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未来 北京:行政、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明年基本完成

2022-02-16 19:40军事

到明年年底,北京市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两类机构将基本完成“转制”。这意味着北京市无线电管理局等行政事业单位将“回归”行政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将转型为企业。

近日,北京市编办对新发布的事业单位改革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针对公众关注的高校和公立医院“不再纳入人员编制管理”的改革方向,市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将首先选择个别单位进行试点,试点工作预计今年启动。此外,北京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事业单位分类。

安排

机构预计将在年内完成分类

上周,北京市公布了《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明确北京市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两类事业单位。同时,这两类机构将面临“转型”。前者,如北京市无线电管理局,将逐步划归行政机构或移交行政机构;后者逐渐变成了企业。到明年年底,这两类机构的改造将基本完成。

近日,北京市机构编制办相关负责人解释,今年内,北京将力争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即按照社会职能,将全市事业单位界定为行政类、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类,而不是以机构名称、经费来源、人员管理方式作为分类依据。

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77%的事业单位已完成分类。其中,行政类占比最少,为0.5%;此外,公益占87.8%,公益占9%,商业占2.7%。

新举措

事业单位编制初试“总量管理”

据北京市机构编制办公室介绍,这一意见是北京市首次明确建立事业编制“总量管理”制度。也就是说,未来北京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到2012年底要控制在总额以内,超过总额不得再设立新的机构或新的业务编制。

据该市最新编制的“基数”显示,截至2014年底,北京共有1万多所机构,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领域,其中以教育和卫生领域的机构最多。

在“总量调控”的同时,北京将加大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业务设置调整力度。比如,原则上因承担人口救助需要增加事业编制的区县,要从人口输出地区进行调整准备。

■解释

如何“回归”行政机构?

北京市组织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将积极探索行政事业单位转行政的机构调整形式。按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整合设置机构推动政府组织结构优化。

“如果行政职能可以分配给现有的行政机构,就不会设立任何机构;如能与现有行政机构合并,不新增机构;如果能转化为部门内部组织,不仅会成立组织;确需单独设置的,应当在整合行政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设置,不得突破各级党政机构的限制。”负责人介绍。

另一方面,北京将严格核实行政机构移交行政所需的行政编制。部门有空的,通过空解决;如果没有空,则通过改变职能、挖掘现有人员潜力进行内部调整来解决。内部调整确有困难的,可通过深化改革,由同级组织部在各级行政编制总量中逐步调整解决。

“备案制”增强了事业单位的自主权

新公布的意见中,部分机构要备案还是第一次。对此,市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备案制”是一项创新,目前正在研究相应机构备案管理的具体办法。

“备案制是一种比较灵活的管理方式,可以减少对相应机构的微观和直接管理,更多地管理总量和管理标准。”该负责人表示,此举有助于增强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也体现了政府简政放权的要求。

按照规定,实行“备案制”管理主要是针对申请设立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并已制定编制标准的公益性二级机构。

据市机构编制办介绍,这些机构未来的管理方向将是机构编制部门按标准核定人员编制总量或人员定额,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动态调整总量,优化机构编制并报机构编制部门备案。

原则上不新增公益性项目

北京市政府办公室表示,未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将会更大。新增公益性服务项目原则上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不依赖“增设机构”和“补遗”,即不增设机构或业务编制。

据悉,所有事务性管理服务,如代理物流、公共设施管理、信息网络运维、便民服务电话连接、环卫保洁作业、社区服务、养老服务、检验检测等。,将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提供服务。

同时,如果事业单位提供的公益服务转为政府购买的服务,将准备相应的减免业务,并妥善安置相关人员。

此外,北京将创新公益性事业单位用工机制。在全面梳理事业单位岗位职责的基础上,重新核定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的主要业务岗位人员编制。

对于工业技术岗位中的辅助业务岗位,政府将购买服务或实行人员定额管理。按照“老有所为,新有所为”的原则,对工业技术岗位辅助业务岗位现有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只有工作人员不能进入,编制随着自然减员逐步退出;新进人员按新的聘用制度管理。

■后续行动

医院和大学的试点有望在年内启动

大学和公立医院不再列入设立试点项目,成为关注焦点之一。新京报记者从市编办了解到,目前这项工作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预计今年将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单位进行试点。

“长期以来,财政一般按人头给事业单位拨款,控制实际编制就是控制财政支出。”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政府已开始对高校和医院实行新的拨款标准。据市编办介绍,新标准不再是按人头分配资金,而是对资金采用综合核算法。比如对于医院来说,财务是以床位、科研、门诊量等为基础的。对于高校来说,在按照国家下达的招生目标完成招生任务后,财政按照平均生均比等因素进行资金分配。“这样,医院聘用多少医生护士,高校聘用多少教师,都与财政资金没有直接关系。”

他说,准备和财政拨款没有直接关系。“编制在高校和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逐渐弱化,为探索不纳入编制管理提供了条件。”

如果不再纳入编制,对人员会有什么影响?据市编办介绍,相关部门将在下一步的具体措施中进行深入调查。据专家分析,人员管理相关事项包括养老保险、户籍管理、住房补贴等。

■困难

教育和卫生领域迫切需要汇编

市编办负责人表示,在北京市事业单位改革中,需求与严控的矛盾目前较为突出。“主要是教育卫生领域急需编制,2012年底编制总量不突破是硬性要求。如何在总量控制下满足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力量去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由于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进展缓慢,相关政策、措施、制度不配套,影响了公益服务社会化进程。构建多元化提供者和模式的公共服务新格局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