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周扶九 图忆 上海闸北的老辰光:因水而兴 曾是繁华一时的风雅之地

2022-01-13 12:01社会

20世纪初,苏州河航运繁忙。苏州河沿岸散落着农田、湿地、芦苇和沟壑。本组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闸北区档案局提供

说起闸北的来历,不得不提到苏州河,早期苏州河的名字叫做吴淞江。在康熙年间和雍正年间,吴淞江上分别建立了新老两座水闸。慢慢的,两个水闸之间的地方开始发展起来。上海开埠以后,新闸、老闸北面也开始发展,闸北之名开始出现。

1880年的老闸桥。

新闸桥早期。

因水而兴的闸北

闸北以水为生。苏州河是吴淞江入沪的通称。它开通后,外国人发现可以从这条河乘船去苏州,于是就叫它苏州河。

上海自开埠后,即被分割为租界和华界两大部分。闸北的东南部于1863年被划入租界,翌年起便开始大规模修桥筑路、建房造屋,成为闸北城市化的肇始地。闸北华界地区自1900年正式开埠后,以其毗邻租界、水路便捷、铁路发达的区位优势,吸引清政府官僚、民族资本家纷纷前来投资购地、建厂开店,既与租界竞争,又接受租界辐射,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里,成功地创造了华人领导城市化的奇迹。

接下来的日子,苏州河见证了闸北的繁华历史。曾经是农田湿地的地方,在不同的地方设置了英国领事馆、李察酒店、百老汇大厦、文慧博物馆、新天安厅、广陆大剧院、邮局大楼、自来水厂、天后宫、河滨大厦、四线仓库、阜新面粉厂等建筑。

沪宁铁路上海站于1908年4月开工,1909年7月竣工。这座由英国设计的集办公、候车和售票于一体的建筑规模宏大,风格奢华。这座建筑在8月13日的淞沪会战中被日军炸毁。

东方图书馆是由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资料室发展演变而来的民办公共图书馆。地点在宝山路商务印书馆对面。图书的丰富、善本、管理的好、影响的广,都是中国最高的。

20世纪初宝山路的繁华街景。建于1902年的宝山路建成后不久就成立了商务印书馆。南端靠近北站,生意兴隆。

闸北是20世纪上半叶与老城厢并驾齐驱的华界城区。20世纪头上,闸北的士绅开始筹款架桥,开辟通商场,设立闸北工程总局。至辛亥革命前后,闸北已形成了新兴的工商业区,其繁华堪与租界相比。其时的闸北,货船云集、车水马龙,厂肆林立、人流如织,宽敞整洁的街道比比皆是,近悦远来的名人随处可见,被誉为“华界工厂发源之大本营”和华界近代文化中心。

历史情境中的闸北

闸北的历史更与中国现代革命的历史息息相关。

1911年革命后,庆祝胜利的群众集会是与联盟中央协会一起建立的。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各省代表特别代表的陪同下,与胡、、庄思勉、等数十人在北站乘坐专列前往南京。

同盟会中部总会就在闸北,即现在的浙江北路61号。孙中山也是在闸北的老北站乘车前往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共和之制,由此肇始。五卅运动之时,群众也曾抬着烈士的遗像,高呼口号,列队在闸北游行。

愤怒的人群聚集在五卅烈士陵园前。

邮电工人上了战场。

1927年3月21日中午12时,由中央军委书记兼特别军委书记周恩来担任总指挥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打响。上海总工会发布总同盟罢工令,全市80万工人实现了总罢工并立即转入武装起义,租界里的中国工人也集合到华界参加起义,工人武装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于22日6时许攻克了敌人的全部据点,占领了上海,取得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胜利。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轰炸闸北的场景。

抗战时期,日军广泛使用生化武器,日军在上海闸北巷战中使用毒气。CFP数据

宝山路见证了闸北的繁华,也见证了日军侵华时的腥风血雨。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此役历时三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两个旅团共计30余万,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9个旅共计75万,以死伤30万人的代价,歼敌4万。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11月12日上海沦陷。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宝山路受到重创,战后除南端商业得到部分恢复外,大部分演变为贫民窟。

上海淞沪会战期间,上海各行各业都有了钱,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女工们争先恐后地为前方的士兵们制作制服。

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后,内战的阴霾笼罩着中华大地,全国各大城市反对内战的民主运动风起云涌。闸北的学生们也加入了游行的队伍,他们打出了“反对内战”的旗帜。

闸北学校学生经过浙江路桥的反内战示威场景。

1953年1月1日,闸北水电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闸北水电公司,成为全市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公司筹建期间筹建人员合影。

解放后,闸北水电公司成为全市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商办闸北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于民国十三年8月,由官督商办的闸北水电公司、江苏省立上海闸北水电厂演变而来,担负整个闸北及附近地区的水电供应。1930年代,发电装机容量达3.45万千瓦,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电力企业。

1959年闸北粮油煤公司跃入誓师大会的场景。

1958年,毛泽东发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号召,闸北和中国大地上的其他地方一样,进入“大跃进”时代。

繁华优雅的地方

上海北部三大名园之首——许园一角。

闸北的形象似乎总是与“下只角”联系在一起,其实,这片土地也曾是繁华一时的风雅之地。比如如今的河南北路、七浦路近塘沽路西段,曾是晚清上海粤籍商业巨头徐润所建的徐氏未园所在地。文字记载中还能约莫看到当时胜景:“大约数亩,编茅为亭,覆瓦为台。有楼翼然,有树森然。沪上自互市以来,繁富甲天下,琳宫梵刹,峻宇雕墙,栉比鳞次,高耸云际,类皆华丽绮缛之境,嚣且尘上,求一清凉之境,以涤尘心,了不可得。到此觉心目为之一清”。除此之外,诸如天潼路的徐园、沈联芳建造的止园、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在闸北的公馆在当时也都蔚为可观。

周,上海著名的和周福久的孙子。

闸北也曾是名流荟萃之地,盛宣怀在斜桥附近临河边和绿竹林之间建造了盛氏新宅;一代巨商周扶九建造了中西合璧的长春里;胡适在上海则是居住在长兴里和庆祥里。

美国摄影师斯塔福德一家在当时居住的河南北路21号的房子里拍了一张照片

而宝山路三德里也曾在中国现代史、特别是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美名。“三德里”与文化结缘,主要得益于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迁入青云路宝山路后,周围的宝兴西里、顺泰里、宝山里、仁余里、宝光里、鸿兴坊、华兴里、三德里等弄堂里居住着许多文化人,其中数三德里最为热闹。因为创造社的出版部就开在三德里,周全平、柯仲平、叶灵凤、潘汉年、严良才、郁达夫等在弄内工作和居住,也带来了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

方瓜巷的烟花

20世纪50年代闸北区鸟瞰图。

50年代住在闸北的孩子。

然而更多的人,生活在老里弄里,如蕃瓜弄。蕃瓜弄的前身是十九世纪末形成的姚家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成为闸北西南地区繁荣之地。1937年“八一三”期间,日军飞机狂轰乱炸,将该地夷为废墟。抗战结束后,大批灾民涌入,在此处用竹、芦草席圈搭半人高的“滚地龙”栖身。至1945年冬,境内“滚地龙”有3800余间,居住着两万多穷苦人。1965年,闸北区政府出资500万元,改造蕃瓜弄,建成了本市第一个五层楼房的新村。

重建后的方瓜巷居民生活场景仍带有当时的时代印记。

闸北的里弄也颇有特色。1893年,中国地方官与各国驻沪领事馆商定上海吴淞江北首租界,该地块划入租界。因该地临近老闸市,地处交通要道,居民聚集。先后建有悦来坊、延吉里、合康里、协志里、慎余里、宝庆里等多条里弄。

小心点。华城烟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洛欣,中国银行保险公司总经理郭富云,著名学者薛木桥,沪剧著名演员黄盘生,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严等都曾在此居住。

天通路847号沈玉丽已经搬迁。杨易遗址资料

2012年,沈玉丽开始拆迁。苏河湾巨大的房地产广告已经竖起。徐海峰遗址资料

上海马戏城建于1998年,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闸北的地标。

一位老妇人用煤球炉生火。

苏州河日夜流淌,沪宁铁路隆隆作响。上海马戏城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商务印书馆则是爱书人的心头好。在这片扎实的土地上,除却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豪宅庭院,更多的是普通人平平常常的生活。他们在这里生火做饭,生儿育女。有的人离开了,有的人还留在这里。

时光飞逝,记忆中,闸北的老辰光不会被遗忘。

2012年10月7日,上海市闸北区,夜幕降临,一辆轻轨列车从高楼间穿梭而过。刘行喆 本站资料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