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     

儒家思想的糟粕 人民日报驳儒家思想阻碍中国发展:实践证明这种认识不客观

2022-02-14 14:54化妆

要认识到农业文明不等于落后文明,封建社会长期传承下来的文化不一定是糟粕文化。CFP数据

【编者按】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儒家协会顾问王殿清的《我们必须有正确的历史文化观》。

        文中指出,对历史文化的态度,要辩证处理好五个关系:精华与糟粕、批判与继承、文化与政治、动力与阻力、本土与外来的关系。

在讨论权力与反抗的部分时,指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历史文化究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还是反抗,因为近代中国的落后使得反抗理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很多问题都归咎于儒家思想。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不客观的。抵抗理论中的“西方中心主义”有其历史文化观的局限性。

        全文如下:

董仲舒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关于他的历史地位和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说他的“独尊儒术”和“三纲五常”为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误导了中国;有人认为他把儒学从“焚书坑儒”的“烈火”中拯救出来,使新统一的中国有了统一的思想,对中国的长期统一、稳定、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这两种观点实际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观,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论述,阐述的正是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坚持的历史文化观。坚持这一历史文化观,就要辩证处理好五个关系。

精华与糟粕。对待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历史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呢?如何练习,会有什么后果?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考虑。首先要承认,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这是一种正常的历史文化状态。至于历史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要分清孰多孰少。总的来说,精华多的可以说是优秀的历史文化,糟粕多的可以说是落后的历史文化。要认识到农业文明不等于落后文明,封建社会长期传承下来的文化不一定是糟粕文化。总的来说,中国历史文化是一部精华多于糟粕的优秀历史文化。我们要有这样的文化自觉、自尊自信,摆正我们的文化脊梁。

       批判与继承。对待中华历史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批判是手段,继承是目的,两者不能颠倒,不能只有批判没有继承。文化发展确有不破不立的问题,但破易立难。荀子讲过:“旧礼已废,新礼未立,必生乱象。”在这方面,中华民族曾付出沉重的代价,需要清醒理智地进行反思。而今,我们的文化发展进入了继承、弘扬、转化、开新的新时代,要立字当头、建设为主。对于历史文化,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要从“批”与“破”的惯性中解放出来。批判的武器是需要的,但不当的批判会付出沉重的历史代价。

文化和政治。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道德是文化的灵魂,历史是文化的筋骨。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虽然它反映了特定阶级的文化观念,但它永远不能脱离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在我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统治者无论推行哪一种主导意识形态,都不可能“拔头发”而留下自己的地方历史文化。这反映了文化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千百年来,团结、稳定、进步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这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直接相关。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中国的历史文化贴上“专制皇权”的标签。

       动力与阻力。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历史文化究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还是阻力?中国近代的落后使阻力论逐步成为主导,很多问题都归罪于儒家思想。实践证明,这样的认识是不客观的。1984年,谷牧先生曾指出:“有许多人认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经济发展不快,就是因为吃了这位老夫子的大亏,这是第一种看法。当代国外又有与此相反的第二种看法,认为世界二战后经济发展快的,多是儒学影响较深的国家和地区,被提到的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近几年来我国大陆也被列入这个名单。”这两种看法,一种是阻力论,一种是动力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西方中心论”历史文化观的局限性,认清中华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使中华历史文化更多地成为我们发展的动力。

       本土与外来。文化历来是多彩多样的,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互动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任何一种外来文化,不论其如何高明,若不实现“本土化”,就会水土不服,难以生存与发展。因此,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切不可照抄照搬。我们党对此有着清醒认识。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历史文化中的精华相结合。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