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     

赖校族 毕业生不急就业 “慢就业”背后潜伏何种玄机

2022-02-15 10:29化妆

年底,一年一度的应届毕业生求职季进入关键阶段。另一方面,“慢就业”群体也在悄然成长。部分毕业生以“充电”、留学、支教、自主创业等形式应对就业热潮,以求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毕业后不急着就业的现象日益突出。有专家指出,“慢就业”代表着大学生对被动就业、盲目就业的反思,从关注就业效率向关注就业质量转变,体现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理性化、多元化转变。但也有人怀疑这是90后逃避就业压力的表现。

如果机会不好,等待

按照往年的惯例,11月份一直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部分国企三轮面试已进入最后阶段,不少在暑期开始校园招聘的企业已陆续报价。

潘亚军,南京某重点大学英语系研究生,目前仍在专注于毕业论文。“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等一下。”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近日发布的数据,虽然毕业生总数有所下降,但2016年毕业生就业压力并没有减轻。截至11月13日,江苏省本科生专场招聘会需求总量达3.3万场,研究生专场招聘会需求总量近1万场,明显低于去年4.2万名本科生和1.9万名研究生的就业需求。

据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分析,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正达到高峰,随着宏观经济运行压力不断加大,依靠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就业“红利”逐渐消失。

“外企在裁员,很多国企和民企也减少了学校的招聘人数。今年,大家的求职都不理想。”潘亚军采访的一些企业要求实习三个月才能决定是否接受。她觉得实习这么久是浪费精力。

潘亚军的目标是考公务员或者考公立学校的老师,但她觉得今年的准备不够充分。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机会,她会选择延期就业,认真学习。

“换工作涉及很多因素。与其做,我希望第一份工作一步到位。”

和潘亚军一样,今年6月毕业的陈晖推迟了自己的就业计划。今年3月,新闻专业的陈晖被一家中央媒体录取,并被派往海外实习。“这是在学校暑期实习无法体验到的最真实的工作状态。我发现单位的工作机制不适合我。”

陈晖在赴台湾省旅游时,参加了养老文化村的志愿服务。她对研究养老村的运作模式很感兴趣。和导师沟通后,陈晖最终放弃了签约。目前正在比利时参加一个短期学术项目,正在申请海外博士研究生。

“虽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至少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陈晖说。

谁有条件“缓就业”

与以往“往前走”找工作的节奏不同,像陈晖这样工作待定的毕业生逐渐增多。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去追求稳定、户口、高薪这些“硬性指标”。

作为一个毕业两年多的人,相超对“慢就业”现象深有体会。找工作时,作为“985”名校毕业生,他成功与某央企总部签约,是班里第一个有offer的人。“当时我跟风,觉得越早签约越好。”加入公司后,相超发现自己不适合做“大机器上的螺丝钉”。一年后,他辞掉工作,去英国攻读市场营销博士学位。

“国内大学的培养模式太快了。学生在本科前三年和研究生前两年安排完整的学术课程。中间最多有两三个月的社会实践机会,最后一年急着找工作。许多人被迫加入熙熙攘攘的就业大军,而没有考虑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工作。”

相超认为“慢就业”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人总是在试错中找到自己的路”。他的观点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相超的母亲认为,“如今90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更强,环境也不一样。不像我们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都是火速养家。如果条件允许,为什么不支持孩子进行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找一些真正有趣的事情呢?”

成为超级父母的想法也被越来越多的父母认可。根据国家统计局在上海进行的一项调查,一些应届毕业生毕业后不打算立即就业或继续深造,而是计划在家休息或出国学习一段时间。对于这个想法,55.6%的受访家长表示,如果理由充分,他们会支持。

相超坦言,“慢就业”确实需要考虑成本。“家里条件应该允许。在英国再学习四年,不算一线城市房价上涨和CPI上涨,我要花100多万。更关键的是时间成本。和比你小三四岁的人一起上班,你会有竞争力吗?”

作为一种新的就业理念,“慢就业”也引起了企业主的关注。有人力资源专家认为,这要看学校和专业,一些名校的制造业、信息与软件、金融等热门专业的学生非常受欢迎,不太可能出现“就业慢”的现象。而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更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可能是招聘的优势。

不要成为“赖学校家庭”

“慢就业”作为一种新的择业观,被赋予了多元化、理性化的初衷,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家长反应,他们的孩子打着“慢就业”的旗号,实际上成了大学毕业生,没有继续深造或就业,而是继续“依赖”学校。甚至有媒体报道了毕业生拒绝上学后,以各种借口欺骗家人寄钱的事件。

大学辅导员王欣表示,近年来“依赖学校的人”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毕业后临时住宿舍的情况有所增加,学校多次出台新规遏制这种势头。”

王欣认为,学校不用交房租,饭菜比外面便宜,生活设施齐全。这种吸引力可能会将“缓慢就业”变成“依赖学校的人”和“啃老族”。与毕业生相比,他们可能缺乏承受压力和参与竞争的能力。

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也让很多毕业生无法认同“就业慢”。潘亚军的室友徐杰正在“用全部的力量和热情”找工作。“缓慢就业的成本太高。很多学校招聘只能参加应届毕业生。耽误工作会错过很多机会。”徐洁介绍,她准备参加的一所公办学校的教师招聘明确规定,非本地学生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必须是应届毕业生。

“我在国外也有很多学生。回来找不到工作,就回去学习或者工作。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我发现就业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我陷入了恶性循环。”徐杰觉得,很多“慢工”还在逃避找工作的压力。

据统计,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超过770万人,加上出国留学回国的毕业生和往届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约30万人。据估计,1000万大学生将在求职阶段同台竞争。

“从长远来看,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如果有‘慢就业’,就会有‘快就业’。许多人在入学之初就开始为深造、创业或求职做准备。”某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总监认为,虽然“慢用工”是合理的,但需要在缓冲期内做好规划。

  她建议毕业生“慢就业”还需掌握好“火候”,设定一个期限并且脚踏实地。“毕竟在一些吃青春饭的行业,‘慢就业’族也会失去年龄优势。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职业理想早做规划,做到未雨绸缪。”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