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     

吴国历史 锋芒毕露:长三角的吴国为何能成为春秋一霸

2022-02-16 16:56化妆
吴国有宝剑

吴在春秋史上的记载非常晚。吴出现晚,灭亡早。从文献记载到灭亡,吴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另一方面,《荀子·王霸》中提到“齐欢、金文、楚庄、吴和吕、越国勾践,皆是僻国”。前几个国家不能说偏远,但对吴越确实有好处。偏偏历史短、地方“僻”的吴国,在春秋时期写下了一部独特的历史,不仅与、、并列荀子版“五霸”之列,而且留下了无数流传至今的吴国传说和故事。

       吴国是怎么以区区长江下游三角洲滨海之地,忝列“五霸”的确是个有趣的话题。《左传•成公七年》认为,吴国崛起,是晋国人教吴国“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使得吴国强大起来。当然,还有人认为,是吴王阖闾任用了从楚国逃亡的伍子胥,从而走上“霸道”。

       但是,前人似乎忘了,吴国虽没有战车、战阵,可并不缺少自己的特色。中唐诗人李峤写了一首诗:“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龟甲参差白虹色,辘轳宛转黄金饰……”这首诗叫做《宝剑篇》,讲述了一把名叫“辘轳”的宝剑的事迹。李峤对冶剑略有了解,知道青铜宝剑需要的“铜、锡、铅”原料来自“吴山”、“越溪”。估计也见识过经过镏金技术,外加“金属膏剂涂层加热扩散工艺”才能获得的俗称为“菱形暗格纹”的吴式青铜剑。

但是,前人似乎忘记了,吴虽然没有战车和战斗,但也不缺乏自己的特色。中唐诗人李桥写过一首诗:“山开水枯,三金合为宝饼。.....白虹龟甲参差,摧金饰……”这首诗叫做《剑》,它讲述了一把名为“摧”的剑的故事。李桥对炼剑略知一二,知道青铜剑所需的“铜、锡、铅”原料来自“吴山”、“岳西”。估计我也见过武青铜剑,俗称“菱形暗格”,可以通过镀金工艺和“金属膏涂加热扩散工艺”获得。

“菱形暗格纹”吴式青铜剑,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这把“辘轳”宝剑的主人就是伍子胥。看来,直到唐朝人的眼里,宝剑还是吴国最重要的特产。李峤的《宝剑篇》里,还有“避灾朝穿晋帝屋,逃乱夜入楚王城”,建立吴国等事迹,这或许能帮我们揭开吴国崛起的秘密。

剑有故事

       按照《吴越春秋》等晚近文献的记载,吴国着名的青铜剑集体涌现是在吴王阖闾的时代,但最早被提及的吴国宝剑,属于阖闾的四叔:季札。《史记•吴太伯世家》说,阖闾的父亲诸樊是吴王寿梦的长子,季札是四子。这位四王子无心王位,喜欢周游北方诸国,司马迁说他到达过鲁、齐和郑。甚至还到了黄河以北的卫国和晋国,预测了晋国将要发生“三家分晋”之事。

最著名的不是他像先知一样预言北方国家的未来,而是他在徐身上留下的故事。从长江下游三角洲的吴国前往北方国家,首先要经过与苏南接壤的苏北徐州。季札出发时,遇到了许国国君,“许郡乃季札之好剑”,但他不敢提出季札看在眼里,因为他还有送他走的使命。当他回到南方,经过许时,他想起要把剑给许军,结果“许军死了”,“解了他的剑,把许军绑起来埋了树”。这已成为太史公笔下季札“仁义”和高尚道德的典型故事。

       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吴国外交大使季札带着本国特产青铜剑去周游北方诸国,“季札剑”很受北方用户欢迎,所以季札把剑留在北方,轻身而返。

       上面讲了季札挂剑的传说,下面就说说季札大侄子阖闾跟吴国宝剑的故事。阖闾没当吴王之前,叫公子光。当时的吴王是阖闾的堂兄弟吴王僚,公子光屡次为吴王北伐陈、蔡,击退楚国,直到伍子胥来到了吴国。伍子胥是楚国太子建一党,因有暗通齐、晋,分裂楚国的嫌疑,被楚平王所逐,向东流亡吴国。

上面说的是挂剑的传说,下面说的是的侄子何律和吴的剑的故事。在何律成为吴王之前,他被称为公子光。当时是何律的堂兄,公子光多次为攻打陈、蔡,击退了楚国,直到伍子胥来到吴。伍子胥是楚王建立的一个政党,因被怀疑暗中连接齐国和晋国,分裂楚国,被楚平王驱赶,向东流放到吴国。

伍子胥,王佩瑜饰,京剧《伍子胥》剧照。

       伍子胥从吴、楚连年交战中窥到契机,将一位名叫专诸的勇士推荐给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吴国趁楚平王去世,又要伐楚,因未能速战,吴师主力被困于外。公子光就在此时让专诸行刺吴王僚。《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形象地记录了行刺一幕,专诸说完“母老子弱”求托付后,就慷慨赴命了。他接着给吴王上菜,在鱼肚子藏了一把剑。吴王还没吃到鱼,就被专诸拔剑刺死,专诸也当场死去。如此富有想象力的行刺方式赋予了专诸《史记•刺客列传》第二把交椅的位置,而这把用于行刺的“鱼肠剑”也一战成名。当然,按照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看法,“鱼肠”是宝剑表面一种类似松木花纹的纹理——这也是青铜剑加工过程中的一种表面技术。

无论如何,当吴王僚去世后,龚自光即位为贺律亲王。何律任用伍子胥为“行人”,据说在齐国传奇军事家孙武的帮助下,多次攻打楚国,熏空攻打越国。在他最终即位十年后,他入侵了楚国的首都。伍子胥鞭笞楚平王尸体泄愤,取得了“西破强楚,北破齐晋,南服越”的战果。10年后,吴王何律因为在棺材里输给了南方的越国,被越人斩杀,离奇死亡。

       吴国的第三把剑和伍子胥有关。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即位。九年后,伍子胥因预感到吴国命运的终结,预先让其子北迁齐国。夫差得知后,赐其宝剑一柄。子胥持剑自尽,这把剑就是李峤《宝剑篇》中所歌的,名剑“离镂”。

事情从吴楚月开始

       吴国历史短而宝剑多,“季札剑”、“鱼肠剑”和“离镂剑”就浓缩了吴国的全部历史。

公元前601年,晋国教吴国“乘车战陈”,还“教叛楚”。据《左传·弓玄十年》记载,这一年还见到了楚国的东征“舒群”、“合吴、越、归”。楚国不仅攻打大别山北的蜀人,还对山南鄱阳湖流域的干越人做了类似的事情。

       鄱阳湖平原周边有丰富的铜矿储量,楚国过去就频频伐越,以“干将、莫邪”为代表的干越人群,既能为楚国造铜兵,又能补军旅,可谓一举两得。但正像当年干将献了雌剑,藏了雄剑,由儿子“眉间尺”杀楚王复仇,干越人可不是心甘情愿为西来的楚人卖命。

问题是,你去哪里了?《管子·小文》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前吴国,曾打仗,不准入军门”。也就是说,赣粤部分地区沿长江逃往太湖平原或赣东北与皖南之间的黄山通道。这些以“切牙”习俗为成年礼的干越人,确实不分年龄与吴国发生了激烈的争斗。但最终被长江下游的吴人所吸收。证据是,吴也开始“造剑”。在《吴越春秋》中,赣江故里被定为“吴人”,时间是何律时代。

       长江下游芜湖一带的南陵、铜陵也产铜矿,遗址历史可追西周。加上擅长冶铜的干越迁入,吴人的铜剑生产蒸蒸日上。产品多了,需要客户认可才好。季札周游北方诸国,带着宝剑出门,挂剑轻身而返,便隐隐表达了这个意思。今日考古发现,“吴王光剑”在山西、安徽出土了2柄,“吴王夫差剑”在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共出土了9柄。看来季札当年外交兼贸易大使的职责履行得很好。

自上而下,湖北江陵王山出土的楚国青铜剑,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王武夫差剑、广剑。

       楚在长江西,吴在长江东,干越在中间。当愈来愈多的干越受楚之迫,东迁入吴后,和吴国与北方诸国交往增长同步的,就是楚国人力、物力资源的流失——为楚国扼守北方重镇,管理齐、晋贸易的伍子胥和公子建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成为楚国贸易下滑的替罪羊——于是,楚国与吴国难免一战。《左传》里说,楚国和吴国在长江下游的争夺,起因是边境妇女“争桑叶”,而《吴越春秋》则说是吴国“湛卢”宝剑莫名飞到楚国,两国因剑而争,不管怎样,这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资源争夺战。

西部频繁响应楚国,使得疆域狭小、人口稀少的长江下游吴人很快陷入被动。吴王僚多次派公子伐楚,与其说是“称王称霸”,不如说是为了应付。刺客颛顼的“弱母老子”与其说是武内百姓厌战的声音,不如说是颛顼担心刺杀后无人照顾家人。

       替代吴王僚上台的阖闾找到了新的人力来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提到阖闾的叔父余祭曾经“伐越,获俘焉”,只不过这个叔父也被一个越人俘虏砍死了。《吴越春秋》里则有阖闾“以越不从伐楚,南伐越”,而《郁离子》也提及,越人曾为吴伐楚造舟。这里的越人不同于早先进入吴地的“干越”,来自吴国以南,绍兴-宁波平原上未来赫赫有名的越国,但这两者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伐越之后的吴国很快就攻楚成功,为伍子胥报了大仇。只是,没有人预料到越国越来越强,最终砍掉了阖闾的脚趾,也间接奏响了伍子胥和吴国的丧歌。

楚、干、吴关系图,绘。

“越”“越”复跃跃

吴国崛起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都是由于楚国东进导致的干越迁徙。吴的青铜剑北上,金的车马,齐的军师孙武的军事战略南下,使得与东亚其他国家的人失去联系的吴。但是短暂的繁荣也因为楚国的强迫而短暂。很多人认为“吴楚争霸”的结果对吴国有利。但是除了攻打楚都之战,两国都在长江下游作战,留下了今天安庆“吴头初尾”的名号。也就是说,决战楚国在千里之外,而吴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内作战。吴资源有限、战略纵深不足的问题很快暴露出来。

       吴王阖闾把目标瞄准了南方的越国,越国的人口和资源,的确是吴国速胜楚国的关键,也加剧了吴国速朽的进程。几乎被后者倾覆的楚国与吴国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他们拥立一位“越姬”生下的楚惠王即位复兴楚国,《史记•列女传》说她是越王勾践的女儿。但是,阻击了西来之敌,获得短暂喘息机会的吴国,很快将在正南面遭遇他们毕生的对手,他的名字叫勾践。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