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硝胺炸药 范大喜:阎锡山兵工厂“恺字炸药”的故事

2022-01-13 15:47军事

1898年,120多年前,清光绪二十四年,时任山西巡抚的胡品之创建了以制造军火为主的山西机械局。当时北门外一带人烟稀少,除了十几个村子和城外的几块耕地外,到处都是荒冢和蒿草。山西机器局的成立,应该是洋务运动的最后一班车,对于贫瘠封闭的内陆省份山西来说,无疑是近代机械工业的开端。

胡品之,湖北天门人,洋务运动全盛时期游历江南诸省。他受到新兴现代工业的启发,产生了洋务派的新思想。1894年开始组织山西机器局,后因甲午战争爆发而搁浅。1897年,已经是巡抚的胡品之再次奏请朝廷,第二年清政府批准了皇位。

拟任人徐桂芬任办公厅,机办建有机器、铸造厂、铁艺、木样、铜帽、锅炉等22家工厂。英国财富公司天津外汇公司购买了5台车床、2台钻床、1台刨床和1台35马力的卧式蒸汽机,并于次年投产。山西省机械局主要修理火器,制造火枪和大炮。它首先生产了俗称“两人抬”的火枪,然后准备了一把18毫米的“独子快抢”。枪托上还刻有“金局庚子造”字样。并从英国进口枪身,试图将枪架和枪轮做成57毫米口径的枪支,但最终还是不如别人。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在武昌举行义举,辛亥革命爆发。10月29日,山西新军革命党也成功起义,成立军政府,阎锡山出任山西巡抚。阎锡山为了巩固自己在山西的统治,主张“武力是正义之后的盾牌”,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军火工业,直接控制军火工业。阎锡山主管山西机器局后,下令撤销机器局总经理一职,任命留英归来的李为主任。1914年更名为山西陆军机器修理所,由督军军械局管理,并筹措扩建经费。1918年,在机修院设立铜元局,制造山西铜元,前后获利200万元,全部用于扩大军火生产。

1920年,阎锡山响应北洋政府的省裁军令,将山西陆军机械修理所改为山西军事技术实践厂,秘密继续制造军火。在兵器工业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阎锡山说“少打一发一弹”,“要先研究制造子弹和炮弹”。善于算计的阎锡山深知子弹和炮弹依赖进口,运输距离长,价格高。补充弹药太贵,很难及时补给。因此,军火工业应优先考虑弹药生产。

最开始,军工艺实习厂从上海购买了一台日产量1万发的机器,1923年开始研制生产炮弹。1926年至1927年,三酸、无烟火药、两用引信、黑火药、压火药等相继生产,冶炼能力扩大,可生产大量子弹、炮弹、炸弹、地雷、手弹等。与此同时,生产步枪、机枪、山炮、野战炮、重炮和迫击炮也逐渐成为一种风气。随着兵工厂的扩大,其军火工业基本上有了自己的体系,与汉阳兵工厂、沈阳兵工厂成为一个分支,最多有1.5万名工人。这时,阎锡山的通用技术实践工厂正式更名为“太原兵工厂”。随着兵工厂的繁荣,居民也从城市延伸到工厂外围,形成了军械路等街道。

在军工艺实习工厂期间,工厂里的一项发明轰动一时,那就是“凯炸药”,它是以工厂技术员张凯的“凯”字命名的。张凯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化学系,学术造诣深厚,富有特殊的研究精神,受阎锡山委派,从事硝酸铵炸药的研制和生产。接受任务后,张凯经过认真研究和反复试验,很快就生产出了质量优良的硝铵炸药。当阎锡山要求张凯代工,询问生产成本时,张凯的价格不到每磅30美分,这让阎锡山喜出望外。阎锡山立即批准了张凯每磅30美分的合同产量,并将这种硝铵炸药命名为“凯子炸药”。这种注册也是为了防止汉阳、沈阳等兵工厂的仿制,从而保证他们对这项技术的垄断。

事实上,张凯并不是第一个在军用工艺实践工厂开发这种硝铵炸药的人。在张凯发明这种硝酸铵炸药之前,有人已经掌握了这种技术并成功研制出来。他就是洪钟,军事技术实践厂的第二科长。洪钟也不是一个闲人。他曾经是汉阳兵工厂钢铁制药厂德国工程师的翻译。因为工作中不懂很多专业术语,他开始自学化学,成为化学专家。1922年,军工工艺实习厂生产的子弹事故频发,要么是内膛,要么是出口,问题无法解决。阎锡山在军械委员会会议上听到这个消息后,派人到汉阳兵工厂征求意见。在日本留学期间,阎锡山研究了明治维新的政策,深知招贤纳士的重要性。派人去汉阳讨教,暗地里却听从阎锡山的指示,以重金为诱饵挖人才。就这样,洪钟从汉阳兵工厂被挖到了太原军事技术实践厂,并被任命为该厂子弹科科长和二科科长,专门从事火药的研制和生产。

洪钟上任后,首先用自己掌握的炸药制造新技术生产出铝粉炸药。因其比以前使用的皮克林炸药质量更好,成本更低,受到阎锡山的称赞。然而,新火药取代皮克林投入生产后,质量不稳定,效果不理想。1924年,阎锡山派厂长李、洪钟到德国考察火药制造新技术。李、洪回国后,提出无论是铝粉炸药还是皮克林炸药都已经过时,质量好、成本低的火药是硝酸铵炸药。阎锡山当即作出决定,让洪钟研究制造硝酸铵炸药。不久,洪钟研制出硝酸铵炸药,试验结果相当好。用这种炸药生产的手抛炸弹“又干又脆,被炸得粉碎”。阎锡山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在军械委员会会议上表扬了洪。

阎锡山的床边挂着一副对联:“以君子待人,防小人。”这是阎锡山的座右铭。为了控制材料和成本,防止工厂少报多得,他提议让洪钟评估和承包生产。洪钟认为没有人知道制造这种药物的技术,所以他可以独自享受它的好处。他提出“经过认真核算,每磅工程量必须8分钱才能承包”。阎锡山听了,沉思起来。与皮克林相比,这一成本降低了约一半,远低于铝粉炸药。他立刻微笑着频频点头。然而,转念一想,他怀疑洪钟是否会从中获利,所以他没有立即做出让洪钟承包生产的决定。

会后,阎锡山试图效仿张凯,后者很快接替了洪钟让的职位。他研制成功后,报价远低于洪钟的报价,给了张凯发明硝铵炸药的称号。洪钟没想到阎锡山的算盘打得这么巧。看到趾高气扬的张凯拿走了自己的专利,他心里很不平衡。此外,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冷遇。他很快愤然离开太原,转投沈阳兵工厂,兵工厂频频向他招手,后来成为火药厂厂长。张凯还接任了第二科长的职务。有知情人说,人们只知道“凯子炸药”是张凯发明的,很少有人知道洪钟在他之前发明了这种炸药。

承包了“凯炸药”的生产,并被提拔为二科科长,工作更加努力。经过他的提议,阎锡山合并了硝酸厂、无烟制药厂、黑药厂、压力药厂等。,变成了一个火药厂,由军事监察部直接领导,而张凯被任命为厂长。火药厂有无烟药厂、硝酸厂、火厂、炸药厂、黑药厂、压力药厂等七个分厂。产品包括无烟药、硫酸、硝酸、酒精、乙醇、苦味酸、炸药、硝酸铵炸药、黑火药、氯化汞及火工品的各种零件等。张凯改进工艺,挖掘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先后研制出一种“快燃无烟药”并投入生产。之后,随着子弹生产数量的增加,火药厂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子弹生产的需要。张凯立即向阎锡山提议再建一座火药厂。

新火药厂规划在原火药厂北侧,由厂家负责销售机器设备并安装。按照设计标准,霍昕制药厂每天可生产无烟火药2吨、接触发烟硫酸10吨、硝酸3吨、酒精3吨。阎锡山对这样一个一流的、技术先进的新型制药厂充满了期待。每次兵器工业委员会开会,他都希望张凯向他汇报项目进展,督促张凯加快建设。然而,在工程进行的同时,中原大战爆发,随着阎锡山的倒台,工程停止了。

除了一些工厂、办公室和一座露天高架建筑外,这座新的消防药厂的大部分机械和设备都没有按照合同交付。当张凯一再催促时,这家德国制造商实际上消失了。由于张凯在签订合同时没有从德国厂家获得可靠的保证,一笔巨额的预付款无法收回。见无法向阎锡山解释,张凯立即跑开,不见了踪影。阎锡山得知情况后,找不到张凯。他虽然愤愤不平,但因为形势所迫,逃到了大连,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内忧外患,蒋介石打着抵抗外侮的旗号,抛开过去的错误,任命阎锡山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夺回了在山西的权力。为了发展经济,维护统治,为了消除蒋介石的怀疑,阎锡山提出了“生产救国”、“建设西北”等口号,并主持编写了《山西省政府十年建设规划》。其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建立西北工业公司。回来的阎锡山说不再制造军火,把原太原机修院太原兵工厂改为任申制造厂,把山西烟火厂改为任申化工厂...为了实现十年建设计划,1932年在西北工业公司筹建处专门指定了一名召集人,聘请了全国各地的金专家学者前来工作。张开河在工作名单上。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