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人为什么要有信仰 国平: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2022-02-17 07:33情感

3月1日,“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要极大丰富。”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代表。为了继续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地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实现了思想的升华和实践。信仰是一个根本问题。一个人的信仰决定了他所有的行为。一个国家的信仰决定它的未来。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用这种错误的观念去观察中国人,必然会增加错误。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他们一般用宗教来概括自己的信仰。诚然,很多中国人并不在乎宗教,但他们心中的信仰却在几千年的土壤里已经很丰富了。这种信仰已经渗入血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冯友兰曾将中国人的信仰归结为一种“超道德价值”,认为这种价值不仅限于宗教,更是中国人的一种哲学。的确,中华民族有一盏明灯,照亮了民族的精神旨趣和人生追求。是人的信念支撑着自己的内心,做人做事,实现境界的不断提升。这正是中国人所相信的。几千年来,在共同信念的烛照下,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历经磨难,成为屹立于世界的伟大民族。

在世界格局深刻调整的大趋势下,今天的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站在至关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要实现几代人的夙愿,实现亿万人的梦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仰的支撑,更需要信仰的土壤变得厚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理想信念的灯塔永远照耀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

什么是信仰?它绝不是吃不出世界、没有现实生命力的东西,而是存在于人民的生活实践中,存在于民族的前进步伐中。古人几千年的生活智慧和文脉基因是我们的信仰,现代人在开拓实践中获得的正确、规律的价值认知也是我们的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说,信仰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构建和完善的生命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引导正确的前进方向。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信仰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生来就坚定的。信念需要时不时地建立和修正,以免迷失。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信仰的成就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只有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坚定中国人民的信仰,才能“为中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的道德滋养”,中国人民才能以与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相匹配的精神傲然屹立于世界,赢得世界的尊重和敬仰。

必须认识到,人们心中的建筑绝不是现实世界中的建筑范式。没有化春风为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没有扎根实践、充满活力的价值理念,心中的建设就无法进行。那种你不相信的教导,那种强硬的灌输说教,都只是自欺欺人。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审时度势、以势导人,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方法”,“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正如刘运山同志所说:“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是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文明风尚。最需要的是,做事不要白费力气,避免流于形式,努力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只有无为而治、一丝不苟、小而实,精神文明的种子才能不断生根发芽,人民的信仰才能更加坚定。

  当信仰内化于心里、贯注于行中,“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13亿人民的中国梦,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