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     

习什么不什么 评论:“不习惯”说明了什么

2022-02-23 15:25化妆

最近有两个“官方故事”都是关于“黑工”的。他们为什么会在网上引起如此激烈的讨论?因为我们“不习惯”——平阳县副县长周辉出具“证言”,写明“辞职”,不想要这顶“黑帽子”,所以很多人“难以理解”;云南省委常委张天心被开除党籍,降为副处级。江西省委常委赵志勇甚至沦落为普通科员,但他并没有“进去”,所以很多网友也“看不懂”。总之,我觉得挺“新鲜”的,不习惯。事实上,周惠并不是第一例,只是罕见,所以我们“不习惯”。比如“官本位”的流行就是不可否认的“社会存在”。且不说每年高达1000万人的“公考”、“黑帽”、“铁饭碗”,都成了一种“大众追求”,也就是为了一个“红顶”,那些不惜“跑官”、“要官”甚至“买官”的人,已经在一些地方形成了奇观。你是周辉的“三把手”,不仅地位高,前途光明,但你不想因为这顶“黑帽子”而辞职。当然,你会“不习惯”和“不可理解”!

又如官队的“进不去,出不去”,仕途的“上不去,下不去”。一旦当了官,就得一辈子当官。就算周辉说,做官不是他“擅长”的,就算你“活得像一年”,你也得“火上烤”。其实,什么是“退出机制”?当然,按照我们的制度,官员可以“辞职”,但思想不允许,大家也不“习惯”——要不要带着王冠离开?你会逃脱惩罚吗?不会,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你有“问题”,会想到“背黑锅辞职”“勒令辞职”。“拔毛的凤凰不如鸡”。人们的眼光和公众的引导会很奇怪。所以不能“主动辞职”。舆论“不允许”,大家都“不习惯”!

让那些不想当官的人“退出”,我们要“习惯”这种常态。这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各有志,不可鼓励”,而是从政治学的规律来看,当官发财不能尽如人意,不能以权谋私,这是现代社会的铁律。当官和“发财”,作为两种职业选择,应该是平等的。不能认为“官”高于商,“贵”重于“富”。你有商业头脑,你习惯于从事和从事商业。那你就“辞职”,摘掉头上的“黑纱”,去商界大显身手。这是一个非常正当正常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追求。不要因为“心理不平衡”而眼红看别人发财。因此,他们既是官员,也是商人,他们是以权力为工具发财的“黄金官员”。周辉的亲戚在国外发了大财。他和妻子也打算去那里做生意。他不愿意做一个“裸官”,知道官商不能兼得,所以带着皇冠辞职是很对的。我们不仅不想在那里做生意。

尤其是在当前反腐整风的大背景下,当官不仅“不容易”,而且越来越“不胖”,连一辆“公交车”都要改革。这原本是回归“公仆”的本真,但有些官员却非常“不习惯”,甚至满腹怨言,说“日子不好过”,抱怨“曹颖的事不好办”,所以“不要接”、“不要做”,于是情绪低落,“心态不好”,敷衍了事,甚至更加躲躲闪闪,你要他”,对于这样的官员,既然已经把“做官”当成了“鸡肋”,不能再气馁,那就可以继续干下去,另谋高就。如果这也能成为常态,对干部来说就是一种自我净化,人们会逐渐习惯,我们的官僚主义和官办制度也会有很大的进步。

我们不必“看不懂”被“连续降了七级”的处罚,只是“开了头”,留在了公务员队伍里。以前有句话,官员要么是“客人”,要么是“犯人”,犯了大罪才能碰他,要想“进去”。现在,张天心、赵志勇虽然没有犯罪,但“严重违纪”。根据党纪政纪给予“开除党籍”“降级”处分是非常恰当的。不违法就不能只说“罪与罚平等”,还要说“刑罚平等”。违反党规和行政纪律,就“降七级”。这种“惩罚”的多样化、阶梯式,实际上降低了反腐的“门槛”,是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更为严肃、科学的规则。

  在执政方式现代化这个大题目下,我们的政治领域会出现许多新现象,这里既有创新,更多的是回归现代政治的通则。这种现象一旦成为常态,我们就会“习惯”的,公众也不会因为“看不懂”而“难以理解”,这本身就是我们的一种政治进步呢!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