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反差 李工真:德、日对历史的态度为何反差巨大

2022-02-15 12:40军事
【编者按】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战争的发起者和侵略者,日本对历史的反思仍然是一个沉重而现实的问题。4月6日,日本教育部宣布修改历史教科书,其中钓鱼岛、独岛被称为“日本固有领土”,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所改变。由此可见,日本远远没有达到正视历史的预期。日前,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访日期间,多次强调正视历史是和解的前提,提醒日本正视历史。

       同样是法西斯国家,为什么德、日对历史的反思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带着这个问题,本站采访了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专研德国史的李工真教授。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李工真教授

        德国对历史反思彻底,而日本对历史的反思不彻底的原因很多,我这里主要只谈三个方面。

第一,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德国人富有哲理和逻辑性。德国知道一个道理:要谋求世界霸权,暴力是行不通的。因为德国曾经试图通过暴力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来获得世界领袖的地位,都失败了。希特勒几乎赢得了欧洲,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这说明世界不允许德国这个企图使用暴力的国家成为世界霸主,更不允许在这里犯下战争罪行。德国从这一逻辑中推导出,任何将人引向这条道路的行为都是犯罪,因此决心不走暴力战争的道路;日本人是典型的东方思维,就是干脆灵活,低调。实力下降的时候,我们会保持低调,等实力恢复了,就会越来越受欢迎。

       第二,生命财产的损失程度差异。德国在二战中损失的18-50岁的男性接近800万,民族中最精华的部分损失惨重,另外战争中没有丧命的男性都被关在战俘营里。导致战后社会上拥有投票权的成年人中三分之二是妇女,战后社会恢复和重建的重担都压在她们身上,因而被称为"trummerfrauen",直译是“瓦砾女人”,也可译为“废墟上的女人”,有人专门就战后德国重建过程中女性的贡献做相关的研究。

碎石女

       女性天生是有反战情结的,生儿育女的人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儿子要被迫上战场。因此当时的社会在制定基本法的时候是坚决反战的。另一个因素是战后妇女地位的提升,家庭经济主要靠女人支撑,孩子的教育也主要是由妇女负责,由于妇女在战后重建中几乎承担着战争带来的所有伤痛和损失,吃尽了暴力战争的苦头,因此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都倾向于反思战争,维护和平。

日本的情况不同。我们一直说日本是原子弹的受害者,但实际上日本是被美国的两颗原子弹拯救的,也是原子弹的受益者。二战末期,1945年,日本准备拼个你死我活,提出了“一亿块玉”的概念,意思是全民都要拼个你死我活。但在被两颗美国原子弹轰炸后,他们迅速无条件投降。因此,在中国大陆东北、东南亚、留在日本的日军精锐部队,大部分都活了下来,大致算下来至少有一百万。这就导致了战后日本对孩子的教育基本上是由父亲来完成的。可想而知,一个战败国靠父亲教育下一代更危险。整个社会的氛围与战后女性主导的德国完全不同。

       所以说“安倍现象”并非偶然,所谓“安倍现象”就是指在日本社会上尤其是政坛上的右翼人士企图篡改历史、掩饰侵略罪行的行为,尤以现任首相安倍晋三为代表,故统称为“安倍现象”。现在日本极右翼人士的祖辈绝大多数都是当年军国主义狂热分子。

       比如说安倍晋三本人,就出生于显赫的政治世家,其外祖父、外叔公以及父亲都曾担任日本首相,在日本政坛的影响力可谓举足轻重。他的外祖父岸信介和外叔公佐藤荣作就是奠定和发展日本战后保守政治路线的代表性人物。岸信介是二战的甲级战犯嫌犯,曾经在侵略中国时期历任“伪满洲国”实业部总务司司长、产业部次长、总务厅次长等职,和当时的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满洲国总务厅长星野直树、满铁总裁松冈洋右、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长鲇川义介并称“满洲五巨头”,在中国期间因生活放荡,性情古怪,刚愎自用又难以捉摸而被称为“昭和之妖”。岸信介在担任日本首相期间就曾发表敌对中国的言论。

比如安倍晋三本人就出身于显赫的政治家庭,他的祖父、叔叔、父亲都曾担任过日本首相,因此在日本政坛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的祖父岸信介和他的叔叔卫戍是战后奠定和发展日本保守政治路线的代表。岸信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甲级战犯嫌疑人。侵华期间,任“伪满洲国”工业部总务司司长、工业部副部长,时任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满洲国总务处长。满洲里铁路总裁星野直树、满洲里重工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松岗杨侑说,他们是“满洲里五大巨头”。在中国期间,他们放荡古怪。岸信介在担任日本首相期间对中国发表了敌对言论。

岸信介

       而另一位对安倍影响较大的,是其外叔公佐藤荣作,他是亲美反华的典型,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竟然在担任首相的7年任期内11次参拜靖国神社,创下了冷战结束前在任日本首相参拜的最高记录。

佐藤荣作

       我们这里说的也主要是针对那些极端分子而言。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日本对战争的反思不彻底。当然他们可以找很多文化上风俗习惯的由头,我认为那都是烟雾弹,问题的实质在于日本的伤亡程度不够,并没有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

再次,在国际背景下,也有美国因素的影响。美国对德国的反纳粹政策执行的非常彻底,但对日本战后处置的执行就不一样了。美国迅速占领日本后,日本的皇权制度在政治上得以保留,许多右翼势力混迹于政府的组建中。因此,日本政治制度的解体和重建可以说是瞬间完成的。当大多数中国人还处于战败失落和精神空空虚的状态时,日本作为美日军事同盟成为反共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没有留下全民反思的余地。其中有冷战因素。二战战胜日本后,美国并没有把日本军国主义视为威胁,而是把苏联和中国视为真正的威胁和敌人。在某些情况下,有必要利用日本作为反共的桥头堡,从而培养日本与中国竞争。在美国支持的气候下,日本右翼势力强大。很难说它将来会如何发展。

       有思维方式的差别,有战争的实际创伤程度的不同,还有国际形势的差异,德、日在历史反思的问题上有如此差距就不难解释。可以借用现任外交部长王毅的话“不如拿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来评价日本现在的态度。我们在敦促日本政府正视历史的路上任重道远。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