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任彦申 解析省部级高官中的“畅销书作家” 任彦申做对了什么

2022-02-16 10:14情感

江苏省委原副书记任彦申。网络图片

       在古稀之年,任彦申“意外”地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第4本着作的问世。

2015年1月,这本书名为《任彦申的从政经历》,在国内各大城市的书店出现。出版社在推荐书中写道:“省部级高官从政的经验是,人从来不说话,说话不方便,不敢说话。描述政治要点和做人之道,声讨官场陋习,学术圈弊病,直接抒发人生情怀!”

       2月7日,在江苏省委附近一套起居室兼会客厅,这位曾任江苏省委副书记的70岁老人热情地招呼客人入座。面对本站记者递上去的这本新书,任彦申微笑着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新书的样子。他坦言:“对这个书名,我不是太满意。”

在此之前,2007年,从江苏省委副书记岗位上退下来,担任江苏CPPCC副主席仅一年的任彦申,在业余时间出版了一本回忆录《从清华校园到无名湖》。在被调到江苏之前,任彦申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最著名的两所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度过。这也是他第一部作品名字的由来。

       新世纪之交,2000年3月,中组部一纸调令,将与知识分子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学者型官员”任彦申调任江苏,他先是担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后很快被提拔为省委副书记。在江苏的这10年间,成为他写作第二本书《后知后觉》的素材。

2013年,彻底逃离官场,实现“裸退休”的任彦申完成了他的第三本书《如何做好人》。这三本书都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这几本书销量非常好,不仅刚出版时引发人们热议,出版后一直畅销不衰,多次脱销,印刷厂不得不一再加印,可谓是‘常销书’、‘长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对本站说,其中,《从清华园到未名湖》迄今已重印过19次,销量约20万册。坊间也因此把任彦申戏称为“高官作家”、省部级高官中的“畅销书作家”。

       

任彦申的政治经历

       严格说来,《任彦申从政心得》并不是新着,而是集纳了此前三部书的“合集”。2015年年初,在征得任彦申同意后,出版社赶在他70岁生日前,匆忙推出了这部“大部头”。

出版社的人向该网站证实,任彦申口头表达了对新书书名的不满,但“仅此而已”。“一个省部级官员对我们如此宽容,实属罕见。这点小事也能看出他待人接物的性格特点,比如宽容、随意。”

“过渡性人物”在北大任职10年

新书书名中的意外插曲《萍水相逢》,似乎是任彦申人生经历的缩影。

       “在我此前的工作经历中,几次重大的岗位变动都是陡然降临,自己始料不及的。”任彦申在接受本站采访时回忆。

1991年初,46岁的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任彦申调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94年出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对于去北大工作,我疑虑重重,确有诚惶诚恐之感。”任彦申回忆说,北大是一所极具精神魅力的着名高等学府,是众多学者和学生向往的学术殿堂,然而,对于北大的领导者来说,北大更像风浪中行驶的一艘船,很难驾驭,“弄不好随时翻船”。

任彦申清华大学大四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基在《从清华校园到未名湖》的序言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历史上,北大的大部分领导,都是在内部或外部压力下突然离职的。似乎“进不如出”成了北大很多领导的宿命。

       

从清华校园到未名湖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任彦申在北大任职的10年间,北京大学却取得了自身和平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当然不能归功于他,但他也有一份不可忘却的贡献。”刘吉说,他还听到不少北大人怀念任,“这真是不容易的事啊”。

2000年4月,北京大学和北方医科大学联合召开会议。这时,任彦申已被调往江苏。任彦申也被邀请回到北京大学参加会议。当主持人向大会介绍任彦申时,大会上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以表达他作为北大领导时的肯定。任彦申站起来鞠了三个躬向他致谢。

       任彦申赴任北大之初,却是压力重重。当时,高校教师收入很低,“脑体倒挂”严重。他记得,北大有一年把100名优秀青年学者留校当教师,1年不到,“出走了57人”。当时,靠单一财政拨款的我国大学普遍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如何改善师生的生活待遇、稳定“军心”,成为棘手难题。

更大的苦闷还来自思想氛围。20世纪90年代初,以北京大学李一宁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围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许多先进的理论观点,如主张以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方向,改革国有企业等。

       这些观点在当时理论界引起很大争议,甚至遭到了某些领导部门的严厉批评。这类思想在当时被当作“错误思潮”来对待,厉以宁等学者也被视为“可疑人物”。面对来自上下左右的压力,作为党委书记的任彦申应该怎么对待这批知识分子,这是让他颇费脑筋的难题。

任彦申说:“对于有理论创新的人才,要敢于保护、善于保护,勇于为他们分担责任、缓解压力,但同时也要向上面说明。事后证明,这些起初被认为“荒谬”的理论和“可疑人物”得到了保护。后来,它们成为中国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智力支持。

       当其担任北大党委书记时,有朋友劝他:在北大当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最好的自我保护办法就是“优柔寡断”,这样犯错误的机会才少。

任彦申在书中回忆了他当时的真实心态。在干部大会上,他不止一次引用毛泽东的话:“多少事总是急,世界在转,时间紧迫,一万年太长,只有白天和黑夜。”“我觉得,人身安全小,北大的兴衰。如果你以什么都不做为原则,那你就什么都不做。这样的领导有什么价值?”任彦申说,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无所事事太过分了,不当官就占了位置是最大的错误。

       也正是在任彦申主政北大期间,北大举办了百年校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从一个口号上升为国家战略,促成了“985计划”的出台。随着“211工程”、“985计划”等国家项目的相继实施,北大等高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期,学校的面貌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大大提高了江苏文化宣传体系的档次和水平”

       2000年3月,任彦申从北京空降到江苏。他先是担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半年后,升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分管宣传文教、组织干部和统战工作。

一位江苏政界人士向本台回忆,任彦申初到江苏时,很多官场人士冷眼观察他,怀疑这位浓墨重彩的学者型官员能否担当起地方行政的重任。有人甚至会问对方:任彦申的帖子是“去中心化、再利用”还是“放京边缘化”?

       很快,与任接触过的人开始发觉,这位“北京来的官员”带来了一股“不一样”的风气。

一位曾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的干部向现场回忆,任彦申担任省委宣传部长后,第一次召集部里全体人员开务虚会。请畅所欲言,提一提当前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会上,一位“不太重要”的办公室负责人列举了当时存在的很多问题,“提出的问题很尖锐”,引起了很多人为他流汗。但是任彦申一直保持微笑,鼓励导演继续说下去。很快,主任从相对边缘的业务处调到了核心的新闻出版处。

       与任彦申相熟的人士对本站说,任彦申其实就是借助这次会议“发现人才、发现思想”,“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舞台,看看到底哪些人有真才实学、敢说敢言、能说出有价值的东西。”而周围的人也正是通过这个事认识到了任彦申性格的特点。

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平时有些下属会因为工作而跟“面红耳赤”,但任从来不觉得丢人,更不用说“穿小鞋”了,而是如释重负地说:“现在有多少人会因为工作得罪领导?”。

       曾任江苏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的王振羽对本站评价说,任彦申虽兼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只有短短2年时间,却“极大提高了江苏文宣系统的档次和水平”。

王振宇说,任彦申上台后,改变了以前沉闷的氛围,宣传系统活跃起来。任多次告诉下属:宣传部的人“不能谈宣传”,而要“跳出宣传看宣传”;宣传部不要陷入繁琐的具体事务中,而要释疑导势,成为省委的总参谋和智囊团,为省委重大决策提供思想理论支持和舆论环境。

       也是在任彦申分管宣传工作期间,2000、2001年间,江苏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报业集团、广电集团、演艺集团、文化产业集团、凤凰出版集团等六大文化产业集团。当时的背景是,主管部门过度重视文化机构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了其市场经济属性,政事政企不分,政府包养文化的弊端日渐显现。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韩剧和日本动漫正大举强势进入中国,外国媒体和文化机构也对中国虎视眈眈。如何提高我国自身文化机构的竞争力,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江苏也成为当时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直到两年后,十六大报告中才出现“文化产业”这个名词,还要再过几年,国内其他省市才陆续成立类似的文化产业集团。目前,江苏的文化产业的规模、利润和影响力在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写着“又痛又痒”

       近年来,省部级等高级干部在退休或离任后出书,成为一种新的现象。在这批“高官作家”中,任彦申的作品属于非常畅销的类别。而这并非所有“高官作家”均能获得的待遇。

为什么会这样?

       曾任江苏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的王振羽对本站说,“文如其人”,这主要是任彦申在其作品和文字中展现出了其作为高级干部的真性情的一面,而不是“板起面孔说官话”。书里的很多文字,既展现了他自己的真实思想,又保持了他独有的个性与锋芒,而这在官场中,仍是稀缺品。

比如近年来,很多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批评,“中国大学何去何从”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甚至有人表达了中国大学要回到“蔡元培时代”的感慨。对此,任彦申有不同的看法。他在书中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回到洪堡”、“回到蔡元培”不是大学的前进,而是大学的倒退。

       

如何变得优秀

       在书中,任彦申也没有回避任何话题。一些原本被出版社视为过于“敏感”的内容,在任的坚持下,后来也得以保留。北京的一些老领导在看过后,也纷纷反馈给任彦申说,写得很不错。

作为长期主管思想意识领域的高级干部,任彦申感慨万千地说:当今社会,多种意识形态文化相互激荡是一大特点,这也写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我们不能回到“统一舆论”的旧时代。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矛盾,不要急于下判断。根据邓小平的说法,“不要争论”。不要陷入过去“姓子姓佘”的抽象论证。“因为抽象的论证解决不了问题,要知道,真理并不总是越来越清晰,有时反而变得越来越混乱。归根结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任彦申在书中写道,一个受人拥戴的领导者,应当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而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刘吉在看完《从清华园到未名湖》后则感慨说,任彦申也是“有痛有痒”地写作。

“我在书中所说所写,都是我真实感受的表达。是心里澎湃的东西,不是那里无病呻吟。”任彦申对该网站表示,“不做繁文缛节”是他的写作要求,力求写出真实的想法和生动的经历。

       任彦申说,书中的有些观点,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来自失败的教训;有些是他亲身的体验,有些则是他作为旁观者的感悟;有的是他为官从政的心得,有的则是他读书、生活的感触。“有的是在位者想说但不便说的,但我既然退下来了,我来说吧。”他在书中对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官场中的不良风气,均给予了犀利畅快的分析和鞭挞。

任彦申还指出“人生的不同阶段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当你年轻,处于精力、活力和创造力的巅峰时,你要扮演主角;当你已经过了人生的巅峰,就要主动让贤者,让更多有创造力的人当主角,愿意当配角;年老体弱的时候,要及时鞠躬谢幕,作为观众下台。

       也是在实现“裸退”后,任彦申重新对其过往的工作生涯进行了梳理。他觉得,作为退下来的官员,不应该再对时局指手画脚了,但是,如果对过往的经历和感受加以整理,对后来人或许有一些借鉴价值。

正是因为这个动机,他利用闲暇时间写了几本“大书”。没想到,这些作品非常受欢迎。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