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许礼 神秘的国民党临时全代会:“蒋总裁”是如何诞生的

2022-02-16 09:07情感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中国国民党在武昌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这也是国民党自1924年召开一大以来唯一一次“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其时正值抗战初期,中国首都南京已告陷落,国民政府名义上迁都重庆,事实上则以武汉为战时首都,继续同日本侵略者展开对抗。此时在武汉召开的这次临时全代会,无疑在国民党党史和中国抗战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是“暂时的”?

       1935年11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次年5月5日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并于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这表明在全国要求民主的舆论压力下,国民党已计划结束“训政”,开始向“宪政”过渡。

五大后,国民党如期于1936年5月5日宣布“五五宪法草”。但由于日本侵华,国民大会代表未能如期当选。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原定于1936年底召开的“立宪国民大会”宣告流产。然而,抗战初期在军事上遭受重大挫折的中国,在抗日战争和国家建设中何去何从,国民党自身需要怎样的变化才能适应形势,成为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这样的重大问题,显然需要召开全国党代会来解决。

       在五大之后召开的这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何不径称国民党“六大”,而要称“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呢?按照常例,国民党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必须要在全国各地选举产生新一届代表。然而1938年春的中国,不仅东三省早已沦陷,华北、华东的大片领土也已被日军占领,此时要重新在全国范围内合法选举出新一届全代会代表显然无法做到。因此,国民党中央决定以五大代表继续作为这次大会的“当然代表”。由于没有按法定程序选举新一届的全国代表,这次大会自然不能称为“六大”,因此称其为“临时全国代表大会”。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驻地:湖北省立图书馆

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各大政府机构、党政军政要员和外国驻华使节大多集中在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迁至武昌湖北省图书馆,行政院及汉各主要政府部门的办公地点集中在汉口。有鉴于此,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常务委员会第七十二次会议正式决定在武汉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军事负责同志应派遣到武汉附近,分两地到重庆来,怕妨碍军事进展...而投降的人会倒下,政府会西迁,政府机构会驻扎在重庆和汉,而主管军官和目前的敌人会住在武汉。如果会场设在武汉,让重要的政府代表可以就近参加,也没有什么异议。”虽然当时在重庆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反对将会址迁至汉,但鉴于当时的形势,在武汉召开临时全代会议成为必然选择。

会议到底在哪儿开:扑朔迷离的会址之谜

1938年3月30日,各大报纸都刊登了中央社的短讯:“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于29日上午8时举行了开幕仪式...9点,李成来了,但代表还没有到。听说要过几天才能开正式会议。”香港版《申报》的报道写得更生动:“蒋委员长从汉口飞来,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

       然而事实上,包括蒋介石在内的绝大多数会议代表,根本没有前往重庆。而3月29日上午由林森在重庆主持的这场“开幕典礼”,以及所谓“代表尚未到齐,闻拟稍缓数日,再行正式开会”的说法,完全是个障眼法,当晚在武昌国立武汉大学校园内就已经正式开会了。国民党对外释放假消息,以及每天晚上天黑以后才开会,都是为了“避免敌军注意,增加武汉空袭之危险”。

       

1935年国立武汉大学校园

       这次的临时全代会之所以选择在武汉大学召开,也是有着多方面的考虑。

       早在当年2月,国立武汉大学就决定西迁四川乐山,4月时全校一、二、三年级学生和大部分教职工便已在乐山开学。而武大校园内自1930年以来陆续修建的大学校舍,其恢宏壮丽之程度在国内首屈一指。且自抗战以来,武汉市区虽已多次遭到日机轰炸,但城郊的珞珈山却从未被轰炸过,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武大校园自然成了大量战时训练机构和高层官员的云集之地。由蒋介石亲任团长的珞珈山军官训练团便在校园内开展训练,蒋本人也住在珞珈山上的寓所中。一时间,珞珈山成为了当时中国的秘密中枢。

       

早在当年2月,国立武汉大学就决定西迁四川乐山。4月,一、二、三年级学生和全校大部分教职工已在乐山开学。然而,乌达大学自1930年以来建造的大学建筑的宏伟程度在中国首屈一指。抗战以来,虽然武汉市多次遭到日军飞机轰炸,但郊区的罗家山从未被轰炸过,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在这样的情况下,武汉大学的校园自然成为了一大批战时培训机构和高官的聚集地。由蒋介石亲自率领的罗家山军官训练团在校园内进行训练,蒋本人则住在罗家山他的公寓里。罗家山一度成为当时中国的秘密中心。

1938年,蒋介石检阅了罗家山军官训练团

       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大学召开,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会议具体是在武大哪栋建筑中举行,则众说纷纭。较为常见的一种说法,是大会会场为宋卿体育馆。该说最早见诸《湖北文史资料》,随后为许多公开出版物所采用。然而这一说法并无原始史料支持。

1938年3月14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武汉办事处致武汉大学关于借用校舍召开临时全代会议的公函中写道:“至于会议地点,拟暂借贵校礼堂,并请借一部分房屋供教职员工工作之用。”吴达马上回答:“学校会按照指示办...希望派人去学校联系。”看来国民党原本打算借用武大的“礼堂”。

       国立武汉大学原本规划在校园核心区建设一座大礼堂,但因经费困难一直未能兴建。而1930年代作为礼堂使用的,是学生饭厅的二楼。该处虽可容纳数百人开会,但建筑格局相对局促,层高较低,内部还有两排柱子阻挡视线。国民党方面派员来校考察后,对这一场所并不满意。

       

20世纪30年代武汉大学学生食堂二楼礼堂

       3月29日大会开幕当天,与会代表王世杰在日记中记下了具体的会址:“本党全国临时代表大会,于今日开幕……晚八时,在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图书馆举行会议。”4月1日大会闭幕日这天,他的日记又写道:“临时代表大会,今晚续在武汉大学图书馆举行,至晚十二时遂宣告闭幕。”王世杰作为前武大校长,对校园的熟悉程度显然甚于其他与会代表,他两次明确记载的“武汉大学图书馆”这一具体会址,自然十分可信。

       

王世杰日记手稿,上图为1938年3月29日日记,下图为1938年4月1日日记。

       图书馆位于狮子山顶,是民国时期武汉大学最宏伟壮丽和单位造价最昂贵的校园建筑。走进大门便是一个层高近10米的阅览大厅,十分气派。对于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这样重要的会议而言,在此举行,也是很有高大上的气场。

       中央社曾在会议结束后不久的快讯中说:“出席代表及全体中委约五百人”,这一人数只是具有参会资格的全体代表总数。武大图书馆阅览大厅,建筑面积不足400平方米,一般只能容纳一两百人就座。即便移出厅内木桌,也不可能容纳下五百人。这一细节可以说明临时全代会的实际到会人数大大少于应出席数。事实上,根据相关记载,这次大会的实际到会人数只有272人,大大少于国民党五大的405人。这主要是由于许多代表正身当前敌,忙于军事,无法分身前来武汉开会。

中央社曾在会后不久的通讯中说:“代表和全体党中央约500人”,这只是有资格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总数。武汉大学图书馆阅览室建筑面积不足400平方米,只能容纳一两百人。大厅里的木桌就算拆了,也不可能容纳五百人。这个细节可以说明,参加临时全代会议的实际人数远远少于应该参加的人数。事实上,根据有关记载,实际出席大会的只有272人,比国民党五大的405人少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代表面对的是现在的敌人,忙于军事,没有时间去武汉开会。

1930年代的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阅览大厅

“中央统一”、“军事统一”和“江主席”:它们是如何诞生的?

       尽管出席人数严重不足,但在特殊时局下,这丝毫不影响会议讨论国民党的重大事项。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革了国民党的领导体制,决定设立总裁和副总裁。

在此之前,孙中山担任过国民党及其前身中国革命党的总理。他死后,国民党选举他为“永久总理”,而党中央领导实行中央执行委员会集体负责制。面对抗战爆发后的新形势,旧的集体领导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战争状态。因此,在临时的全代会议上,国民党决定实行“总统制”,在中央政府中设置一个总统来垄断权力。

       在总裁之外另设一看似多余,实际也没有多少实权的“副总裁”,在会上有过反对声音。如参会代表龚德柏回忆:“代表中对于设总裁一案固少反对,对于设副总裁则持异议不少。”王世杰也在日记中写道:“关于副总裁之设置,议场中颇有人表示不赞同者。”事实上,副总裁的设置,很可能是蒋介石本人的意愿。

       

武汉抗战时期的蒋介石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在政治和军事两条路径上,分别崛起了汪精卫和蒋介石两大政治明星。而蒋汪斗争也成为国民党内的一大重要矛盾。虽然在政治资历、个人声望等方面,汪皆在蒋之上,但通过军事手段不断积累政治资本的蒋介石,在抗战初期的国民党内具备了他人无法挑战的权威和地位。自恃甚高而又在这场权力斗争中长期处于下风的汪精卫,自然是颇为郁闷,蒋对此心知肚明。在登上总裁大位之时,蒋介石也觉得需要安抚汪精卫,以维持党内团结。对此,《申报》香港版就明确说道:“建议设立副总裁,并推荐汪兆铭氏充任之。”

为确保通过对汪精卫担任副院长的任命,大会将院长和副院长合并为一案进行表决,无法单独发表反对汪担任副院长的意见。在当选总统后的讲话中,蒋介石也极力称赞王:“兄弟们担当重任,誓不回避困难,用尽智慧,竭尽全力,遵照大会的提示,跟随王先生,同全党同志一起努力工作。”会议代表齐世英后来回忆说:“蒋先生这次的措辞大概是苦心,但不是很恰当。”

       表面上的相敬如宾,掩盖不了残酷的事实。临时全代会所确立的以蒋介石为总裁的国民党新体制,包括会上不少人公开反对汪精卫当副总裁,都表明在汪蒋的权力游戏中,汪精卫已经彻底失败。他此时想必也已看清了自己在蒋记国民党内黯淡无光的政治前景,最终选择投敌附逆,这次大会在汪心中留下的阴影或许产生过很大的作用。

       至于“蒋总裁”,日后则享受到了和“孙总理”同样的待遇。1975年蒋介石在台北逝世后,国民党仿效孙中山逝世时的做法,继续保留党章中的“总裁”一章,将蒋介石确定为永久总裁。虽然蒋经国以后的国民党最高领导人一律称“主席”,但“总理”、“总裁”始终在国民党党章中予以保留。

       

至于江主席,今后将享受与孙总理同等的待遇。1975年蒋介石在台北逝世后,国民党效仿孙中山逝世,在党章中保留了“总统”一章,确定蒋介石为永久总统。虽然蒋经国之后的国民党最高领导人都被称为“主席”,但“总理”和“总统”始终保留在国民党党章中。

国民党现行党章仍保留“总理”和“总统”两章

       除了设立总裁一案,临时全代会还讨论了许多重要事项,如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决定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设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两大特务组织,召开国民参政会等等。

       《抗战建国纲领》共32条,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生、外交等各方面,是中国对日抗战的重要指导纲领。与以往国民党的政治文件相比,这一纲领有了一些新提法,如第十条指出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在各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之下,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以充分发挥保卫乡土扞御外侮之效能,并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第二十五条提出“发动全国民众,组织农、工、商、学各职业团体,改善而充实之,使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为争取民族生存之抗战而动员”;二十六条则说“在抗战期间,于不违反三民主义最高原则及法令范围内,对于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当予以合法之充分保障”等等。

       

《全国抗战纲领》共32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生、外交等方面,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指导纲领。与过去国民党的政治文件相比,这个纲领有了一些新的提法。比如第十条指出,要“引导和协助各地武装群众,配合官军在各战区指挥员指挥下作战,以充分发挥保卫祖国、抵抗外敌侵略的效能,在敌人后方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消灭和牵制敌人的军队”;第二十五条提出“动员全国人民,组织工、农、商、学各方面的专业团体,加以改进和充实,使富者出钱,强者出力,为抗战为民族的生存而动员”;第二十六条说“抗日战争时期,在不违反三民主义的最高原则和最高法律的范围内,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应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等等。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纲领》和《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对于因抗战爆发而流产的制宪民主进程,《抗战建国纲领》第十二条提出要“组织国民参政机关”。据此,临时全代会决定成立“国民参政会”,作为抗战时期国民大会召开前的临时政治协商机构。中共的毛泽东、陈绍禹、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邓颖超等人都是国民参政会的参议员。

4月1日晚,代表大会结束前,蒋介石发表了闭幕词。这篇讲话的核心内容是共产党的问题和国民党自身的改进。虽然蒋介石仍然认为“共产党过去企图消灭自己的党,是因为没有观察国情,使它遭受了许多实际的教训”,但他也提出“在三民主义的最高原则下……服从党和政府的法律和规定,我们应该推诚意,使大家团结起来,为抗日战争和建国共同努力”。

       对于国民党自身,蒋坦言“本党之所以空虚衰弱到现在这个地步,最主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党纪不严。因为党纪不严,以致精神涣散,一切废弛”,并在最后特别强调:“希望我们同志永远记着我们在抗战军事剧烈的中间,于民国二十七年黄花岗先烈成仁纪念日,在辛亥革命肇始地点的武昌,举行了为党创造新生命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

从蒋介石的闭幕词中不难看出,他对国民党党纪涣散的严重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也对临时召开全代会议振奋国民党精神寄予厚望。只是后来的历史证明,所谓“为党创造新的生命”只是蒋美好的一厢情愿。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