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中式教育在英国 专家谈中式教育在英国:违背天性的纪律不是好纪律

2022-02-16 07:00情感

五位来自中国的中学老师最近很受欢迎,因为他们在遥远的英国遇到了50名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中英、教学-学生、成人-儿童,无论哪一组身份都注定会引发爆炸性的故事。

当然,英国BBC是这么认为的。

当地时间8月4日晚,BBC播出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里面讲述了五位中国老师用纯中国的方式教授英国学生数学、科学、体育等课程的故事。一个月后,这些学生将和英国老师教的学生一起参加考试。目前三集纪录片只有第一集播出,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影片中的中国老师似乎无法为所欲为,英国学生也有怨言。

留给中国观众的问题不仅仅是英国孩子是否足够强大。我们更多思考的是中国的教育是否足够强大。中国孩子成长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为此,《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心理健康博士王冰。纪律往往是为了满足单向传播

中国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这么调皮”“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意味着服从和服从是中国式好孩子的标准,尊重老师成为了一切校园生活的前提。因此,当五位中国中学教师来到英国学校,发现“学生对老师的敬畏”不是自然规律时,他们的心最初就崩溃了。

王冰认为这其实是关于文化差异,而不是对错。“在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与每个人保持一致很重要;在一个强调个性的文化中,保持自我很重要。”在他看来,除去这个前提,学科本身也是值得探索的。

上课畅所欲言,不听老师讲课,甚至在课堂上胡编乱造,有媒体报道称,“这是英国学生给中国教育上的一课。”在王兵看来,“老师说话学生不说话”和“学生会说话”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如果管教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那就是好管教;而如果管教是为了给老师省事,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那就不是好管教。”。

在中国,大多数学校都是大班上课,纪律可以保证教室安静安全,让50多名学生在教室里高效学习。王兵说:“如果50个人一塌糊涂,老师和学生都是受害者。BBC电影实验的不合理性在于,习惯小班教育的英国孩子突然进入大班,这对中国老师是不公平的。”

“但纪律是有限度的。过分强调纪律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而且,纪律往往是为了满足单向传播。时间长了,学生的思维就会惰性——听老师讲就够了,没必要参与。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学生不太喜欢说话的原因。”王兵解释说,在人多、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单向教学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成绩,但“走开”并不容易。纪录片中也提到,学生们好像听懂了,但是课后就忘了。

“在教育领域,参与式记忆最强。”王兵认为,双向教育方式至少有三个好处:第一,学生不容易疲劳,听不懂可以随时停下来讨论;二是师生更加平等,有讨论意愿;第三,学生的提问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是单向教育永远无法实现的。“就像谈恋爱一样,没有人愿意和只和自己说话的人交往。相互理解需要沟通。”。

王兵说,如果5个英国老师来中国上课,很可能会遭受“在人群中大喊大叫却没人应该回答”的痛苦,长时间鼓励也没人愿意说话;但是学生们的苦恼大概是,学习了一天,没有学到什么硬货,就照顾着和大家聊天。“但只要你愿意给中国孩子时间和机会,他们就会慢慢改变。00后会比80后开放得多。”王兵说。

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独特的优势

纪录片中,一个男孩体育成绩很差,跑1000米对他来说是一场噩梦。但是他在学习中国益智玩具方面很有天赋,全班都很乐意向他请教。

王兵说,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教师注重因材施教。比如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会更多的使用听觉教材,课后会有专门的辅导。“如果班里只有十几个孩子,我们就有机会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独特的优势。然而,在中国,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都在同一个班级,使用同一套教材,练习同一个教学节奏。这么多孩子在一起,我们只能取最大公分母。

但王冰提醒,如果一个孩子被老师判定为“高考要考的科目都考不好,学习其他科目又有什么用”,孩子可能会以自我毁灭的方式彻底放弃自己——我不会学习。“因此,即使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应该鼓励孩子,如果他们能在与考试科目无关的事情上找到自信,就不容易放弃学校的学习。”。

王冰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特别喜欢打网球,但是因为学习不好,父亲就不让他打了。但是,不再打球的孩子,依然不擅长学习,反而自信心特别受挫,与父母的关系开始对立。为了修复关系,父亲让教练继续教儿子打网球。渐渐地,父亲发现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也能吃苦,便夸奖儿子:“练了这么久你也不累,面对困难也这么勇敢,学习上应该能做得更好。”故事不是心灵鸡汤,孩子也没有成为“网球大师+高手”。如果他学会把网球经验转移到学习上,父子关系就会重建。

“如果你帮助孩子找回自信,将来他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会更加勇敢。”王兵说:“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生活并不充满困难,除了困难还有其他乐趣,他就会更愿意去解决这些困难。”

节制和规矩是语文教育的突破口

王兵认为BBC拍这部纪录片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英国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纪录片开头说的:“国际学生评估报告纲要指出,截至2012年,中国上海的中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方面排名第一,而英国学生则排在20名左右。”。

为了展现“纯中文教学”,英国学生被要求穿中国学生吐过很多次的“降落伞式”校服。平日里靠计算器做算术的学生,应该在一节课上学习三角函数。一个小女孩嘀咕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让我们学习如何纳税。学生每天早起做早操——据说是为了训练集体意识,“大家一起做一件正确的事”…

一个屡次“违反课堂纪律”的女生被老师请出了教室,一个上课爱说话的男生被老师罚了。“请家长”的把戏似乎只需要继续下去。但是英国孩子似乎不在乎。女孩说:“如果不是为了朋友,我是不会来上学的。”

“强调纪律和集体性,其实是在默默地传达一个理念:老师是对的。这会让孩子从小就觉得,谁有权威,谁就可以任性,可以随意立规矩。”王冰认为,东西方教学方法之间没有绝对的竞争,适度和规则是语文教育的突破口。

王兵提到,比如中国孩子出国留学,父母特别担心抽大麻和滥交。“在一些国家的文化中,如果你高中毕业后没有性经验,你会被嘲笑;男生在大学里有很多亲密关系是一种骄傲。但问题是,这些国家的年轻人一旦选择了交往对象,就会更加忠诚;而中国孩子可能只学了一半,却不懂全部。".

“节制和规则不应该被完全抛弃,因为孩子是不考虑未来的动物。他们只是想及时行乐,很少有孩子能想到他们为什么学习。如果完全没有限制,强调快乐,那就是教育者没有尽到一个成年人的责任。”王兵说:“痛苦是学习的一部分。进入社会后,每个人都必须依靠自己,不会允许你为所欲为。”

很多HR都跟王冰抱怨过,发现90后的孩子很注重自我感觉。简而言之,他们希望“工作少,钱多,离家近”,“如果你让我心烦,我不会妥协”。王兵说:“这其实是缺乏专业精神。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专业性的教育非常匮乏,孩子的自我解放非常彻底。带着被全世界称赞的心态进入职场是非常危险的。”

王冰说:“英国的教育方式会让自律的孩子更加自律,因为他们尝试过自由;也会让不自律的孩子很难变得自律,分层明显。只有在英国,你才能靠福利生活得很好。”

在纪录片第一集的结尾,中国老师开始尝试一种新的班级管理方法——选班委。这种方法的结果未知。王冰认为,班委既然是孩子自己选出来的,就要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才能实现同伴的模范作用和同伴之间的自我管理。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一件好事。但王兵提醒:“班委只是一种形式。是帮助教师实现一定的权威意志,还是让学生相互示范和影响,实现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将决定这件事的最终结果。”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