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倪军 倪军:创新型教授拒做实验室“宅男”

2022-02-25 01:00情感

中新社北京1月11日电:创新型教授拒绝做实验室“宅男”

——访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君妮

中新社记者闫海洋

“做科研不能只坐在实验室里,在工厂里走一走也可能会得到启发。”前几天获得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的中国教授君妮告诉中新社,科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更不能吃烟花。他说,创新是科研最大的魅力,加强合作交流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53岁的君妮是机械制造领域的专家,美国密歇根大学全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学院院长。自1994年以来,君妮多次往返于中美之间,不仅向中国引进了许多制造技术,还培养了一大批国际顶级机械制造人才。他将自己定位为中美机械制造领域的“大使”。

本月10日,在为中美科技合作贡献了近20年后,君妮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国际科技合作奖。关于这一荣誉,君妮说:“感谢中国政府授予我这一奖项。我希望未来中美在制造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能做更多的事情。”

君妮与中国机械制造领域的接触始于1994年。一次偶然的学术论坛极大地触动了君妮。他说,当时中国认为制造业是夕阳产业,投资发展缓慢。但纵观全球,任何世界强国都是制造大国。“中国在这一领域与世界强国存在很大差距。我认为我们应该为中国的制造业做点什么。”他说。

于是,在随后的20年里,不甘于做实验室里的“宅男”的君妮,逐渐将美国车身制造的2 mm项目引进中国,直接推动了中美在发动机制造2微米项目和薄壁零部件微制造研究方面的合作。他还推动了中国汽车发动机制造和燃料电池板制造的技术进步。

同时,君妮也把自己教书育人的工作带到了中国。君妮说,在所有头衔中,他最看重“老师”这个名字。他说:“学生可以扩大我的思想,继续我的研究。这是我最骄傲的事情。”

自1998年起,君妮在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启动试点项目,引进美国大学的办学机制、管理体制、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在他的推动下,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学院于2006年4月正式成立,此后他一直担任院长。

拥有中美双重教育背景的君妮指出,中国学生更勤奋、更努力,而美国学生更具创新精神、表现力和团队精神。这与中美两国的高等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

君妮表示,中美在学生素质、硬件设施、科研经费等方面差距不明显;但我国在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改革势在必行。

拥有教授、院长、行业专家等多重身份的君妮认为,中国目前制造业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科技附加值不够。为了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中国必须进行管理、生产和研究方面的改革。

  在采访过程中,倪军提到的最多的两个词是“创新”与“差距”。在他看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去缩短与国外的差距是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他说,“中国的制造业研究应该从服务工业界转向引领工业界。”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