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     

邓希贤 邓小平视察上海: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2022-02-18 11:09化妆

1920年9月6日,年仅16岁的邓希贤和从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的82名川东子弟,第一次乘船沿出川水道来到上海。走出“天地之锅”,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前所未有的异域。虽然只是短暂的停留,但他对城市命运的关心开始了。

从黄浦江登船到法国工作学习,并率领军队南下插上胜利的旗帜横渡浦江两岸;从新中国早期建设到金山、宝钢崛起;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到浦东的开发建设。邓小平与这座城市相连。

面对信息时代,“电脑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在中福汇少年宫13楼的走廊上,依然有一张1984年的彩色照片——身穿红色格子棉袄的女孩林聪和身穿蓝色运动夹克的男孩李金端坐在两台电脑前。邓小平爷爷站在李进身后,双手背在背上,身体微微倾斜,眼神中充满了满足和善良。在照片的最右边,一位老师正致力于探究两个孩子。他叫王松赞,是中福汇少年宫的特级教师,也是这次演出的设计师。

“很多媒体报道都写道‘电脑的普及要从娃娃开始’,这是一种误解!”看到这位记者,63岁的王松称赞了一番快嘴,开门见山。他从手中拿过一张白纸,用正楷写下了“电脑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字样。小平同志的教导令人难忘。

那是1984年2月16日,元宵节。33岁的王松赞一大早就带着两个获得首届少儿计算机编程大赛冠军的学生来到了上海展览中心。“当时接到的命令是做一场演出,说有个团长要来,但我们不知道是谁,什么时候来的。”

上午10点刚过,上海展览中心友谊馆一楼展厅入口处传来沸腾的声音,有人大喊“邓小平来了,邓小平来了”。由于展位位于展厅环形路的尽头,也就是入口旁边,王松赞几乎是第一个得到消息的人。激动之余,他没有忘记和孩子们商量如何向邓爷爷问好。“今天是元宵节。你说:‘给爷爷一个好晚年,祝爷爷身体健康。’"

不久,邓爷爷来到了他们的摊位。敬礼,问好,然后坐下。按照计划,林聪首先用单板微型计算机进行了一场团体操队形变换表演。然后,李进操作了一台与14英寸彩电显示屏相连的苹果电脑。屏幕首先显示中英文“热烈欢迎”字样;很快,一个方头方脑的机器人出现在屏幕上,闪烁着大大的眼睛,唱着“我爱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太阳在天安门广场升起……”歌曲刚结束,一枚刻有“中国制造”的巨大火箭呼啸而上空,屏幕上打出几个大字:“中国,飞向宇宙!”

整场演出一气呵成。”有人递给邓小平一把椅子,请他坐下。他立即挥挥手,坚持站着看。他很感兴趣,不想打断孩子的表演。”王松赞回忆,设计的3分钟表演结束时,邓小平并没有离开的意思,李进用自己设计的程序和电脑玩了一场黑白游戏。电脑赢了,小平笑了。他满意地点点头,亲切地和两个孩子握了握手,问了他们的名字和年龄,摸了摸李进的头,然后转身对大家说:“电脑的普及要从娃娃开始。”“他说话声音很大,但因为他说四川话,我们不确定是抢还是启动。在场的报社记者被录了下来,录音被送到了中央办公室。第二天发出的书面材料上写着‘开始’。”

那一年,计算机课程第一次进入上海的高中课堂,第二年成为高中必修课。如今,上海所有中小学都有了机房,由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多媒体教学设备、机器人实验室等构建的“数字校园”在上海日益涌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计算机教育紧跟国际发展趋势。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和翻转教室方面,我们没有落后。”王松赞表示,按照Xi总书记的指示,下一步上海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要实现这一目标,儿童青少年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不能放松。“下一步的目标是让移动互联网更加个性化,通过教育诊断为更多学生定制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无墙教室。”

参观上海大众“我觉得你能生产100万辆”

1991年2月6日上午9时30分,一辆面包车静静地停在安亭上海大众桑塔纳总装车间门口,打开车门,下车的正是邓小平。"他的老人看起来非常和蔼,精力充沛。"时隔20年,时任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总裁的陆继安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让他特别难忘的是小平同志的两次沉默和两次发声。

第一次,是在桑塔纳轿车总装车间。上海大众总经理方弘用自豪的口吻向小平同志介绍:“桑塔纳轿车年生产能力已达6万辆。”邓小平没有说话。走在流水线上,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看你们车间很空,生产线很稀疏。我去过一些国家,他们的生产线很密集,说明你还是有潜力的。我看你能生产100万辆!”

第二次,在发动机装配车间,了解到由于铸铁技术有限,发动机缸体难以国产化,小平沉默了很久。看着用塑料纸封好的进口圆筒,他转向身边的卢继安:“有人告诉我,在铸铁中加入一点稀土,可以大大提高铸铁的机械性能。你考虑在发动机缸体国产化的过程中是否可以尝试一下。”

陆机安对这位领袖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因为他深谋远虑,一语中的,洞察千里,又洞察始末。“当时我还觉得这样的车间一年能生产五六万辆车。它怎么能生产100万辆汽车?”

是邓小平决定搞中外合资,把中国汽车工业带入一个新时代。1978年11月9日,国家计委副主任顾铭同志问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邓小平,汽车项目是否可以中外合资。邓小平说:“是的,不仅是汽车,还有重型汽车。”很快,上海成立了项目组,开始了与德国大众长达6年的桑塔纳项目谈判。1985年3月,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宣告诞生。再过六年,这次来上海,邓小平想亲眼看看桑塔纳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国内的产出率达到了多少。

那一次,只安排了30分钟的探视时间,小平却呆了将近一个小时。听说国产化率从2.7%提高到了60%,部分零部件达到了德国标准。小平反复说“好,好”。“他说,如果不对外开放,我们生产的汽车仍然会像过去一样受到冲击。这是一个质变,体现在各个领域,不仅仅是这个行业。他还说,一定要狠抓创新,搞新产品,换模式。”陆继安知道,这是小平同志的殷切期望,也是他们的目标。“我们后来意识到,说100万老人其实告诉我们,中国市场需要汽车,汽车市场很大;这也告诉我们,如果现代汽车企业年产量低于100万辆,就不会成为世界气候,生产成本不会下降,竞争力也不会上去。”

10点23分,邓小平挥手告别上海大众,但他身后的车驶入了“快车道”。2005年实现了年产100万辆的目标。去年上汽集团汽车销量达510.6万辆,同比增长13.7%,继续保持国内汽车市场领先地位。上汽集团以920.2亿美元的综合销售收入,第十次入选《财富》全球500强,排名第85位,比上年增加18位。

启动浦东开发“总得有人先试一试”

1990年4月18日,浦东开发的序幕正式拉开。当年我在上海第一次见到邓小平时,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的赵启正还记忆深刻:“我见到我们的时候,他说你们都很年轻。不要害怕没有经验。努力几年,就有经验。”

赵启正几乎不可能想象浦东开发前的破败样子。“几乎没有可以看它的建筑。当时小陆家嘴地区有一条路叫木渎路。每逢暴雨,水满金山,家门外的水都积到膝盖。”邓小平一直关注浦东的发展,多次向赵启正强调要“关注浦东发展,不搞就不动摇”。

1991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初四上午,邓小平兴致勃勃地登上了上海新锦江饭店41楼的旋转餐厅。赵启正仍然记得邓小平的情感,“要克服对语言的恐惧,你必须有勇气;总得有人去尝试第一件事来开辟一条新路。先试试,做好失败的准备,失败了也没关系。希望上海人民更加解放、更加大胆、更加快速。”

1993年12月13日,一个细雨蒙蒙的冬日,89岁的邓小平冒雨登上杨浦大桥。根据指示,原浦东新区副区长王作为后勤保障人员坐在后面的车里。“天气很冷,每天都在下雨。邓小平坚持要下车,我们留在车里,袖手旁观。”王后来得知下车后,他说:“我喜欢看今天的路,赢十年书。”当他的女儿问他为什么他的诗如此激动人心时,他说:“这是发自内心的。”

24年过去了,浦东新区从一个不起眼的农场发展成为海外跨国公司争相投资的热点。这里相继诞生了近万家合资企业。一批“东方明珠”等现代化建筑在这里拔地而起,一个新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正在悄然形成。

1990年,浦东新区的前身浦东的年生产总值超过60亿元,但今年,仅第一季度,浦东就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1500亿元。随着去年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浦东的开发开放开启了新的征程。

“开发浦东是时代的选择。”赵启正说,经过国内的恐慌性抢购风波和西方国家的制裁浪潮,1990年,改革开放走到了十字路口,稳中求进的声音越来越高,而邓小平却在这个时候提出要启动浦东的开发开放。“现在国际社会担心我们会接受,我们要做几件事,说明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会变,一定要进一步改革开放。”

赵启正说,浦东是一所超级大学,邓小平是这所学校的开创者。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今天的浦东。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