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     

伪官 骗子假冒部委诈骗来头很大 基层干部难辨真假

2022-02-24 11:48化妆

前不久,记者采访了江苏吴江某企业的CEO,用固定电话给他打了电话。对方的手机总是显示他在“打电话”。后来才知道,老板已经设置好了手机,打不出什么奇怪的电话。“我也是被逼的。”谈起这件事,老板感到很无奈。

记者半月调查发现,不仅一些企业领导,还有一些地方干部已经“学会”不接任何陌生电话。“至少90%是骚扰电话,但很多不是普通的骚扰电话。相当于捡麻烦。”一位熟悉当地干部的记者这样说。

“我不接陌生电话。”

老板吴江告诉记者,他不是在装自己,而是真的很害怕。在接到许多来自其他地方的陌生电话后,他们是候选人、参与者、邀请函和各种名称的会议...“相关的企业,相关的个人,名字多种多样,我不想参与,但我怕真的有头,我累了!”

据记者了解,接到此类电话的企业领导和地方干部不在少数。苏北一位副县长笑着说,自己当上乡长后,就收到了中南海欺骗性的邀请。另一位苏南某企业负责人说:“内容差不多,研讨会或者培训班。反正只要给钱,什么文凭、奖项、头衔都是小菜一碟。”

这位40多岁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几年光是优秀企业家的头衔就有好几个,甚至有一个是亚太范围的。“他们很直接,说需要交鉴定费,以及相关证书、奖杯等的制作费。,反正是要付钱的。”

久而久之,这些经常被骚扰的企业领导和地方干部学会了“反骚扰”。吴江的老板相当“激进”,通过后台处理完全屏蔽陌生来电。苏州的一个干部说,他学不会完全屏蔽他。一般来说,手机还是会连接,固话连接会少一些。“包括固话在内的熟悉号码都保存了下来,现在手机软件可以帮助识别一些骚扰电话,这就干净多了。”

谁“打”了奇怪的电话

“我和身边的一些朋友现在都有010综合征。”一位地方干部苦笑着说。010是北京的区号。在这些骚扰电话中,北京电话占了很大的份额。这位干部告诉记者,以前主要在北京,现在上海和一些省会城市电话多了。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骚扰电话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卖书、卖相册、卖邮册、卖纪念币;二是邀请企业负责人或企业负责人参加各种颁奖活动;三是邀请参加各类高端培训、研讨会、考察;第四,声称新闻机构应该做正面付费新闻或收集负面“封口费”。

这些奇怪的称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很大”,至少它们会打着国家省厅的旗号,有的甚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徐州遂宁的一位基层干部说:“我们真的很难分辨真假。一些打这种电话的人是横向的。你一说没资金,马上就拿出大帽子压人。有一次,我们的一个市长被一本理论书的卖家抓住了,到处找关系。结果发现手机和它说的单位没有关系,是安全的。”

企业负责人也饱受各种协会的“怪叫”。一家化工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至少加入了二三十个协会。“除了交年费,他们大多数人完全没用,但如果不加入,他们可能会有麻烦。他们怕打电话,基本上都是以各种名义要钱。”

权力必须被完全禁锢

既然知道是傻子,能不能直接回去就再也不要了?记者抛出问题,受访者都说没那么简单。遂宁的干部说:“关键是真假难辨。对于我们基层单位或者企业,我们不想得罪部委。如果是任何部委的下属机构呢?”

记者了解到,虽然国家一直在精简部委下属机构,一些部委经常宣称自己是“指名道姓”、“有组织的”,但仍有不少人在摸棱两可。北京某部委的一名公务员告诉记者,其实真正的下属机构现在是不敢这样乱来的。

这些到处骚扰基层干部和企业家的人,有一部分确实有关系。通过一些部门或领导有权点名或配合,将“草队”组建起来;另一部分,没有真实,欺骗是一笔钱。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系副教授邵小英说,一方被动“躲”着不接电话,另一方在忽悠军队。中央政府多次下令将权力锁在笼子里,但社会上仍然存在许多以权谋私的现象。

这告诉我们,不仅要限制相关部门的权力,更要重视这种权力的“溢出效应”,把权力从根到叶关在笼子里,让这些人无法从根钻空出来。同时,全社会都要敢于直接说不。不可否认的是,长期存在的“惹不起却躲得起”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种现象。

延伸阅读

伪官员、伪机构“高端”,真假难辨

去年6月,一组据说是中国动态调查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李光年包养情妇的色情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一时间,“中国动态调查委员会”名声大噪,似乎又有一起“高官”托二奶案曝光。

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网上第一篇帖子称,中国动态调查委员会隶属于中央党校下属科学发展观理论调查研究社;2013年6月22日,中央党校发布官方声明,明确“科学发展观理论调查研究社”从未成立,教职员工中没有一个叫“李光年”的。

通过网络搜索,记者找不到该机构的官网,也找不到其上级单位和审批机构的任何信息。网友质疑李光年是不是又一个“假官员”。而他所在的“中国动态调查委员会”是不是又一个“拉大旗,扯虎皮”的假组织?

近年来,类似的“伪官员”“伪机构”并不少见,而且“级别”越来越高,花样越来越多,“模拟度”越来越强。比如冒充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副部级巡视员的赵希勇,三年来一直在上演荒诞的闹剧,辗转多个官场;但更令人惊讶的是,近年来,打着“国家”旗号的伪导演、伪导演、“伪机构”数量惊人。

比如被称为“中国最牛小屋”的中国田萍调查管理局。这场闹剧的策划者张宁泉,租用了司法部原办公楼的办公室,公然冒充司法部下属机构,成立了所谓的中国平衡侦查局。它的所有员工都穿着与警服非常相似的“制服”,有肩章、臂章、胸牌、警笛和领带,因此犯了欺诈罪。对此,张宁泉当庭供认不讳,称“董事”是自己任命的,最终被指控诈骗1000多万元。

一些社会学专家指出,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名为××部、××总局、××委的协会和机构,有的还挂着“中国”的招牌。这些单位的名字有些耳熟能详,似是而非,但都是为了牟利,公安机关破获了不少这样的案件。

比如所谓的“全国城管局长联席会议”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虽然自称“不隶属于任何部门、不隶属于任何社会团体、不隶属于任何组织”,但其创始人罗亚蒙却以全国城管执法局长联席执行会议秘书长的身份,向全国各地参加会议的城管部门收取费用,并被南京城管实名举报。在网上,一份“虚假机构名单”也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在这份榜单中,有“中国质量诚信XX协会”“中国品牌质量监督XX委员会”“中国绿色环保产品XX委员会”等近百家机构。

这些假组织真假难辨,让人摸不着头脑。他们很少从互联网和传统媒体上获得关于他们的信息,这使得他们虚张声势,神秘莫测。看到有网友质疑“中国XX皮肤病总医院”的欺骗行为,记者核实后很难分辨真伪。医院既没有挂号电话,也没有主管单位信息,连XX总医院的工作人员都说“不清楚”。但是像中国产品质量协会这样的机构找不到上面的信息,名字也比较混乱。它们在质量上与中国协会等正规机构非常相似,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同一单位或附属单位。

山西大学社会学教授邢源指出,真假难辨,混淆不清,难以验证。这正是“伪官员”和“伪机构”所依赖的空。因为这种“空壳”方法,诈骗分子被披上了看似合法的外衣,所以更加隐蔽;它是有组织的,有组织的,而且更有害。

新闻链接

假冒的国家部委“中国宣传网”被打破

一家只有两三个人的皮包公司,冒用中央部委的名义开设网站,向外界大肆非法承包地方渠道和专题栏目,半年赚了20多万元。近日,这家名为“中国宣传网”的假冒网站负责人、北京网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顾某被北京警方依法刑事拘留。记者获悉,这也是我市破获的首例冒充部网站的合同诈骗案件。

去年12月,警方发现“中国宣传网”是一家私营公司创办的,除负责人顾外,只有一两名员工,与中央部委无关。犯罪嫌疑人顾供述,为使假冒网站更加逼真,该网站模仿部委真实官方网站,大量发布党和国家领导人照片、时事新闻,并设置时事重要新闻、各省市地方频道等。

据了解,2013年6月至12月,顾私下刻下了“”的网站印章。com”,谎称中央部委下属单位以网站合作开发的名义,先后与四川、辽宁等20多个省市签订地方版块合同。现在警方已经核实了12份诈骗合同,涉案金额超过20万元。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