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 专家批央视总部大楼:国内建筑只重造型不顾安全

2022-02-17 13:04化妆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表示,建筑领域的问题绝不是简单的学术问题。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对话人物

程泰宁

著名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第三代建筑师代表人物之一。

■对话动机

直接来说,央视的“大裤衩”侵犯了原建筑,带来了安全隐患,批评了燕郊“田字饭店”的建筑媚俗。近日,在新书发布会上,“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课题组组长程泰宁聚焦近30年来建筑领域的各种问题。

课题组将四年来总结的经验整合成《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和《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战略》两本书。程泰宁院士指出,建筑领域存在严重的崇洋媚外现象,大型建筑成为炫耀城市财富的工具,领导爱当设计师。他试图用千城破文化唤醒社会各界,改变中国建筑设计的现状。

项目

“做这个题目冒犯了领导”

新京报:这两本书可以说是目前建筑领域的重要成果。你最初是怎么想到做这个题目的?

程泰宁:说来话长。当我决定做这个项目时,很多人,甚至是研究组的人,都不自信,觉得很难做。

新京报:为什么?

程泰宁:首先,建筑设计缺乏一个既定的标准。一栋楼,你说什么我都不能说,很难说服对方。更重要的是,我们说过去30年建筑领域的问题,大多指向体制和领导,得罪人。当时有人劝我,你为什么做这个课题,得罪领导了,还有是不是接受这个项目,这方面会有压力。

新京报:为什么后来决定坚持?

程泰宁:我一直在想,中国建筑这30年应该梳理总结一下。看看我们现在的城市,媚俗建筑和平房建筑比比皆是,问题早就应该总结讨论了,不能一直这样下去。

做项目三年来,不乐观的声音没有断过。“建筑的问题不被理解,说了也是白说。”后来,我想,你要说出来也是枉然。如果建筑师自己不说,你还指望谁?

新京报:有责任心?

程泰宁:作为一名建筑师,我曾经相信少说多做。后来慢慢发现,很多问题说不出口,大众听不懂,领导瞎下命令,建筑师自己也不发声,这就更难回头了。

新京报:前段时间,在一个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不要搞奇怪的建筑。”现在很多人说这个话题来得正好。

程泰宁:这有点巧合。事实上,我们的研究始于四年前。然而,这恰恰说明建筑问题不再是建筑领域本身的问题,而引起了国家高层领导的重视。换句话说,即使我们不做这个研究,我相信其他人也会做。

鬼脸

建筑师要么让步,要么出局

新京报:目前建筑领域领导瞎指挥现象严重吗?

程泰宁:没错。在我们的项目中,当许多建筑师谈论他们的经历时,他们非常兴奋。其实我们都有同感。建筑毕竟有专业的评价标准,但现实是“领导越大,建筑水平越高”,他说了算。

新京报:建筑师不能保证独立性?

程泰宁:在权力主导的背景下,作为建筑师,你要么屈服,要么出局。如果你不听我的话,如果有人听我的话,你无论如何都要按照我说的去做。

新京报: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

程泰宁:很多建筑行业的年轻朋友会说,我在这个位置上会更好,受到的干扰会更少吗?好多了,但真的也好不到哪里去。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妥协、让步甚至放弃。

新京报:这样的例子多吗?

程泰宁:相当多。我举个例子。

五六年前,我做了两轮计划,要在山西建一个40万平米的综合楼。领导总是不满意,说希望有民族符号和中国元素,特别建议我设计一个类似中央军委和公安部的飞檐和柱廊。我是一名建筑师,我有自己的专业立场和坚持,然后我只能选择放弃。

现状

疏远央视“大裤衩”

新京报:领导喜欢的东西都比较具体吗?

程泰宁:领导人喜欢看的外国事物。他会对你说:“你把我设计得像外国建筑”。看看中国遍地开花的假建筑就知道了。建造一座“白宫”和一座欧式街区,领导们认为这很重要,但在建筑领域,假建筑是最被鄙视的。

新京报:领导这么高兴的原因是什么?

程泰宁:缺乏文化自信,崇洋媚外。在一些领导和开发商看来,大型项目一定要请外国建筑师,否则项目质量不高。

几年前,有一个温州世贸中心的项目。业主委托我们做方案,但有一个条件,我们希望找一个有高鼻梁设计师的国外设计公司合作。美国有一家著名的建筑公司,所以我向他们求助。方案审查时,业主想让外国人介绍,但在审查会召开的前一天,建筑师被总公司召回,我只能在方案审查会上介绍。会上业主特别强调美国建筑师因为911来不了。其实所有的计划都是我做的,太搞笑了。

新京报:所以在一些城市,近几年的大型作品几乎都是来自外国建筑师?

程泰宁:这种现象在北上广比较明显。我们调查了北京、上海和广州大约一平方公里的城市核心区。发现上海26栋楼没有一栋是国内设计师设计的。在广州的12栋建筑中,只有3栋是中国设计的。北京十座建筑中有六座是西方建筑师设计的。在中国这三大城市的核心区域,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建筑是由国内建筑师设计的。《纽约时报》网站的文章曾公开宣称“中国几乎所有著名的现代建筑都是由外国建筑师建造的”。

新京报:以“大裤子”为例。你一直对它的设计持批评态度?

程泰宁:其实我批评“大裤衩”,是因为它为了造型需要,挑战了力学原理和消防安全底线,给结构安全和消防疏散带来了严重隐患,同时也带来了超高的工程造价,从原来的50亿元到建成后的100亿元。在某种程度上,央视大楼已经被异化为一种满足广告需求的超尺度装置艺术。这种违背建筑本源的非理性倾向,值得我们关注。这种倾向如果不指出来,就会蔓延,产生不好的影响。

新京报:只看外形,不顾安全和功能?

程泰宁:这就是问题所在,这违背了建筑的基本规律。前几年随着高铁大跃进,各地新建高铁站都在盲目争大,造型越夸张越有视觉刺激,而不是问建筑是否安全节能,是否满足人流组织需求。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些高铁站漏水,机场天花板被吹走,还有很多安全问题。

在国外的规则是建筑师设计这座建筑,并应对任何问题负责。然而,在中国,天价的设计费是支付给他们的,政府为问题买单。对一些外国建筑师来说,中国有些地方真的是“有钱、笨、快”。

变化

从重建规则开始

新京报:其实近年来国内很多建筑师的作品都获得了国际认可。

程泰宁:是的。许多中国建筑师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设计中的东方理念可以得到国际认可,但我们的领导却不认可,这真的很可悲。

新京报:总结问题后,如何解决?

程泰宁:我们现在正在做这项工作,总结一些经验教训,希望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领导的重视。这两本书的出版产生了一些影响。

说到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建筑领域的问题远不是简单的学术问题,建筑问题不能只通过建筑来解决。要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新京报:目前具体能做些什么?

程泰宁:作为一名建筑师,顶层设计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是,可以从一些具体问题开始提出建议。

以施工招标为例,这个过程是否可以公开透明?你为什么选择它,领导决定方案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可以公示?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另一个例子是国际招标问题。目前的情况是,中国建筑师在许多大型项目中没有机会与外国建筑师平等竞争。直到最近,经过总书记的指示,南方某大城市搞博物馆招标,而领导们指示要找外国建筑师。结果除1家本土建筑设计单位外,所有国内建筑师均被排除。有些人对外交的执念一时半会改变不了,但可以通过制度来纠正。这次我们在“院士提案”中提到,要规定“在国际招标中,中国建筑师不能少于一半。”给中国建筑师一个机会是可以的。

新京报:听说社会各界对这个项目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你怎么想呢?

程泰宁:过奖了。我们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中国建筑师寻求更好的创作环境,这将引起建筑设计领域各方的关注和关注。我们才刚刚开始。

新京报记者陆浙江杭州报道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