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     

葡萄牙电影 伟大的奥里维拉活到106岁 是上帝赐予葡萄牙电影的幸运

2022-02-15 18:21化妆
【编者按】葡萄牙电影大师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于当地时间4月2日去世,享年106岁。奥里维拉长期活跃在葡萄牙的影坛上,支持葡萄牙电影界的改革运动,他的代表作,《今与昔》 《贝尼尔德》和《失落的爱情》被评论界称为“得不到爱的三部曲”。从1990年至今,长寿的奥里维拉几乎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每年推出一部影片。1999年,他的电影《信》入选戛纳电影节,2000年,他以影片《回家》第11次进入戛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

葡萄牙电影导演奥里维拉

我不是电影爱好者,也没有勇气去挑战那些以繁琐乏味著称的欧洲艺术电影,但曼诺·德·奥利维哈是唯一的例外,因为作为葡萄牙文学和文化的研究者,在我的知识谱系中,我必须让这位用影像记录和反映葡萄牙历史的大师占据一席之地。

       对我而言,奥里维拉怎么使用电影语言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如何在影片中发起对历史的反思并去重构葡萄牙的文化身份。在他漫长的一生所执导的诸多影片中,我观赏次数最多的是《战士的荣誉》,一部影评家们好像不那么欣赏的影片。因为我长期教授葡萄牙历史与文化课程,每一次我都会放映这部影片为这门课做结。是的,在这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中,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凝缩了我需要用十五周去讲解的全部内容。

       昨天晚上,我第八次观看了这部电影。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的开头为“经典”做出了诠释:“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对我个人而言,这部电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经典作品。每一次重看,都有我之前不曾注意的成分浮现出来,给我以新的启发。每一次,奥里维拉选择历史与重塑历史的能力都一如既往地让我震撼。

昨晚我看了第八遍这部电影。卡尔维诺写了“为什么要读经典?”经典作品就是你经常听到别人说‘我在重读’而不是‘我在读’的书”。对我个人来说,这部电影是彻头彻尾的经典之作。每次看一遍,都有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元素,给了我新的灵感。每一次,奥利维拉选择和重塑历史的能力总是让我震惊。

奥利维拉电影《士兵的荣誉》剧照

       这部影片通译为《战士的荣誉》,而完整的直译应该是《不,或发号施令的虚妄荣誉》。片名中的Mandar有“命令、驱策”之意,直接指向葡萄牙的历史。这个偏居欧洲一隅的国家,既有被征服的悲惨经历,也有对外征服的辉煌过往。

无论那些历史碎片是悲是荣,都构成了官方的历史书写,演变成葡萄牙人的文化心理:爱国主义在这个国家具有无可辩驳的合法性。但曼达尔也是“desterrar”的代名词,意为失去土地或流放,是“军人的荣誉”,在任何时代都属于葡萄牙军人。为了帝国,为了捍卫爱国主义的合法性,他们毅然离开故土,在不同时期在异国他乡洒热血。

       奥里维拉将电影的背景放置在1970年代的非洲殖民战争,从官方与民间两个层面展开了叙事。官方的叙事是历史的铺陈,而民间的叙事通过士兵之间的对话推进。这是一部远远超越“战争正义还是非正义、征服合理还是不合理”的影片,它的雄心在于摧毁葡萄牙人民赖以存活的精神支柱。士兵通过对话,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大讨论,最终,那幻觉一般的“战士的荣誉”归于虚妄。

奥利维拉在官方意识形态中列举了几个英雄,并以绝对忠实于官方历史书写的方式拆解了官方历史和“爱国主义”的神话。那些人物和使他们不朽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战场上。这既是对征服的反思,也是对帝国的反思。在我看来,以下关键词代表了整个葡萄牙历史:

       反抗:

当葡萄牙还在卢西塔尼亚时,面对罗马人的征服,比利亚托挺身而出,与罗马人对抗而死,从而成为葡萄牙人的第一个民族英雄。但是,在殖民战争的背景下,比利亚托的英雄事迹造成了历史官方书写的逻辑断裂:如果按照萨拉萨尔政府的逻辑,葡萄牙人在非洲的殖民战争是为了给非洲黑人一个身份,给落后的非洲带来利益,那么比利亚托又怎么可能是英雄呢?他不是野人吗?罗马人不是更文明吗?罗马人没有给卢西塔尼亚带来好处吗?

       这个反抗的故事,仿佛在为那些藏在密林中的非洲游击队员辩护,而“战士总是错误地置身于战争”中,葡萄牙军士的话语,让他们失去了置身于此的正义性,只能用虚妄的“葡萄牙人总是骄傲地孤独着”这句萨拉查的名言来获得虚假的宽慰。

自卫:

       今天的葡萄牙是个蕞尔小国,总面积比浙江还小,人口还不到北京的一半儿,但葡萄牙建国时还不到现在领土的五分之一大,只不过是米尼奥河到杜罗河之间的伯爵领地。西班牙那时也不是西班牙,而是强大的莱昂与卡斯蒂利亚,一有机会就要吞并葡萄牙。面对卡斯蒂利亚人意欲统一伊比利亚半岛的野心,为了扞卫独立,葡萄牙人与卡斯蒂利亚人展开了几番殊死的搏斗。

奥利维拉用一个勇敢的葡萄牙旗手的故事提醒大家,葡萄牙的历史和民族性格都是在反征服中形成的,任何民族都无权压迫另一个民族,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联姻:

强大的帝国是葡萄牙国王的梦想。尤其是若昂二世国王还是皇太子的时候,他表现出了过人的才能,被人戏称为“完美王子”。继位后,他努力治理国家,国家在他的统治下和平繁荣。他为独子娶了西班牙天主教男女国王的长女伊莎贝拉,并期待葡萄牙和西班牙未来合并成为超级帝国。然而,命运的骰子不是按照凡人的意愿掷出的。王子莫名其妙地从马上摔了下来,死了。他被迫把它给了他最不喜欢的表弟曼纽尔。帝国的梦想终究是徒劳的。

       绝望:

塞巴斯蒂安国王带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出生。作为王储的遗腹子,他的出生将葡萄牙人从被西班牙吞并的危险中拯救出来。此时的葡萄牙人已经有了民族意识,面对与西班牙的永恒敌意,他们宁愿保持独立,也不愿合并为一个帝国。

       国王年轻无畏,信仰真诚,最大的愿望是让基督教遍及全世界,因此,他首先要击败那些摩洛哥人。为了实现这个伟大而虚妄的乌托邦梦想,他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执着地御驾亲征,最终在战场上失踪,成为了整个民族最大的伤痛。因为这个帝国之梦的虚妄,葡萄牙人付出了极高的代价。塞巴斯蒂安没有继承人,王国被他的舅舅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继承,西班牙终于吞并了葡萄牙。

奥利维拉拒绝讲述塞巴斯蒂安国王之后的历史故事,因为通过之前的叙述,葡萄牙历史已经呈现出永久的回归,再多的叙述也只是重复。在我看来,他的拒绝诉说是一种克制,但乌托邦的主题让他深深着迷,于是在2004年,他执导了电影《第五帝国》,在这部电影中,他意识到了与佩索阿的互文性,并对遮瑕派和塞巴斯蒂安主义所构建的葡萄牙国民性进行了更深刻的反思。

       通过军官的思考,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超越了葡萄牙的历史与民族心理。伟大的帝国留下了什么?希腊和罗马仿佛只剩下了废墟。“阴影,一切都是阴影”,悲观的军士说。“不,恰恰相反,他们留下了一缕阳光”,讲述历史的军官说。这阳光就是文明,这阳光指引人们通向彼此的了解。

葡萄牙探险家达加马

       军事上的征服毫无意义,重要的是对文明的贡献。这就是奥里维拉将达迦马列为影片人物的原因。地理大发现是葡萄牙人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这个发现泽被后人,电影再现了卡蒙斯不朽的杰作《卢西塔尼亚人之歌》中登临仙岛的达迦马形象。为了表彰他的功业,上天封赏了达迦马。在仙岛之上,天使盘旋飞舞,宁芙主动献身,达迦马率领众军士饮美酒,吃鲜果,享尽人间极乐。这才是阳光之下的战士的荣誉。

讲述历史故事的军官最终受伤身亡。死亡是军人最虚伪的荣誉。死亡证明签署于1974年4月25日。这是葡萄牙当代历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同一天,葡萄牙士兵在圣塔龙发动兵变,围攻总统府。这场几乎没有伤亡的政变推翻了萨拉查-马塞罗的独裁统治,葡萄牙实现了民主化。新政府与非洲殖民地签订协议,非洲殖民地获得独立。

       第八次观看这部影片之后,我发现我从前忽略了这部影片的拍摄时间:1990。当时,距离四二五革命已有十六年,即便撰写脚本与反思历史需要时间,十六年也仿佛太长。为什么奥里维拉选择这个时间点去拍摄呢?我们必须注意到,奥里维拉在这部影片中屡次强调文明所带来的“普遍的知识”。我想,葡萄牙1986年加入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奥利维拉和萨拉马戈通过拍摄这部电影的实际行动达成了共识。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葡萄牙因加入欧共体而面临失去独立文化身份的危险。所以,这部电影也承载了奥利维拉在这方面的思考,他希望把葡萄牙人在不同时期所展现的文化身份做一个记录。

  一如若泽·萨拉马戈,他提出“伊比利亚主义”,赞同西班牙与葡萄牙基于文化的近似性而实现合并,因此甚至被人误解为“葡奸”,但是在葡萄牙进入欧共体之前,为了纪录下独特的文化身份,他进行了一次从北到南的旅行,写下了《葡萄牙行纪》。唯有如奥里维拉与萨拉马戈这种真正具有洞察力的知识分子才会具有这样的文化与历史敏感。

因此,伟人的长寿永远是上帝的礼物和人民的幸运。愿曼诺·德·奥利维哈安息!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