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生产性服务业 评论:化解阻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四大难题

2022-02-24 00:25情感

随着我国工业化从中后期的发展,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将逐步上升,这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也是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统计显示,1979年至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实际年均增长10.8%,比同期GDP增速高1个百分点。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总量和GDP占比超过第二产业。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从“生产时代”进入“服务时代”,一场深刻的“服务革命”已经到来。目前,阻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障碍有四个。“发展生产”与“发展服务业”的政策冲突

中央虽然从国家战略上强调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但却将其提升为实施“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稳定增长、促进就业”战略的主要突破口和关键点。然而,一些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政府领导,可能会陶醉于围绕产品生产建立工业园区、吸引项目投资和安排政策的想法。换句话说,刚刚熟悉如何聚焦工业制造“抓GDP”,至少关注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设计和理念是很难改变的。因此,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开始用“抓生产”的方法抓服务业,去各种服务业项目;另一方面,面对政策冲突,他们往往处于两难境地。例如,商业网点布局的土地使用政策。可以说,这是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最大困难,即“发展生产”与“发展服务业”的普遍性“不相容”。

如果把“服务时代”等同于手机的4G时代,那么中国目前的产业政策大多还停留在2G或3G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领导干部和决策者对服务行业普遍不熟悉,还处于服务行业ABC的启蒙状态,对于如何发展服务行业仍然无所适从。

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及如何选择

首先,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应该发展什么样的服务业?这是一个很大的决策问题。现实中,一些地方在考虑发展什么样的现代服务业或生产性服务业时,需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创意设计或金融服务业,但实际效果往往很小。为什么呢?即忽视了服务业发展壮大的规律,没有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再者,任何服务业的发展和形成都离不开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环境。在不同阶段,孕育服务业成长的“土壤环境”不同。例如,对于许多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来说,最需要的发展可能是流通渠道、市场体系或信息平台,而不是创意设计。

其次,虽然从理论上讲,生产性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是工业制造中产业深化和分工的产物,但它离不开“生产”的基础。然而,服务业一旦形成体系,往往可以脱离局部生产,甚至再造整个产业生态环境。比如生产时代,因为生产,才会有流通和销售。但在服务时代,当商业服务业集中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就具备了直接影响生产、影响生产布局的能力。比如浙江义乌,广东乐从等。,都是典型的“先有市场,后有生产”的城市。

因此,在服务时代,要把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的规律,识别其发展的优先顺序,及时进入或退出,从而抓住增长机遇,培育或形成新型现代服务业集群。

生产性服务的基本性质和高级性质之间的冲突

一些地方政府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往往具有运动思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时,谈到“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往往不是从自身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来判断,而是基于“国际领先”或“世界一流”的“赶超”概念。比如,说发展现代物流,就是发展“第三方物流”。或者在谈及发展现代服务业时,零售、批发、旅游、酒店、广告往往被纳入“传统服务业”的范畴。其实这些都是误解。

从服务业成长的逻辑来看,只有充分发展基础服务业之后,才有利于发展所谓的“现代服务业”。虽然基础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可以兼容而不矛盾。然而,在实际决策中往往存在矛盾。比如,作为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中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市场,它是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中最有价值的环节,但与现行的“先进”标准相冲突,在一些城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取向上,要逐步将决策思维转向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基础的稳固,而不是一味宣传所谓的“现代性”或“先进性”,必须充分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与价值认同

“生产决定价值”是我们传统决策思维中的基本理念,也是工业化初期或生产不足时代的基本哲学思想。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理论界和政策部门普遍轻视或忽视了服务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认同。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往往以“贡献不大”为由,拒绝或阻碍生产服务网点或项目落地。

  总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正进入高成长期,它正改变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性质,也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因此,期待各级政府、学界和企业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早日化解。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