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虚怀若谷的故事 《庄子》三个故事读懂道家智慧:知天之所为 知人之所为者 至矣

2022-02-11 02:27情感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庄子大宗师》。这是《庄子》的第六章。

01

庄子说:“是时候知道天做什么,人做什么了!”其实老子说的“圣人之道在于争”,“圣人无所为而教而不言”,都强调要成为圣人,不要过度刻意,而要明白要随波逐流。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庄子·大宗师》的后半部分。在后半部分,庄子用七个寓言来解释他的“真人”的道德品质、思想和行为。接下来,我们选择三个故事和大家聊聊。

02

第一个故事,陶与生、死、病

庄子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几个人,即子思、玉子、黎姿和子来。庄子曰:“斯、、、子来,同语曰:“谁能以无为头,以生为骨,以死为枷锁,谁知生死合一,吾将与他们为友。“四个人相视一笑,不转向心,彼此做朋友。”

他们四个人见了面,一起聊了起来,说:“谁能以无为头,以生为脊,以死为尾,谁能明白生死一体的道理,我们就能和他做朋友。”四个人会相视一笑,但是不会说话,所以会成为朋友。这也是成语“相视一笑,永不违心”的由来。

不久,玉子病了,子思去探望。玉子说:“太好了!造物主把我变成了这样一个不屈的人。”腰弯曲,背驼,五脏腧穴向上,两颊藏于肚脐下,肩高于头,发成髻,阴阳失调。然而,他仍然心情轻松,与此无关。他摇摇晃晃地走到井边,给自己拍了张照片,说:“哎呀!造物主把我变成了这样一个不屈的人!”

子思说:“你讨厌这种变化吗?”

玉子说:“不,我为什么讨厌它?如果造物主把我的左臂变成一只鸡,我将按夜报告黎明;如果我把右臂变成弹丸,我会打一只可以烤着吃的鸟;如果把我的屁股变成轮子,把我的精神变成马,我就在上面走,不用换其他的车马!而且,人是及时出生的;死亡就是顺其自然。心平气和,顺其自然,悲喜不能侵人心田。这是解除束缚的老话。那些摆脱不了自己的人,被外物束缚。再说,人不能长时间战胜自然,那我为什么要讨厌它?”

在《庄子·人间世》中,庄子说:“知不能为,安生也。”事实上,这和玉子的病以及他对自己的态度是一样的。简单来说,生病已经成为现实。我们能选择接受这个事实,好好生活的唯一方式,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

03

第二个故事,陶与生死

庄子在这里发明了几个字,分别是子胡桑、子孟子、子张勤,并再次使用了“相视而笑,不违心”,表现出得道之人的同理心。庄子说:子胡桑、子孟子、子张勤是朋友,说:“相之不在,相之不在,哪一个可以联系?你能不能爬上天空,在雾中游泳,抓破承诺,忘记生活,永远不会穷到最后?”三个人相视一笑,不转向心,彼此做朋友。

子胡桑、孟子方、子张勤三个人在一起聊:“谁能无心互动,互帮互助,好像没互帮似的?”谁能爬进高空游行的迷雾,升上无限空,忘记自己的存在,永不落幕,永不落幕?“三个人会心一笑,彼此相连,所以成为朋友。

不久,子桑湖去世,没有下葬。孔子听说后,派子贡去帮忙办丧事。子贡看到一个人作曲,另一个人弹钢琴。他们一起唱道:“哦,亲爱的胡桑,亲爱的胡桑!你回归了自然,我们还是人!”子贡上前问道:“对着尸体唱歌有礼貌吗?”

他们相视一笑,说:“哪里知道礼貌的真谛?”

子贡回来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孔子,说:“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不实践美德,他们把身体放在一边,他们在尸体面前唱歌,他们的脸不变色,他们无法被描述。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他们都是摆脱礼法,远离尘世生活的人,而我是生活在特定世俗环境中的人。外面的世界和里面的世界互不干涉,但是我让你去悼念,我真的很浅薄!他们正在成为造物主的伙伴,享受着世界的活力。他们把人的生命看成肿瘤一样多余,把人的死亡看成痈溃烂后的溃烂。像这样的人怎么能顾及到生死利弊的存在呢?打着不同物体的幌子,钉在同一个身体上。忘记内在的勇气,忘记外在的耳目,让生命随波逐流,生死轮回,不要追寻他们的蛛丝马迹。无忧无虑地游离于世界之外,在无为之地自由徘徊。他们怎么能执迷不悟地遵守世俗礼仪,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和听到!”

子贡说:“那么,君子服从哪一边呢?”

孔子说:“我终究是一个会被上天惩罚的人。即便如此,你我依然向往外面的世界。”

子贡说:“有什么办法吗?”

子曰:“鱼争水,人争路。急着泼水的鱼挖到池子里就能得到很好的补给;为道而奋斗的人是冷漠的,无动于衷的。所以,鱼忘于江湖,人忘于道家。”

子贡说:“冒昧问不同人的问题。”

孔子说:“所谓异己,就是不同于常人的自然天道。所以,天道所视的小人,是俗人眼中的君子;俗人眼中的君子,就是天道所想的小人。”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借用了孔子的一句话,孔子说:“山外之行者也,山内之行者也”,并首次提出道家是出世哲学,儒家是入世哲学。什么是出生?什么是入世?在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

儒家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则强调人之内自然自发的东西。大宗师庄子说,儒行内,道行外。党是指社会。公元3、4世纪,道教再次盛行,人们常说孔子强调“名教”,古老而庄重,“自然”。

中国哲学的这两种倾向,大致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传统。读杜甫和李白的诗,可以看出儒道两家的不同。这两位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伟大诗人,在他们的诗歌中表现了中国思想的这两个主要传统。

因为儒家“党内旅行”,它似乎比道家多;因为道家“外行”,所以显得比儒家更为重要。这两种趋势是相反的,但也是相辅相成的。他们行使力量平衡。这让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有了很好的平衡感。

公元3、4世纪,一些道教人士试图让道教更接近儒家思想;在11世纪和12世纪,一些儒家人士试图让儒家思想更接近道家思想。我们把这些道家的人叫做新道家,把这些儒家的人叫做新儒家。正是这些运动使中国哲学既加入了世贸组织,又诞生了。

04

第三个故事,陶与大师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提出了大宗师,这一章被命名为“大宗师”。这个故事大概说。

当我去见时,说:“姚教了你什么?”

易二子说:“尧对我说:‘你要亲自行义,明辨是非。’"

许由说:“你为什么来这里?既然姚用义给你墨刑,他也用是非给你鞭刑。如何才能在未来不断变化的领域中自由自在地遨游?”

伊尔子说:“即便如此,我还是愿意在大道的院门墙上游泳。”

许由说:“不行,没有眼睛的盲人不能给他好脸色好脸色,也不能在衣服上给他各种不同的颜色。”

易二子说:“让美人失去她的美貌而不庄,让大力士失去他的力量而不据梁,让黄帝失去他的智慧,这一切都在于造物主一锤子一锤子的掌握。你怎么知道造物主不会把我鞭打的伤口抬起来,把我的破鼻子补全,这样我就可以保存我的灵体,跟着我的丈夫走?”

许由说:“唉!这是未知的。让我给你一个大概的想法:我的大师父!我伟大的主人!调和万物却不认为是义,泽与永恒却不认为是仁,在古代长大却不认为是老,盖天,担地,雕琢万物形状却不是本事。这就是我的快乐状态!”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解释道,道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回归道的怀抱,只需要远离世俗社会,回归自我,顺应自然。在这里,庄子通过许由之口讲述了不同思想的人之间的隔阂。认为把姚的想法告诉易二子是没有用的。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有些人只要听了别人的讲座,就相信某个人或某件事。没有人能改变他洗脑的想法。当然,好的方面是他的头脑是空灵的,所以他又获得了自然之道。

05

通过这三个故事,庄子解释了一个“真人”或“大师”是如何回应生老病死的人生态度的。回到这篇文章,我们讲了庄子所说的实现“真人”的七个步骤:身在世外、身在世外、身在外生、彻彻底底、见独立、无过去与现在、不死不活。无视生死,知天命,是道家学者至高无上的智慧

所以庄子说:“如果你知道上帝在做什么,如果你知道人们在做什么,那就太晚了!”“天是无私的,地是无私的,难道天地私而穷?要求的人做不到。不过,此时,命也是夫!”

意思是天堂不偏心地覆盖整个地球,地球也不偏心地承载所有生物。天地会让我变穷吗?寻找让我变穷的东西,却找不到。然而,它已经到了如此极端的困倦,它还是生命!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