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郭守敬望远镜 探访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郭守敬望远镜

2022-02-17 04:09情感

中新社河北兴隆3月20日电:从星星中寻找“你”——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郭守敬望远镜

中国新闻社记者张素

距离中国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故乡河北邢台约570公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兴隆站的一台望远镜得名。

初春的河北平原,依然满是枯黄。当你开车到山脚下的村庄时,你可以从山顶看到巨大的白色仪器。形状奇特,北低南高,最高点约15层楼高,非常醒目。郭守敬望远镜由我国自主创新研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谱巡天望远镜,主要包括反射施密特校正板MA、球面主镜MB和焦平面。观测时,天体的光被MA反射到MB,再被MB反射,在焦平面上成像。放置在焦平面上的光纤将天体的光传输到光谱仪,从而获得天体的光谱。

与郭守敬发明的观测天体位置的简易仪器相比,LAMOST在规模和技术上要优越得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闫军介绍了他的两项主要创新:一是在大镜子上同时应用薄变形镜和拼接镜的主动光学技术;二是采用分区并行可控的光纤定位技术。

具体来说,就是将24面对角线为1.1m、厚度为25mm的六边形子镜拼接在一起,使镜面可以连续变化,精确指向不同高度或位置的天体,“节约成本,让观测更高效”。4000根光纤在焦平面上的快速精确定位“相当于同时启动4000台望远镜”。

LAMOST观测到的数据不仅限于确定天体的位置。“光谱测量相当于人口普查,从中可以知道天体的温度、密度、年龄和化学成分。”闫军说,LAMOST的第一个光谱数据集包含220万个光谱和108万个恒星光谱参数目录。

国内外科学家利用这些光谱数据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如在仙女座星系和三角星系区域发现了近2000颗类星体、300多颗白矮星、50颗贫金属恒星和一颗超高速恒星。各种各样的发现让人类更接近那颗无垠的星空。

为了实现5年内获得500多万个高质量光谱,建立“数字星系”的目标,一批科学家日夜在LAMOST外出。在内堂的屏幕上,“黄昏”和“黎明”的时间——当天的工作时间是19日19时51分至20日4时43分。这期间,整个兴隆观测站一片漆黑。为了避免影响测量,人们只能依靠手机显示屏的背光来照亮道路。

  目前,LAMOST正按照计划进行正式巡天第三年观测。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永恒说,昔年郭守敬制作了10余种天文测量仪器,比1609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还早近400年,LAMOST虽不是传承郭守敬的技术,却要继承他的进取和创新精神,成为中国的又一骄傲。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