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     

外公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的外公钱海岳及其《南明史》

2022-01-16 07:11化妆
出生之前,外公已然驾鹤西行,对外公的印象都是阿婆给的。左手举着一根烟,几乎没心思抽一口,直烧到手指才把他掐灭。脚踩在白铜脚炉上,一支毛笔写个不停——每当我做功课三心二意,阿婆便跟我讲外公是怎么写南明史的。外公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

从事新闻工作后,接触了很多学术大师和教授,才意识到专心学习坐冷板凳有多难。更不用说当时的知识分子忙于战斗和逃亡,忙于生活和社交。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我只知道爷爷。

对他的判断,也是先认为他很书呆子,只知道埋头着书;后认为他智力不够,无法八面玲珑于学界与官场,不能发动学生、周围人共同快速成书。直到读过他原稿第一部分,才大致理解了一些他的心意。

随着阅历的增加,近年来参加奥运会和博览会的报道,逐渐意识到南明史和我祖父对史学和学术界的意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明白了为什么南明史真正承载的价值被史学家顾颉刚提到等同于二十四史。

钱海月和他的妻子潘嘉瑜

从悲剧中看治乱规律的“历史K线图”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心目中,中华民族的治乱法是个大问题。他们更关心国家命运,而不是当代人关心股市。有些人习惯在股市跌破1000点时抖腿,每天对比日线图、周线图、年线图,梦想触底,担心会出现更大的崩盘。而他们,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内心更加慌乱。当时的中国人需要一张大势图来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到了“历史k线图”的底部,即将攀升。还是会跌得更惨?

治乱循环说有规律,却不那么好掌握。外公的一些师友提点,明末或许与当时的中国有相似之处。

因此,当大多数人都在被动地等待命运路线图的指示时,爷爷却采取了主动,决定在张明超的最后几年绘制一张国家的“下降线图”。但难度可想而知。研究秦煌、吴晗、唐宗、宋祖都是杰出的历史研究,就像大家都在说股市赚钱,没有人提到亏钱的心理。《跌落线图》的材料都被历史埋没了。清朝文字狱之后,知道真相的人也咬着牙死了,工作量巨大。因此,柳亚子先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史料,酝酿了很久,但没有最终定稿。

日本人侵略中华之前阴谋策划了100多年。他们早期就把老师定位成女真人,一直对清朝的崛起史极度感兴趣。女真弹丸之地,小小一支人马,却长驱直入,将整个大明的花花江山生吞活剥又消化良好。那整套作战部署、统治哲学都成了日本上层学习的教材。后来,他们又以建造满洲铁路为名,深入中国腹地,四处搜罗情报,才逐渐画出侵华的路线图。

“九·一八”是个苦国。我以为用祖父的名字给他的孩子取名就能看出他的政治理想和对国家的祝愿。长子钱大钊匡扶国家驱逐外族屈辱;大女儿钱大钊,民族运动复兴;次子钱大富,中国复兴重建强国;最小的女儿钱大慧,是一个政治清明、礼仪诗意的国家。贫穷和软弱使许多社会精英对民族运动感到绝望。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爷爷仍然相信祖国能够恢复大中华昔日的辉煌,于是他在脑海里用四个孩子的名字描绘出了国家形势的四幅蓝图。

但美好的理想需要脚踏实地的奋斗,也必须直面惨痛的现实与国人的血泪。也就在他孩子相继出世的几年,他动笔南明史。对应日本人当年的构想,他要通过自己的研究,撰写一部悲剧史书,探寻出明末中国是怎么众不敌寡以强落败,被打得跪地投降的,以帮助同胞抗日,帮助未来的中国找到相反的经验和出路。

顾颉刚的个人头衔

从南明史出版经历看学术圈内外

作为普通读者的代表,我虽然知道祖父南明史的重大意义,但要把它读透并不容易。300万字,刚开始的时候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没有一点古汉语的知识,几乎动不了。我爷爷的小女婿袁先寿,是南明历史上义例的考证,字数比原来多了十倍!

南明史书稿的出版,为什么拖了那么长的时间?其中有说不完的故事。就说点校这事儿吧,1990年代以后,中国人头脑活泛了,出版社喜欢挣钱的教辅类书籍,明清史研究者忙着写电视连续剧。父亲——钱海岳的大女婿堵仲伟,拿着外公的书稿,想尽快完成外婆临终心愿,四处出击,碰了很多钉子。一般学者有两个要求,一是巨额点校费,二是和钱海岳共同署名。我们不能接受,这部南明史凝结着一个人的生命,不是在市场上看到的文字垃圾!

说到出版,那些所谓的学者一般会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两种面孔。他们先是把出版的重要性捧到天上去,然后抹着脸揭露商人的本质,要么是谈钱,要么是索要他需要的“成果”,这真的与云不符。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编辑部负责人对父亲说:“南明的历史在这个时候算不了什么。我说有价值就有价值,没有价值就没有价值。毕竟我们出版这本书只是为了照顾刘亚子的序言和书名,不然怎么能出来呢?”归根结底,南明历史对民族的价值,历史价值和祖父的价值,一定是依附于这两位名人的。他们需要名人来宣传他们的工作,这样他们就可以向重要的国家部门索要金钱和荣誉。

父亲为人正直工作拼命,在军内受人敬重。我出了校门就进报社,没受过什么委屈。但为了外公的南明史,我们经常灰头土脸。一次,父亲派我前往外地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历史系找一个别人推荐的副教授。我扛着两大纸箱书稿复印件虔诚请求,对方直接提出,点校太费时间,给他的点校费太少。我只好卑微地说,请看在此书对国家民族和历史的价值面上,通融一下,会署上您点校之名。这善解人意的副教授指了两条出路给我:一、你是大报记者,你帮我尽快评下教授,帮我的弟子解决副教授职称;二、听说你父亲是某级干部,让他走后门出面给我争取社科基金20几万元。

我心里知道,这种交易是我父亲所不能接受的,他受过党的正统教育。报纸是国家的公器,我也没办法教他,这违背了爷爷做人的原则。从培养了很多名人的大学,我一个人上了火车。我不仅没有完成父亲交给我的任务,还被两箱手稿动摇了。汽车一启动,我就哭了。为什么这么难?天意使人欢喜,所以爷爷的书似乎把名山藏起来,等着后面来的别人的眼光。如果不是当时已经退休的中华书局编辑和初出茅庐、干劲十足的小辈余,我们可能真的要被迫把祖父的手稿交给港台地区的人出版了。

我好几次在国家大剧院看《桃花扇》,也专程到苏州昆剧博物馆看轻歌曼舞,经常很遗憾。同样这段历史,清朝人孔尚任都知道以妓女李香君与书生侯方域的爱情悲欢来展现,多么通俗多么好传播呀!

同样,明末大将袁崇焕在菜市口被处死,百姓认为是奸臣惹的他,认为他背叛了国家利益,甚至聚众吃尸,使得这位反清英雄在下葬时残缺不全。为了他,金庸毫不犹豫地写了一部武侠剧《宝剑沾御血》。年轻人爱读沾有皇室血统的剑,这是和金蛇丈夫文以及他的仇人女儿之间颠倒的爱情故事。然而成年后重读,才发现作者写作的真正动机是那条暗线——让年轻人永远记住袁崇焕永远的委屈。

而网络雄文《明朝那些事儿》更是用浅显直白、无厘头的语言将明朝历史写进人心,让普罗大众也理解了明末的中国有多么的发达和先进。

另一方面,我的祖父用如此古老的奥地利语言和公众无法理解的骈文写作,几乎将重要的历史教训带入了那堆旧论文中。如果我父亲没有努力去拯救它,他会沉默一百年。这些都是我对祖父南明历史的遗憾。

前几年,电影《色戒》大热、胡兰成等汉奸文学大热、岳飞文天祥被说成不是民族英雄、秦桧翻案思潮泛起。家母一天在饭桌上评论:“他们不知道亡国奴的感受。”用她这种逻辑判断,我渐渐理解了外公。

当时,上海和无锡市有很多对时代敏感的“聪明人”。当他们在租界里闲逛时,他们互相传递着爱,这是如此的潇洒。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盛世不危,终日麻痹大众;国难当头,赶紧飞出去。如果你今天遇到这样的人,不知道谁能看透。

南明历史

南明史为何要刻意抛开才情风月苛求严肃

有时候,历史惊人地相似。在中国王朝灭亡之前,总会有一种全民娱乐的倾向,那就是“在柳底跳舞,在桃花扇底唱歌”。米兰·昆德拉称之为“永恒的复苏”。但大家都说:“商女不知恨亡国。”女人有多委屈?很明显,社会精英在麻痹自己,做鸵鸟,但他们是栽在歌手身上的。谁有话语权就能操纵舆论!

孔尚任于康乾盛世痛定思痛写出的《桃花扇》;金庸、《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写作的时候,明末之悲剧早已成如烟往事,中国的主权大部分已经收回。而外公写《南明史》,正是中华民族水深火热,长歌当哭之际。在那个历史时期,个人的荣辱浮沉、得失取舍不像我们今天那么重要。

爷爷曾经是一个文艺青年。可以说,浪漫的语调是他年轻时遗留下来的。而且国耻蒙面,他哪里能有幽默感?哪里可以追求什么技能?南明的历史是空白色的。国家当时需要,将来需要,末世需要,盛世更需要。所以我爷爷拿走了年轻时的闲情逸致,没有考虑到后人读书的感受。他严格遵循《史记》的表、书、传,力求正统、严肃,而不是广泛传播。

外公书的意义就在于灾难面前他要出来承担,给人绝望中的希望,在太平盛世,莺歌燕舞间他要敲响警钟。

想起祖父当时对写作的热情和心中的辛酸,我常常心寒,夜不能寐。

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华民族是唯一存活下来的,到底什么原因?听古曲《广陵散》,铮铮之声动人心魄就能有所领悟。古琴的名字,有焦尾、枯木龙吟、雷音,雷劈木是上等古琴的斫造材料——因为自然不可抗力,树被劈死,却发出了铿锵激越的音律——它的原始象征是中国人脊梁曾被多次打断,之后却自我修复而重新挺立。只要听听《梅花三弄》那凌雪傲霜的张拔之音,就明白了古人“今狄之人,将我土疆,民为我战,谁使死伤”的热血豪情!外公他们那一代爱国者想到的,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思想出思想有声音出声音。那是脊梁被打断的病人躺在床上时的本能反应。

对于爷爷这种控制不住自己的学者来说,他最大的本事就是写骈文。从小我爷爷就因为四六句话,用典精妙,被东林书院称为神童,所以他选择了自己最好最便捷的方式来书写南明历史——把自己“美是有备而来,美是达不到”的最高语言水平献给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一个小细节就可看出外公当日的心境:南明史中起义军名字、出身,凡能发掘出来,他便一一列出,不懂外公心理,就会觉得此处有点罗嗦。但在他心中,不怕年纪小、只怕不抵抗,所有贩夫走卒无论菜农厨师,只要参加抵抗,就是英雄,就应该标榜史册。正如现在有人在网上给抗日者立碑,无论他有多卑微,是否被官方忘记,只要参加抗日只要为国献身,都要尽量打捞出来。对无名英雄的态度,决定了这个民族以后遇到灾难时每个个体的态度。

在我祖父写作期间,许多著名学者都非常关注这本书。1950年刘亚子去无锡时,邀请钱海月到太湖聚会。他们除了畅谈南明史的研究经历外,还同诗共唱,互相欣赏。他们一生始终保持着友谊,钱海月的书不仅留下了刘先生的题词,还留下了一批大大小小的印章。

担任过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校长的着名史学家郭影秋,引钱海岳为知己,由于国民党执政期间外公在军事部门工作过的经历,解放后只做了助理研究员。而郭先生一到南京大学便聘钱海岳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使外公也因此成了江苏省政协委员。

1963年前后,谢国桢先生赴南京查阅《晚明史志考订》更新史料,与钱海月相识,阅读其全部手稿,并为《晚明史志考订》增加了自己的例证和序言。他对这部伟大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粉碎“四人帮”后,家父堵仲伟多次拜访史学大师顾颉刚,我也有幸同往。顾颉刚对该史稿评价:“此书为钱氏始作于一九三一年,完成于一九四一年,及一九六八年一月十四日,不幸为林彪、四人帮诬害致死,又历二十四年,时工作于南京图书馆,馆中藏书丰富,随手补充,更为完备。人虽死而着作犹存,稿藏其女婿堵仲伟家,越十年,堵君乃以之见。余当一九七一年四月承周总理命,主点校二十四史,参加出版会议,即曾提出寻求此书。次于明史史后,清史稿之前。时同人以为应俟二十四史点校完成后再议。今全书已完成矣,此稿适出,其当与国家出版局及中华书局主事者共商之,俾不没钱氏以四十余年之精力完成此稿之苦心也。”

据同学女儿们先生说,顾颉刚多次说无锡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我熟悉的一个是钱穆,一个是钱海月。

南明史和外公能赢得这些大家的重视与高度评价,有很重要的原因,即,这些老者除了饱读诗书和外公有诗歌对唱之谊外,更经历了国难当头的困顿,对民族的治乱循环轨迹,充满敬畏。美国人、日本人、以色列人都是危机感很强的民族。南明史这张“跌线图”无疑能给华夏,这个温和的乐天知命的民族带来一些警醒的东西。

如果历史研究是为了学术而学术,那就没有生命力去论证人们每天穿什么衣服,怎么上法庭。历史必须成为国家混乱循环的一面镜子,这是有意义的。司马迁说要把名山藏五百年,就是这个意思。

南明历史手稿

人生为一大事来:从冷漠的外表看外公其人

听着各行各业的亲戚谈论爷爷,总的印象是爷爷在家里几乎无话可说。

一个“独”字,是我这个流着四分之一外公血脉,而且惟一以文字作为终身职业的孙辈,对他的判断。他处处是独门心思,修炼的是独门功夫。没有这个“独”字,他也写不出300万言的南明史。

现在我的床正对着爷爷奶奶的大照片,我每天都看着他们。对我来说,外婆是和我一起长大的,她的灵魂融化在我的血肉里,一直活在这个世界上;爷爷是个陌生人。站在他的画像前,我常常在想,他厚厚的镜片后面,他的眼睛在诉说着什么。

从他写的诗词来看,外公绝对是个外表冷漠内心狂野的人!他厚厚的镜片、倔强的嘴唇、毫无表情的脸,都是在隐藏自己的真性情。从他写作的痴狂、钻研的执着看,外公呈现出A型血的完美主义与不屈不挠。

据父亲回忆,有一次谈投机,爷爷经常说不出话来,生活中的人幽默有趣。结婚后,他去看他。他向大女婿点点头,就去书房工作了。但是当我们到了湖边,聊起中国文化的时候,翁旭和他的妻子一见如故。他认为,道教是一种著名的、正宗的汉语,具有伟大的风格、内涵的语言和良好的音乐。我妈说她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天我爷爷突然出现在她班上,讲中国历史。有那么一会儿,她惊讶于她的父亲是如此健谈,有如此强大的语言系统,而且不是一个人在家!

也对,如果是过于拘谨的人,外公如何在当时的官场上混呢?怎么当他的少将秘书?如果是个表达能力很差的人,他怎么当教务长怎么当教授呢?看他陪柳亚子畅游太湖、诗歌互答谈史论茶,与盛世才交往时非常活跃的记录,我认为,外公是个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父母40多岁得到的惟一宝贝儿子,自幼酷爱诗书,学术大拿政坛老人像梁启超谭延恺都对他寄予厚望。外公少年得志被人捧惯了,完全不懂得人情世故,对自己不关心的事儿懒于浪费时间。而新文化运动成果普及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能跟他用文言文唱和的人日渐稀少,听懂他用的典故、理解他南明史意义的人也不在身边。所以,他一天到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显得沉默寡言。

他在家里最大的情感出口是阅读时间。我爷爷每天都以老调读一段时间的古书,声音摇头晃脑。如果你在这个时候给他拍一张照片,你可能会看到他厚厚的镜片后面的光。闪光的是他的过去,政治的起伏和军事的悲欢。真的很可惜,他心中的很多经历,他读过的历史经历,都随着他的命运戛然而止,再也没有留给我们。

据我外婆回忆,外公记忆力超群。即使60多岁了,找资料的时候,他会指导学生到他的书房去,第几个书柜第几行第几本,然后说翻到大致多少页,几乎没错过。这也许是他对自己脑子的锻炼,或者说是一种聪明人的游戏与炫耀。但我看到的是,他在此前、从童年起就下过的苦功。

爷爷从来不考虑钱。在他年老的时候,奶奶每天都在他的口袋里放两块钱给他买烟,其他的他都不理。20世纪50年代,总理府听说他祖父的手稿有价值,就和他商量,由国家以2万元的价格购买。但是,我爷爷总觉得这本书需要锤炼,他不能轻易卖掉。他是否出名并不重要。顾颉刚曾经对父亲说,我爷爷要写南明史,同时出版,最后汇编成书。然而,他一生的辛勤工作使他和南明历史的草稿鲜为人知,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我想,对于独门心思的外公来说,心中有了几千年历史的大天平,个人名利的那端,与要流传若干百年的南明史对应,不如鹅毛。

钱海月和他的妻子以及他们的儿孙

与他对南明史的极度倾心、性命相托相伴随的,是他对家的忽略对子女的不负责。日本人攻陷无锡城,阿婆一个人抚养四个孩子和孝敬婆婆苦苦支撑这个家。经济来源,只有一点点房租、和她当老师的收入——每月一担米。但这些也随着时局变幻并不稳定。大舅和妈妈都辍学了。大舅去苏州外婆哥哥介绍的地方当学徒,妈妈在小学当音乐老师。抗战8年,在内地当官的外公没有给家里寄过一分钱。当铺,是阿婆常去的地方。有段日子,我妈妈他们日日为吃饭发愁。

奶奶的德行成就了爷爷和他的南明史。在最贫困的时候,她也帮助穷人和弱者。一个寡妇带着孩子去卖菜,奶奶觉得可怜,就让他们免费住在家里,帮他们带吃的。后来,寡妇的儿子成为了台湾省联合报的资深记者。对台湾省开放后,他来到大陆感谢恩人。但是奶奶刚刚去世了。他扑通一声跪下,在骨灰盒前磕了三个头。

阿婆慈悲待人,也让四个孩子得到了福报。在经历动荡之后,四人的人生没有被耽误,相继读了大学,成为建设新中国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所以在外公去世之前,他的子女完全独立,也从来没给他添过什么负担。我感动于阿婆的隐忍与奉献,也怨恨过外公的自私。而南明史出版,开始影响更多的人后,我对外公有了更多的认识。

金刚经说,人生如梦,如泡,如露,如电,转眼即逝。从1901年9月爷爷在无锡出生,到2006年5月父亲去世前一个月中华书局出版《南明史》,爷爷和他对世界的贡献是完整的。

诚然,南明史的研究随着文物文献的开掘和新发现,并没有结束。明朝的没落原因,也没有谁能盖棺论定。遥想明末十七世纪中国的GDP还占全世界的将近三分之一,比欧洲总和还多,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军事炮船水平,当然更远远高于当时的女真部落。正如《桃花扇》结束前的那段合唱,“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先进的败于落后的、强大的败于弱小的,真是势来天地协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啊。

有时从强到弱的转变会很快。似乎一个强大的政党一旦失败,就无法阻止它,弱者也无法阻止它的崛起。唯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永存——无论是一本书,一份事业,一个人的沉浮,还是整个民族国家的命运。

父亲曾对我说:“外公人生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他对于一个家庭有没有责任感的范畴,你要用对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外公。”在人类历史上相对惊心动魄的20世纪生活68载已经相当刺激,外公还用南明史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借用一位中学校长的书名“人生为一大事来”评价他非常合适。外公画就的这一“K线图”是他人生唯一的事,在这个时代,无论看上去是拙也好,是大聪明也好,都已是过眼云烟。他在物质上没有留给他的子女任何东西,但他却和我的外婆以自己的生命,对我们这些后代子孙行了无言之教:在顺境中谨慎、逆境中坚韧,保持做人的底线,保持对民族的忠诚。足矣!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