基本经历了“自愿重组、SASAC主导、成熟一家重组一家”三个阶段。相关政策和领导指示证明,中国政府放眼全球经济,始终认为强强联合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不可能不顾市场规律,任意强行捏中央企业强强联合的“霸道总裁”作风。但是,如果条件成熟,时机成熟,政府可以依法办事,顺势而为,既得利益者无法阻止。

       2006年,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强强联合要遵循市场规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2012年底,时任国资委主任的王勇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表示:“中央企业要进一步推进企业联合重组,研究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联合重组方案,鼓励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以合资、合作、产权流转和股权置换等多种形式,沿产业链、价值链调整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今年,李克强总理在听取中国北车集团汇报时多次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要求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自愿原则,为改制创造有利条件,确保企业稳定运行,促进效率提升。

       国资委主任张毅在去年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讲话指出:“国务院国资委要带头自我改革、自我革命。……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授权一批,下放一批,收缩一批,移交一批,把该放的坚决放到位,把该给的坚决给到位,同时对该管的也要管到位。”        

结论:条件成熟的强强联合将适时出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与世界、国家、产业都息息相关,企业的战略创新发展也与整体经济形势紧密相连,企业重组也因此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最典型的就是经济危机开始的头几年,扩张性重组会陷入低迷;而随着经济复苏,将会出现一波兼并潮。

如今,中国企业正迎来与全球企业接轨的重组期,合并、分立、剥离等各种重组动作的频率将会增加。由内而外的创新将引导中央企业变得更好、更强、更大。

       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国家战略、市场规律双轮驱动下,具备竞争对手国际化、产业发展有潜力等条件的央企之间的强强联合将会适时出现。

       不过,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两个大企业合并,就像是两颗行星的碰撞,最重要的是“战略协同”,要融合,不能碎裂。协同就是整体价值大于部分价值,其中增值部分的产生来自于协同。没有战略上的协同就不会出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运营效率的提升。因此,强强联合是一件在任何环节都要慎之又慎的大事,合则必成,否则代价太大。这不是那些炒作者的游戏,这样的游戏不好玩。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