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刘弥群 国防大学首位校长张震:立志面向世界 走开放式办学之路

2022-01-14 23:28军事
在中外闻名的北京颐和园西北处的红山口,座落着锤炼人民解放军将领的国防大学。她的东面是培养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的中央党校。这一东一西,文韬武略,担当起培养共和国治党、治国、治军栋梁之才的历史重任。

2007年12月1日,国防大学迎来了她的80岁生日。

80年,国防大学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军事实践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壮大联系在一起,与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平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我党我军历史上谱写了一篇具有特殊意义的华章。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驱车经过青龙桥,进入了位于红山脚下深处的国防大学,探寻她大步流星的足迹和鲜为人知的史实。

国防大学

我们红军要办一个“红埔”

一切都有源头。1927年11月下旬,毛泽东在井冈山龙江书院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军官教学队,史称井冈山教学队。井冈山教学团队是国防大学的根。

1927年11月,34岁的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群山环抱、地势险要的江西宁冈的井冈山,他一眼就看中了状元桥畔的龙江书院。

为了适应井冈山武装斗争的需要,培养部队和地方武装干部,1927年11月下旬,毛泽东在龙江书院创办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官教学队。教学团队由四个地区团队组成。每个区队由三个班组成,招生能力约150人,学制三个月。

毛泽东给教导队规定了3项任务:为部队和地方输送干部;改造俘虏;调查研究敌军情况。

教学团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军事课和政治课。其中,军事课程包括排队、射击、暗杀、轰炸、游击战术、夜战、敌情侦探等科目;政治课包括军队建设、群众工作、政治纪律等。还有扫盲班。

教导队只设2名专职教官,其余都是兼职的。毛泽东也是“兼职教官”。由于毛泽东讲课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受学员们欢迎。当时,龙江书院流传着“毛委员发饷”的故事。原来,学员们把聆听毛泽东讲课比做领“军饷”。毛泽东在这里用凝炼的语言概括红军的游击战术,这就是后来发展成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16字方针。

红军教学队用近乎原始的教学设备在山沟里刻苦学习。他们批判吸收国外军事经验,改革黄埔军校的教学方法,并与游击战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在过去的六个月里,为部队和地方培训了150名干部。

1928年4月,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随后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大队。1929年3月,以其为基础,成立了随营学校。1930年,改称红军学校。

1931年中央红军粉碎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时,红色根据地和红军队伍迅速壮大,培养干部的任务空迫在眉睫。党中央和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过去单纯地办教学队、办随营学校,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红军作战的需要。

“红军学校必须集中举办!”为此,党中央特意抽调红三军团参谋长兼随营学校校长邓萍和原红八军军长何长工等红军着名将领筹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由后来发展为的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址设在中央苏区首府瑞金。

1931年9月,毛泽东召集办学的同志谈话。他在《打地板》中说,新旧军阀都知道,有军队就一定有学校,在军队跑之前,学校一定要先跑。过去国民党办一个黄埔,现在我们红军要办一个“红埔”。1931年11月25日,红军学校正式定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32年,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短短两年时间,先后召开六次会议,培养了一万多名军政干部和技术人员,其中许多人成为人民军队的著名将领,为红军军事斗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3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校。党中央和毛泽东明确规定了“红大”办学方针和教学原则,精心组织挑选教员、设计课程、编写材料,启动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次重大教育转变。“红大”设有高级军事科、上级军事科、上级政治科、上级参谋科,后又增设防空科,还有一个测验队,学制6个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中央苏区红军学校改组为干部团,跟随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行动。陈赓是干部团团长,宋任穷是政委。它有3个步兵营、1个特种营房和1个高级干部队伍,共1480人。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被降为干部团的“红色大学”学生,以其过硬的军政素质和牺牲精神,成为红军中的楷模。

在突破乌江天险的战斗中,干部团的韦国清、黄朝天,率领学员仅用36个小时就在200米宽的咆哮湍急的江面上架起一座竹筏桥,这座桥为红军突破乌江、夺取遵义城,为党中央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开始伟大转折,立下汗马功劳。

1955年,魏国庆被授予上将军衔,黄朝天被授予少将军衔。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

“在黄河岸边,有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后裔,而人类解放和救国的责任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这首脍炙人口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虽然已经过去了70年,但那永恒的旋律始终在国防大学的学生心中激荡。

1936年6月1日,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成立。毛泽东亲自参加了在陕北瓦窑堡举行的开学典礼。

1937年1月20日,随着Xi事变的和平解决,为适应我军准备对日直接战争、培养干部、造就人才的需要,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到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毛泽东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亲自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

毛泽东非常关心抗战建设,经常对抗战进行深入视察、讲学或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给康达做过30多次讲座。著名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讲座的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文选》中的名篇《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等。,是反大学的必读教材。

从1936年6月抗大成立到1945年9月抗日战争结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抗大坚持办学,并不断发展壮大,相继创办了14所抗大分校,培养出10多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所以,时任“抗大”副校长罗瑞卿在一次开学典礼上曾兴奋地说:“抗大抗大,越抗越大!”

对于这所培养抗日火种的学校,日军视其为眼中钉、眼中钉。日本侵略者冈村宁次声称,他宁愿用20名日本士兵换一名反大学生;用50个日本兵换取一个干部来对抗大。

抗大的应时而生,推动了我军院校建设史上又一次重大教育转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巨大贡献。

毛泽东这样说:“为什么康达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正是因为它与其他军事院校相比最具革命性和进步性,而且最能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而战……”

邓小平曾高度赞誉抗大:“成为建设抗日军队的火车头,成为军事政治科学的领导者。”

前辈们在学习和办学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如今在国防大学传承和发扬光大。在国防大学第一次党代会上,国防大学的教育方针、校训、校歌被正式定为国防大学校训、校歌。

今天,虽然国防大学一幢幢现代化的教学大楼代替了昔日一排排窑洞。但红大、抗大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依旧焕发着夺目的光彩。所有到这里学习的将校学员都按“普通一兵、普通党员、普通学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一日生活制度到内务管理,从军容风纪到出操上课,一切按条令条例办事……

虎踞中山走向未来

1998年岁首,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的话剧《虎踞钟山》风靡京城,享誉全国。它真实地再现了国防大学前身——军事学院广大教研人员忠诚党的军事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

解放战争时期,抗日大学总校及其分校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相继改建为战略地区的军事政治大学。1946年11月成立的华东军事政治大学、1948年5月成立的华北军事政治大学、1949年7月成立的华东军区军事政治大学,分别肩负着投身解放战争、加快人才培养的光荣使命,三年时间向一线部队输送干部6万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培养中高级指挥员,中央军委决定,加速院校建设,以战争年代创办的学校为基础,改建新建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各类军事院校。以华东军区军事政治大学、华北军事政治大学为基础,1951年1月在南京组建了军事学院。以后,又在北京先后组建了政治学院和高等军事学院。

1950年3月10日,代理总参谋长聂为了“储备和深造高级干部”,向毛主席提交了《关于军委机关和军事院校建设的意见》。同年7月,国务院总理、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召开军委会议,对军队院校建设进行专题研究,进一步明确在重建院校的同时,全军率先建立了一所中、高级干部的综合性陆军大学。

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兼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闻讯后,向党中央表示:“战争已经结束,我年龄大了,还是让我去办学校吧!”同年10月22日,毛泽东急电刘伯承“速来京主持筹建陆大。”

周恩来召集刘伯承等人三次开会,传达了毛泽东关于筹建陆军大学的指示,讨论了筹建事宜,并综合刘伯承的建议,为便于日后成立海军部和空军部,原陆军大学名称正式定名为军事学院,地址选在南京。经毛泽东批准,11月21日,刘伯承到达南京,迅速投入紧张的学校建设和教学工作。30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59岁的刘伯承为军事学院院长。

1951年1月15日,军事学院隆重举行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毛泽东亲笔题词:“努力学习,保卫国防。”

为什么刘伯承对办军校情有独钟?刘伯承的女儿刘弥群深情说道:“我想这完全是由父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的。一方面,我父亲年轻的时候,有当兵救国的想法。另一方面,通过父亲的军旅生涯,他实现了“先治军后治校”的原则。他开始从事军事教育。他一上任,就亲自授课。为了准备集团军战役的教训,他花了18天时间,写了37000多字。当时他已经如火如荼,一只眼睛在丰都之战中失去了。他只用另一只眼睛写字。”

军事学院成立后,当务之急是教材建设。刘伯承坚持把教材建设作为“重工业”来抓。在前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学院编写了合同战斗原则及营、团、师、军、集团军等全套战役战术教材,以及战史、地形、兵种技术、政治等教材。

训练军官是最重要、最艰苦的战争准备。为了让教学更贴近实际,刘伯承组织了40多次军事演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54年11月17日至30日在山东半岛举行的“集团军向海防首长进攻——指挥演习”。彭、刘伯承亲自参加演习,演习地理宽度30公里,深度300多公里。参赛部队包括步兵、工兵、炮兵、装甲兵、通信兵、海军和空陆军,参赛人数超过8000人。

1954年7月1日,军事学院向军委请示开办战役系,经党中央批准,战役系招收52名兵团以上高级将领入学,时间为3年,这在我军指挥院校史上是首次。年龄最大者50岁,最小者40岁,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5人、中将军衔22人、少将军衔25人。1957年7月全部通过毕业考试,获得毕业文凭。

军校严格学习,建立了严格的入学考试制度。考试由专门的考试委员会进行。未通过学年考试,无法升级,无法参加毕业考试。朱德和中央军委领导还主持了第一次全国基础部考试。受训者称之为“三级联合听证会”。学院第一学期至1956年春季,共退回不合格学生328人,占招生总数的8.7%。1969年2月,军校因故被撤销。在18年的时间里,培养了1万多名干部,为我军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把军事学院的建立称之为“标志着中国人民建军史上伟大转变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后,军校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1977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军政大学,恢复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

领袖们的殷切关怀

国防大学的发展壮大,凝聚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心血,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中南海的春风和阳光,得到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高度重视和关心。

延安时期,毛主席就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先后30多次为“抗大”学员讲课,亲自为“抗大”制定了教育方针和校训。

1985年,邓小平宣布裁军100万元时,为适应我军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培养综合性高级领导干部,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组建国防大学。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国防大学迅速组建完毕。1985年11月30日,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任命张震为国防大学校长、李德生为政委。1985年12月24日,军委签署《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的命令。邓小平还亲自题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校名,后又为研究生院题写了院名。

1986年1月15日,国防大学召开成立大会。1986年9月1日,国防大学举行了第一次开学典礼。这一时期共有492名学生注册。此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89年12月29日,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不久的江泽民就亲临国防大学。此后他先后十多次视察国防大学,殷切期望把国防大学建成全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楷模;要求国防大学努力培养大批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勉励国防大学弘扬“抗大”校风,担当历史重任。

胡锦涛校长自主持军委工作以来,高度重视国防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多次亲自到学校视察,对学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指示。

2005年10月25日,是载入国防大学史册的日子。伴随着明媚的阳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临最高军事学府,先后听取了国防大学有关情况汇报,观看了战场环境分析系统演示和学员红、蓝双方对抗综合演练。在会见国防大学第四次党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胡主席明确提出:“要把国防大学建设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我军特色的综合性联合指挥大学”,为国防大学的建设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中外外汇

参观学校

外国军校学员

昂首阔步走向世界

1980年以前,赏香山红叶的游客还历历在目:在通往红山口的必经之路——安和桥的桥头,立着一块中英文“军事重地,外国人不得入内”的石碑。这让其背后的国防大学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时,神州大地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军事就是封闭”的观念还桎梏着人们的头脑。

也就是从那时起,共产党人开始以独特的气魄迈出面向世界的步伐。

1986年1月24日下午,刚诞生一个月的国防大学举行成立后的首次驻华外国武官招待会。校长张震、政委李德生明确表示,国防大学要立志面向世界,走开放式办学之路。

校长张震踏上了大洋彼岸,他的双脚已经走了25000英里。

之后,国防大学历任校长、政委带领“国大人”朝着通往世界之路大踏步前进着。

因此,在美国、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等国家的高级军事院校,可以看到佩戴“八一”军徽的国际学生,或者应邀讲学的学者...

在那里,他们洞察世界,掌握世界军事变革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知识,学习外军作战的先进经验,开阔着“国大人”的视野。

前留学生、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主任马平在谈及参加俄罗斯总参谋部军事学院战役班考核时,有着深刻的体会:“在研究整个战役中,从兵力部署到火力运用到战况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你进行严密细致的战役战术计算,产生数据,使用计算机模拟。这种近乎苛刻的训练和一丝不苟的训练,让我终生难忘,并应用到教学工作中。”

在作战室内推演攻防是学习制胜之道。考察外军、了解外军,同样是运筹之道。

正因为如此,国防大学不仅有教职员工,还有学生。仅去年一年,就有来自6个班的300多名学员到欧美10个国家的军事院校和部队参观交流。

走出去是了解世界,请进来也是了解世界。

打开外国游客名单,可以说名人云集。有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国防部长、参谋长、亲王、军事学院院长、研究所所长等。在国防大学,外宾的来访和演讲为教研人员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使国防大学论坛成为世界军事发展最新成果和信息交流的场所,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及其发展趋势。

1985年以来,国防大学共接待90多个国家军队和政府官员及专家学者1500多批、近15000人次。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国防大学和日本研究所建立了正式校际关系。

2000年9月6日至8日,国际军事观察员注意到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东盟论坛国防学院院长第四次会议首次在北京举行。来自21个国家国防院校的58名代表和8名军事观察员研究了亚太形势、信息化对军事院校的促进和发展,取得了圆满成功。国防大学不仅独家组织了这次重要会议,还派出教研人员与同行交流思想,受益匪浅。

对此,美国记者苏珊·劳伦斯撰文写道:“中国国防大学正在做一件可以载入军史的事情,她举办中外军官研讨班,向世界进一步敞开了大门。”

“大家都可以来这里学习,有些战争的结局可能要改写。”

处于燕山脚下的国防大学防务学院,迄今为止,已为亚、非、拉、欧、美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高级军官和文职官员。他们多数在几个国家的军事院校学习过,几乎不约而同地说,我们到中国国防大学来学习不是为了镀金,而是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国军事思想。

一位外国军校学生称赞:“中国的军事宝库博大精深,中国将在军事教育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国防大学将越来越多地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军官来这里学习。”

孟加拉国陆军人事局局长阿什法准将说:“这是一所很有声望的学府,如果你想挣钱,你就去花旗银行;如果你想学知识,就到这个知识的银行——中国国防大学来。”

当年参加过陕北三战三胜的指战员们一定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外国军校学生突然从那片豪放、孤寂、荒凉的黄土地上走来。他们是国防大学国防学院的外国留学生。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士兵虔诚地坐在这里,远眺当年激战的战场,讨论解放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斗案例。

他们说,在其他国家军队院校,主要学习组织指挥程序,不注重战役学习。在中国学习则主要进行谋略、决策的训练,学习如何捕捉创造战机,组织运动战的战法,感觉比以前想问题范围宽了,利用谋略智慧取胜的信心更足了。

有人问一个外国军校学生:去深谷能学到什么?学生回答:如果大家都能来这里学习,有些战争的结局可能要改写了。

2002年3月23日,国防大学防务学院迎来一位尊贵的客人,也是自己培养的留学生——刚果民主共和国总统约瑟夫·卡比拉。

参观完母校后,卡比拉动情地说:“回到母校后,我想让代表团成员参观一下我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感受一下中国和我一样真挚的友谊,了解一下国防大学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1995年,中美两所国防大学签署了校际交流备忘录,两校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

美国国防大学前校长中将·奇尔科特说:“中美国防大学校际联系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所大学紧密相连,不断发展,这对两军关系至关重要。两校交流的目的是增进了解。只有增进了解,才能建立沟通和自信。”

他在接见到访的中国国防大学校长时说:“贵校将军和教官们视野宽阔,反应敏捷,论述问题严谨且有说服力,是值得尊敬的对话者。”

每当外国军队访问八一大楼并受到中国军事领导人的接见,下一站总是国防大学。他们自豪地站在国防大学充满挑战的论坛上。

国防大学的学员和教研人员以提问的“刁钻”闻名。以至奇尔科特中将访问中国国防大学演讲时,当面对台下教研人员笑侃:“我怕被你们问倒了,请大家友情为重,口下留情。”

美联社一位记者写道:“无论是东方军人,还是西方军人都承认,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已成为世界最着名的军校之一。”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