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劳动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不劳而获思想有所蔓延 要加强劳动教育

2022-02-16 08:14情感

8月3日,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基础教育第一司负责人今天指出,目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淡薄,存在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

日前,教育部会同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以下是问答的全文:

问:请介绍一下《意见》发表的背景和意义。答:新时期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主要基于三个背景。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要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长期方针。把广大中小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长期目标。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2013年6月1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中指出,“少年儿童必须从小立志、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调“生命是劳动创造的,生活也是劳动创造的”。希望广大中小学生“从小树立光荣劳动的观念,做自己的事,做别人的事。”今年五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和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通过劳动和创造锤炼意志、提升自我”。今年6月1日儿童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少先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再次强调“世界上一切成就和幸福都来自劳动和创造”,对广大少年儿童提出了“努力做学习刻苦、工作自觉、勇于创造的小小标兵”的殷切希望。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努力把广大少年儿童培养成为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党和国家的根本要求。

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生的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失。有的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能促进学生体质,形成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可以促进学生建立“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好的劳动”的劳动美学。因此,加强劳动教育,以劳建德,以劳益智,以劳强身,以劳养美,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为其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有效途径。

三是劳动教育现状亟待改善。近年来,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现状不容乐观。就学校而言,劳动技术类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资金匮乏,劳动教育没有计划、没有考核;有的以劳动为惩罚,多劳少受教育,忽视劳动观念和习惯的培养。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忽视了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父母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做。从社会角度看,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已经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因此,加强劳动教育是坚持德育建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需要,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问:请介绍一下《意见》的发展历程。

答:文件的制定是一个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尽可能凝聚广泛共识,形成最大公分母,使之科学化、严谨化、可操作化。

第一,深入研究。我们委托相关研究机构进行深入的文献研究,分析梳理劳动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中小学的意见,吸收当地有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件草案。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听取中国教育协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相关教育科研机构的意见和建议,聚集劳动教育方面的专家、教研人员和教师广泛征求意见。第七次全国少数民族代表大会期间,我们印发了征求意见稿,征求了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年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并专门召开了小型座谈会,听取了部分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三是修订完善。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文件进行了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意见》。

问:《意见》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设定了哪些目标?

答:《意见》不仅提出了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还提出了劳动教育的工作目标。

培养目标:通过劳动教育,旨在提高中小学生的劳动素质,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积极的工作态度,使他们懂得“生活靠劳动创造,生活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工作目标:一是宏观目标方面,提出3-5年内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二是在微观层面,提出具体工作路径,加强示范引领,推动创建一批国家级劳动教育试验区,推动创建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带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发展。

问: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意见》提出了劳动教育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坚持有机融合。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正确的光荣大劳动观。第三,坚持实践经验。学生要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体验,体验劳动的艰辛,分享劳动的快乐,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坚持适度适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身体条件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合适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问:《意见》明确了全国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

答:《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提出要狠抓相关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等关键环节。

一是落实现有的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应设置在三年级至九年级,普通技术课程应设置在高中,课时应明确并有保障。地方政府和学校也可以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艺、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其他学科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如在德育、语文、历史教学中增加劳动观念和态度的训练,在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中增加动手操作、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及相关教育活动有机融合。

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学校劳动。如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和绿化美化。比如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的区域,允许班级和学生认领绿色植物或“责任田”,给予细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开展耕种。大力开展与劳动相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开展手工制作、电器维修、排课、室内装修、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劳模报告、手工劳动技能展览,提高学生劳动意识。

三是组织校外劳动实践,结合游学、团日、团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参加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要求学校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规定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安排一定时期的农业生产、工业经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第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教育学生做好自己的事情,帮助做好家里的事情,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参与孝道、敬老、护幼。要求学校安排适量的作业,比如洗碗、洗衣服、扫地、整理等等。

问:《意见》中有哪些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保障的具体措施?

答:《意见》对劳动教育保障机制的形成明确了四点要求。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加强领导是落实文件的关键一步。《意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的责任主体和责任部门,特别是加强县级协调,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和设备落实到位。还要加强校内外统筹,发挥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劳动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教师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聘、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应一视同仁,维护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稳定发展。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拓宽渠道、开办学校、聘请熟练技工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要加强培训,配备专兼职教研人员,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加强资源开发。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工厂、农场、商店和农村都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场所。目前,劳动教育资源稀缺,关键在于发展不足。《意见》指出,要加强劳动教育资源开发。要求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加强劳动教育场地或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青少年课外活动场地、青少年宫、示范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在学校布局调整中充分利用闲置校舍、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利用闲置工厂等社会资源,建立各行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满足劳动教育需求。

  四是加强督导评价。《意见》要求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开展劳动教育督导,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同时要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劳动教育最重要的是过程,因此要加强过程性评价。我们希望通过加强督导评价,真正使《意见》得以贯彻实施,从而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