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雷锋真相 知情者还原真实雷锋:工资挺高 部分照片是补拍

2022-02-24 16:21情感

在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五”一直与一个名字——雷锋紧密相连。

“雷锋”这个名字一直温暖着人们的心,但近年来,也有这样一些声音:雷锋是艰苦朴素的典型,为什么当时他有一件“豪华”的皮夹克?雷锋说:“做好事不留名。”他为什么留下这么多照片?雷锋过年不休息一天能捡300斤粪?

2014年“学雷锋日”之际,新华社“中国网”记者走访多处,与50多年前与雷锋有过接触的当事人进行独家交谈,核实调查情况。

雷锋为什么有皮夹克?

"这件皮夹克是他买的二手货。"

在辽宁抚顺,记者见到了雷锋的老战友,73岁的乔鞍山。1959年,乔安山在鞍钢和雷锋一起工作,雷锋19岁。

乔安山回忆说:“当时,工人们流行在星期天跳交谊舞。雷锋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也去跳舞。工人们劝他:这是在鞍山,不是在你的家乡和农村。买些新衣服去跳舞。”

雷锋在鞍钢工作的同事张建文也向记者回忆说,雷锋这件皮夹克是他在寄售店买的二手货。因为技术工人收入比较高,雷锋也给他买了一个。“当时东北大部分工人都穿皮夹克,我们湖南的工人没有。到了寄售店,确实有一件旧皮夹克,擦得很亮,和新的差不多,但是价格便宜很多。雷锋告诉我也买一个。我说,我一个月只有18块钱,你一个月30多块钱的技术工人。他说,不用担心,给我买一个,给他自己买一个就行了……”

雷锋的实际收入是多少?

“当时雷锋的收入真的很高。”

士兵每月津贴只有6元。为什么雷锋一次能捐100元?雷锋的实际收入是多少?事实是,雷锋参军前收入较高。

楚石齐,富顺人,民间藏友组织“全国雷锋藏友协会”副会长。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集关于雷锋的信息。褚石齐坦言:这几年质疑雷锋的声音很多,所以他自费走访调查了主要模糊点。

“一开始,我也很纳闷,雷锋为什么有钱买皮夹克、皮鞋和料子裤子。研究后发现,当时雷锋的收入真的很高。他当时在鞍钢工作,鞍钢待遇不错。除了工资,工人们还有奖金、津贴、医疗保健费等。”褚时吉说。在他的收藏中,有一份雷锋当兵时的体检单。有一栏是关于家庭人口和收入状况的。雷锋填的数字是:“我的工资是34.5元。”

乔安山回忆,当时,鞍钢给工人发保健费、加班费、带徒弟费。这些项目加上工资,有50多块。“那一年有50多件,真的很神奇。我现在已经赚了几千块了。”他说。

1956年,雷锋小学毕业,1960年1月参军。雷锋在乡政府当通讯员,在望城县委当公务员,在团山湖农场当拖拉机,后来在鞍钢工作。在这段时间里,雷锋几乎都以当时的高收入工作。

《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陶珂算了一笔账:雷锋1956年在望城县当公务员时,月薪29元,1958年去团山湖农场,当拖拉机手时,月薪32元;同年11月,在鞍钢的工资涨到了36元;相反,部队每月只有8元的津贴。“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雷锋的总收入,大概是1400元左右。”

你为什么留下这么多照片?

“有些是摆拍,但受限于当时的条件。”

在冷宽,记者拿到了当年给雷锋拍照的摄影师名单。有8个人,都是军队摄影师。张军和纪增拍的照片最多。

张军已经去世了。记者在河北承德见到了年近八旬的纪增。从部队转业后,进入承德日报社做摄影师,一直工作到退休。作为拍摄雷锋照片最多的摄影师之一,纪增从入伍到牺牲,平均每四天就给他拍一张照片。

雷锋为什么有摄影师跟着他?在他牺牲之前,雷锋已经是一个“明星”。他立下了许多功勋,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21岁时,他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冷宽说,当时组织交给季曾的任务是雷锋参加的活动。他不得不跟随它。有时候雷锋下了车,坐在副驾驶。“雷锋是个先进人物,留下这么多照片。”

根据雷锋的另一位主要摄影师,已故张军老人的回忆,有些照片是用姿势拍的,但这一定是雷锋实际做的好事。据季曾回忆,当时的拍摄条件很差,他经常不厌其烦地拍一张好照片。

陶克写了《告诉你一个真正的雷锋》,他叹了口气:“摆姿势在当时很常见。今天,媒体高度发达。人们不喜欢摆姿势的技术,更喜欢现场跟踪。不过,当时是有历史背景的。”

雷锋一天能捡300斤粪?

事实是“带粪的土壤”重300磅

1961年2月15日,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大年初一,连队的同志都去和平社高高兴兴地看大戏。我呢?春节期间为了给老百姓做一件好事,早饭后,我提着粪筐,拿着铲子去地里捡粪。我捡了大概300磅的粪给了富顺市王华区工农人民公社……”

一天能捡300磅的粪吗?今天,它引起了怀疑和猜测。有网友建议,从常识判断,一天捡300斤粪的描述是否有夸张或夸大的成分。

真相呢?齐石齐说,当时到处都是马车,路上有很多马粪;乔安山回忆说,雷锋在日记中描述的抚顺王华区,当时处于城乡结合部。路上到处都是马、牛和其他牲畜。雷锋主要捡牲畜的粪便。他捋了捋说:“你说连土和粪便都有。当时能有多少粪便?只是这么大的土筐。一个土筐也有100多公斤,而几个土筐都不超过300公斤,正常现象!”

褚石齐还带记者找到了日记中提到的王华区工农人民公社旧址。公社已经搬走了,但仍有大片农田和用砾石铺成的土路。唯一不同的是,50年后,当年的牲畜街现象是不可想象的。“我快六十岁了。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对收集粪便并不陌生。”褚时吉说。

■声音无边,总有默默奉献的温暖

为什么这些年一直有这样的关于雷锋事迹的声音?

在十多年的报道和采访雷锋事迹的过程中,陶克记录和采访了142位与雷锋有过接触的有经验的人。在写《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的过程中,他反复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觉得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时间长。现在的年轻人不太明白,我们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善良的人。

第二,我们对雷锋的宣传还停留在60年代,当时在环境中表达的词语、选择的事物和人们当下的情感在接受上是分离的、不同的,也容易产生误解。

第三,不排除个人想通过颠覆历史和典型的方法来摧毁人们对美的追求。如果一个民族崇拜的英雄都是假的,那就说明这个时代被否定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快速的社会转型带来了复杂的变化。雷锋和他的事迹,在不断变化的思潮中,被多角度解读。不可否认,雷锋是在特殊历史阶段出现的先进典型。后人看雷锋离不开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但是,雷锋身上有一种精神力量,在历史发展中总是熠熠生辉,始终充当着中国人的价值坐标,温暖着人们的心,鼓舞着人们的心。

今天,我们可能很难像雷锋那样纯粹为别人而活,但我们还是要记住,茫茫人海中有默默奉献的温暖,也有回应一切诉求的力量。只要我们和谐团结,就能造福他人,温暖世界。

评:雷锋精神的复兴与历史感的传承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