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军改方案 上将刘亚洲:军队改革不能“关起门搞方案自我陶醉”

2022-02-02 23:41军事
【编者按】

曾经写过《论西方》的军队战略理论家刘亚洲,再一次提出了一篇长文。

        5月15日,解放军报辟整版刊登这位上将的文章《走出甲午 迎接变革 再创辉煌》,该文篇幅逾7千字,阐述了他对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事变革的思考。

据《解放军报》散发的编者按,第二年至今已有几个月,但过去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在国内思想文化界带来的历史反思,人们记忆犹新。反思吴佳就是离开吴佳。只有充满现实关怀,将历史的殷鉴转化为摆脱文化痼疾、推动时代进步的动力,才能真正通过对甲午战争的反思达到目的。

       军报称,文化赋予军事独特的力量。刘亚洲上将是解放军着名战略理论家,其战略研究最早是通过文学的方式进入的。从《恶魔导演的战争》到《那就是马尔维纳斯》《攻击攻击再攻击》,刘亚洲不仅留给当代文学很多名篇佳作,而且其中嵌入的战略思考对当代军事思想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刘亚洲指出,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人们“不外患”的和平麻痹思想日益滋长。军人当和平官兵是常事,“生而为战”的军人的血性和战斗精神正在消退。改革开放以来,军事文化领域有些保守。在过去的几次军事改革中,我们习惯于闭门造车,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谈及用人改革,刘亚洲指出,封建用人思想并没有一扫而空。用人腐败已成为国家、军队、政府的最大祸根。

       该文如下:

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上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军事文化领域的改革显得有些保守。过去几次的军队改革,习惯于关起门来搞方案,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中国军网 资料图

走出吴佳迎接变革再创辉煌

刘亚洲

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签署投降书70周年之际,渴望实现中国梦的中国人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彻底摆脱中日悲剧提醒所铸就的阴影,为中华民族创造新的辉煌?

       历史长河的每一次巨涛,都会卷进一代民族精英献出生命的祭奠。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再到邓小平,毕生都在带领中华民族破解走出甲午的历史难题。

“一代人必须有一代人的责任;历史的接力棒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必须有勇气、胆量和责任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以无与伦比的毅力和勇气,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强国强军的新征程。

1、宏阔的世界眼光

落后的民族不一定是贫穷的民族,但一定是保守的民族;落后的军队不一定是装备低劣的军队,但一定是思想陈旧的军队。

       16世纪地理大发现,中国从想象的世界中心变成现实世界体系中的孤岛。

对世界大势的无知,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命运和战争的结束。

       甲午之败,虽然败在海上,实则败在心上。眼为心灵之窗,缺乏世界眼光,是由于心的混沌。

就连“睁眼看世界近代中国第一人”的林则徐,也深信英国军队“腿脚被捆,两头紧,不方便屈伸”,即使“村里、井里的平民能想尽办法控制自己的劫数”。这种有识之士,怎么都有不败之地。

       我们再看看甲午前的两份礼单:一份是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来华时送给乾隆皇帝的礼品:蒸汽机、天体运行仪、榴弹炮、连发手枪、望远镜等;第二份是23年后英国阿美士德使团送给清廷的礼品:香水、呢绒、玉石、美酒、画像、镜子、瓷器、玻璃烛台等。

第一份礼物代表了欧洲工业革命最先进的水平,也是西方世界的现代化第一次照耀中国。可惜的是,这些科技含量高、军事价值高的东西,却被清朝斥为奇招。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发现英国制造的天文仪器堆在一个厕所里。结果,中国失去了向西方学习、尽快进入军事现代化进程的绝佳机会。

       甲午惨败早已从这两份礼单的变化中就埋下了伏笔。失败的深层原因之一,无疑是缺乏世界眼光。没有世界眼光的民族,不仅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必然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境地。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使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隔置了一道可怕的屏障,阻碍了中国及时更新自己,阻断了中国及早汇入世界潮流。在如此蒙昧守旧民族心理笼罩下的清朝军队,面对战争犹如黑暗中行船,终难逃脱葬身大海的厄运。

同样在中国,抗战时期,与日本相比,中国的国力和军事实力远不如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日本。然而,中国取得了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世纪荣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时代最先进的思想文化的火炬指引下,中华民族的精神在空之前得到了解放,中国军民在血战中激发了与敌人战斗到底的精神,这必然会导致一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这场人民战争中,敌人满目疮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应该说在许多方面中国正在快速地与世界接轨。比如贸易、金融等。但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我们还缺乏世界眼光。尤其在军事文化领域,我们还显得有些保守。过去几次的军队改革,不能放眼世界,学习先进,习惯于关起门来搞方案,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习主席深刻指出,“在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浪潮中,谁保守固步自封,谁就会错失宝贵机遇,陷入战略被动”。这既是对中国近代历史上落后挨打原因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规律的深刻揭示。

       军事领域是最需要世界眼光的领域,同时又是思想最容易守旧的领域。钱可以买来先进武器装备,但绝对买不到先进的军事思想文化。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买到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军舰枪炮,但腐朽王朝下的清廷军队与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军队相比,官兵的思想观念和军事战术已经出现了代差。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要真正走出甲午战争,离不开农耕时代发展起来的老式民族心理、落后思想和惯性文化生态。

       一支朝气蓬勃的军队总是有着海纳百川的精神,时刻准备拥抱新思想的曙光。新军事变革的时代就像一个高速转动的圆盘,如果在圆盘的边缘,一不小心就会被甩下去。要想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不被甩下去,就要到变革浪潮的中心去。

世界眼光是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的重要内涵。拥有全球视野,就是站在中国看世界,看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了解中国的历史地位。要有广阔的世界视野,就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放眼全球,进行战略思考,以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理性的眼光看待中国和世界的事物,把握时代主题,提前预知未来,登顶而立于潮头。

       走出甲午,中国军队必须要有宏阔的世界眼光,超越旧时代的局限性,超越传统经验的局限性,把思想的触角伸向海洋和浩瀚的太空,冲破农耕社会保守观念的束缚,突破机械化时代思维定势的羁绊,以前无古人的思想解放推进军事理论创新,积极应对战争形态变化的新挑战。

习主席指出:“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更有信心实现这个目标。”习主席亲自制定的“一带一路”战略,彰显了新一代共产党人的宽广视野、大胸怀和大手。“知天应听风,须观流。”今天,划定界限、筑高壁垒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正处在从陆地走向海洋,从天堂空走向tai 空的历史进程中,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如果我们顺应军事改革的历史潮流,我们就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2、强烈的忧患意识

虽然世界是安全的,忘记战争。永远不要忘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只有这样,民族伟大复兴才有希望。

       对一支军队而言,置之死地而后生可贵,更可贵的是识祸患于未萌,时刻保持着面向未来的忧患意识。

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从来不缺少和平环境下的歌声阵阵,我们也厌倦了尖锐而令人警醒的苦难之声。

       鸦片战争后,中国这头东方睡狮一度从梦中惊醒。满清王朝本该忧患于心,改弦更张。然而,“睡狮”只是翻了个身,又再次睡去。及至甲午战争来临,朝野上下仍然沉浸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不能自拔。

社会变革是被革命威胁逼入绝境的结果,危机和失败的焦虑推动着改革。然而,当艰难的压力减轻时,和平生活的倾向将取代改革。如果缺乏面向未来的忧患意识,只能失去改革发展的机遇,被动地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前行。

       安于现状,不思变革,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文化基因:农业经济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性格,这种文化性格重塑入主中原的所有游牧民族,使他们由马背而钻入轿子,悠悠然间丧失血性,更难保此前的忧患意识。曾经横扫亚欧的蒙古铁骑是这样,马踏中原的八旗军也是如此。

中华民族缺乏欧洲那样的启蒙,精神压力导致民族无法完成现代性格的塑造。数百年来,我们一直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傲慢或害怕医疗。战争结束后,我们要反省自己,努力塑造全民族的忧患意识,为治理国家而努力。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强兵变得悲伤和疏离,陷入一种虚弱的状态。这种心态的突出表现就是不愿意正视对手的长处,甚至不允许任何人谈论值得学习的地方。

       甲午之战后,日本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撰写了长达几百万字的《坂上之云》,后被改编成长达20多小时的13集电视剧,系统总结反思他们称作“日清战争”的经验教训,看后使人震撼。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掌握了太平洋战争关键的日本旧海军军事指挥部的工作人员秘密聚集在一起,召开“海军反省会”,讨论战败原因。反省会一个月开一次,从1980年到1991年的11年间开了131次,确实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最大的危险是看不到危险。

八国联盟侵略瓜分中国时,只是有不同的解读形式。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西化分裂中国的企图,在台湾省、西藏、新疆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的斗争从未停止。近日,七国集团就南海问题联合发表声明,不得不释放又一个遏制中国的信号。中国的一群腐败分子相互勾结,吞噬了国家的命脉。

       客观如此,主观如何?现实的情况是: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国民“无敌国外患”的和平麻痹思想渐生渐长。“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一派莺歌燕舞。军人当和平官、和平兵的现象比较普遍,军人“天生为打仗”的血性和斗志日渐消磨。

习主席指出:“吴佳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种特殊意义的重要意义之一是,甲午战争应该成为中华民族永久忧患意识的象征。

       走出甲午,不是走出悲情,而是走出局限,不仅抚平心灵上的伤口,更要揭开历史的伤疤,刮骨疗毒,以求生发出走向未来的青枝绿叶。走出甲午,不是争中日之间一时一地之短长,而是要为历史改错,改变农耕时代养成的守旧而苟且的民族心理。

深刻认识国际格局变化,科学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习主席提出国家安全总体构想,中国积极应对新的安全威胁和战略风险。强国梦的宏伟蓝图正逐步呈现在世人面前。

3、勇敢的改革精神

战争是血腥的政治,军事改革也是“血腥”的政治。只有以壮士之勇斩断利益壁垒,军队改革才能成功。

       鲁迅先生在《坟·娜拉走后怎样》中写道:“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

在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军事改革往往是用血和火写成的。春秋战国时期,汹涌的变革浪潮打破了历史的平静,思想从百家争鸣的荒野走向变革的殿堂。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没有后退后退,只有亡国灭族。历史上的中国呈现出罕见的壮观变化。商鞅冒着被迷惑的风险,尝了尝白刃,拼了头上和脖子上的血,最后在车裂后死去。然而,商鞅的心性气质从他的刀尖上滚了出来,涵养浇灌了秦人的血性,也塑造了改革的精神。

       改革对利益的触动,不逊于流血的战斗。不触及深层次利益的改革只能是历史的闹剧。正如恩格斯在《德国的军事改革》中指出的那样,军事改革重点应是推动军事组织体制的发展,不能只讨论改革“军服问题”和“背包问题”,而忽视军队武器装备体制和训练体制的发展,否则就无法使德国军事组织体制适应当时军事实践发展的要求。

在近代历史上,旧中国军队进行了频繁的改革,但总是注定因利益而腐朽消亡。中国军队面临的最大挑战往往不是缺乏追赶外部世界变化趋势的能力,而是腐朽的速度远远超过改革创新的成果。近代,西方军队在战场上打了一场决定性的胜败,而旧中国军队还没上战场就死了。

       顽固维护既得利益,是腐败、衰败不可遏止的根源,也是改革难以深化,最终夭折的根源。

中国军队在近代30年衰落的深层原因之一,是封建利益集团在军队内部分裂冲突的结果。从1852年湘军从曾国藩的“团练”崛起到1882年左唐宗定居新疆,湘军衰落;从1862年李鸿章创建淮军到1894年甲午战争淮军战败;从1866年开始,清政府开办了海军学院和造船厂,迈出了建立现代海军的第一步。到1895年,北洋水师彻底覆灭;从1895年开始,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建立“新军”,1926年新军衍生的军阀全部被歼灭;从1924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成立国民革命军,到1949年国民党垮台,大致经历了30年左右由盛转衰的演变过程。

       “兵魂销尽国魂空”。一支权钱交易泛滥的军队,怎肯用刺刀和鲜血去争取并保护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1936年7月,罗荣桓、罗瑞卿、谭政、彭雪枫、杨成武等数十人来到陕西保安。当时,这些著名的战士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叫做“红色大学生”。他们告别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拿起课本走进了山洞。蒋介石给这些学生的悬赏金总计200多万银元,但这些学生拥有的全部家当不超过200银元。

       战争的较量来自对手,改革的阻力出自内部。改革中,如果不考虑局部利益,大家会举双手赞成,当牵涉到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就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不突破部门利益藩篱的结果,最终是失败。

走出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屡遭失败的怪圈,必须敢于亮剑于权力、利益、腐败的怪圈,为改革营造干净、积极的环境。必须切断所有阻挡变革和创新阳光的既得利益。

       推进军队改革,必然是面向新时代展开的“铁腕事业”。当年邓小平面对军队改革阻力,毅然决然地说:“第一条决心要大”“第二条才是工作要细”“要搞革命的办法。一次搞好了,得罪人就得罪这一次。”

“铁腕事业”需要前所未有的勇气、意志和智慧,需要自上而下的责任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统筹国际国内形势,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治国强军中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有计划有行动,声讨方遒,展现了国内发展改革的新面貌。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前面的路并不平坦。就军队而言,一些长期积累和新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影响和制约着强军的步伐和进程。面对这些困难,习主席把军事改革放在世界军事博弈的大棋局中,并将其纳入国家改革的大战略之中。他以大无畏的勇气和负责任的精神,亲自组织对军队现行领导管理体制、组织架构、作战指挥模式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科学论证,按照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进行设计,推动了军队建设的战略转型,有力支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有勇气首先要敢讲真话。真正的军人不怕在战场上丢掉头颅,但最怕在失去真相的黑暗里铸成无谓流血的历史悲凉。

革命战争时期,“善打神仙”的苏羽,常常与毛泽东意见相左,但后来证明苏羽是对的。苏联的“七战七胜”,尤其是淮海战役,就是这样。苏羽的价值在于,如果你心中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你会大胆地提出来。对于革命事业,我们不怕误解,不计得失,这本身就是一种胸怀。苏羽胸怀大志,毛泽东胸怀大志。毛泽东几乎都采纳了苏羽的不同意见,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时间。相反,蒋介石很少听真话,官员也很少有勇气说真话。直到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省之前,李宗仁才敢对蒋介石说:“因为国家大事已经不可收拾,我只好畅所欲言。”

       清末以来“千古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激荡,仍然没有过去。我们正处在历史的三峡之中,风光无限与险滩暗流同时展现。习主席深刻指出:“世界新军事革命给我军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就能乘势而上,抓不住就可能错过整整一个时代。”这需要我们每个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魄力斩断利益藩篱,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意志推动军事变革。

凤凰涅槃,重生。

4、科学的选才机制

人才选拔机制是思想文化的结晶。打破封建腐败的潜规则,是造就一大批无愧于时代重任的军事精英的关键。

       甲午之败,既败于军事,又败于政事,更败于人事。军事、政事,关键和要害的是人事。

宋高宗问岳飞:“怎样才能实现社会稳定?”岳飞说:“公务员不爱钱,军官不惜死。”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吴贪玩,贪污成风,输定了。

       战争,是敌对国家之间最高形式的较量,事关国家生死存亡。这意味着战争是最需要精英,也最催生精英的事业。

新型战争需要高效能的新型军队,需要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支撑。

       军事变革的规模、速度和程度与军官队伍素质密切相关。人既是改革者,也是被改革者。军事变革需要优秀的军人来担当,最终也体现在塑造什么样的军人上面。

刘伯承元帅说,建设现代化军队,最难的是培养干部,培养干部最难的是培养高级干部。高级指挥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和国家安全。我军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注重人才培养、发现和使用的历史。

       1947年8月,豫东战役结束后,毛主席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毛主席的自信,不是说我军的实力已经超过了国民党,而是在战争中涌现出大批掌握战争规律、具备高超指挥艺术的将领,赢得了人才高地的优势。晋察冀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习仲勋;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都是优秀的将帅之才。建国前,这批高级指挥员为我们党赢得了解放战争胜利。建国后,从抗美援朝战争到几次边境自卫反击战,这批人又是我们赢得胜利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通过这些人赢得了几代人的和平与发展。但在新的历史阶段,我队曾经拥有的人才优势,却成为与强敌较量中最薄弱的一环。事实上,我军最缺的是人才,最缺的是人才。之所以说不缺,是因为我们每个单位都有德才兼备、思想解放、勇于担当、任劳任怨、堪称精英的好干部;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形成和有效实施一套科学选人用人的制度机制。

       思想文化是制度机制的核心,任人唯亲、“选才惟财”的潜规则,是腐败文化的反映。如今,甲午时期封建王朝腐朽不堪的政治制度已不复存在,但封建主义的用人思想却并未扫除干净。用人腐败已经成为祸国殃民、毁军败政的最大祸根。前一时期,有的拿官职做交易,明目张胆、明码标价买官卖官;有的以人划线、以地域划线、以单位划线,培植亲信、排斥异己,拉帮结伙、收买人心,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搞人身依附,跟人不跟党。风气一开,上行下效。不少干部想获得提升,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找哪个领导,怎么去送礼、去效忠。有门路的靠门路,没门路的找门路;干的不好的靠跑靠送,干的好的也得去跑去送。那些真正一心谋打仗、而又不愿同流合污的优秀干部受到了排挤。而通过向上级“进贡”获得升迁的人,一定要通过向下级“纳贡”来收回成本,如同一个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一样,层层传导,直至末端。这种腐败文化的辐射力、渗透力极强,严重败坏了我军的政治生态,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习主席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以来,力挽狂澜,铁腕惩治腐败,用猛药消除营养不良,严格执行法纪,整顿军心,壮大队伍,始终把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作为强军兴军的根本大计放在战略位置。基于古今中外发展人才军队的经验,特别是当代世界军事领域人才的竞争态势,习主席强调:“关键是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要深化干部政策体系调整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军事建设和作战要求、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成熟定型的干部制度,为更好地集聚、培养、使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这将增强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信力,深化干部政策制度调整改革,为科学选人用人、发展壮大军队提供根本遵循。

       “国家存亡之本,治乱之机,在于明选而已矣”。当年邓小平推进改革时,得到了一大批干将的辅佐。今日中国,又一次处在历史的关头,虽不是“亡国灭种”的关头,却是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突破的关头,非常需要一批猛将良才,需要大批新事业的拥护者、实践者、开拓者。要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推行能力本位的军官岗位任职和晋升资格制度,把各个岗位必备的培训任职经历、相应专业资质等标准化,使选人用人的重要环节公开化、透明化、实名化,将干部选拔任用进一步走上法治化轨道,切实把那些有决心支持改革、有智慧谋划改革、有能力推进改革、有勇气自我改革的干部真正用当其时,用当其位。

5月15日,解放军报整版刊发刘亚洲上将长文。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