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     

b24轰炸机 远征军飞行员李占瑞获纪念章 曾驾B25轰炸机炸毁日军桥梁

2022-01-15 00:40化妆

李占瑞,95岁,家住郑州,曾是中国空军第一旅三中队飞行员。

9月2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向30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颁发纪念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其中,95岁的李占瑞被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他来自河南新乡,现居郑州,他曾是中美空军混合大队中国空军第一大队三中队的一名飞行员,先后在印度、缅甸、泰国等地参加对日空战。

李占瑞曾经告诉自己,早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深刻理解了历史上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甲午战争和九一八事变加深了他对日本人的仇恨。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16岁的李占瑞毅然结束了中学生涯,参军入伍。

1937年7月,他从报纸上看到贵阳的“中央防空学校”在漯河招生,李占瑞和哥哥毫不犹豫地告别父母,前去应试。考试顺利通过,他和哥哥也暂时告别,李占瑞被送往湖南岳阳接受集训,随后又辗转常山、常德、桂林等地。

战争的炮火分开了亲人。在湖南衡阳,李占瑞遇到了失散多年的哥哥,匆匆的遇见了他,匆匆的分开了他,但这种不同被阴阳隔开了。

1939年,重庆的“空军军士飞行学校”招生,李占瑞报了名。“没想到招考程序异常严格,持续了将近一个月,近乎苛刻的体检和学科考试才结束,2000多名报考人员最终录取两名,我成为其中一名幸运者。”

然后就是一年多的严苛残酷的航海空训练,还有飞机驾驶、轰炸、领航、电报等各种技能,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和精准操作。李占瑞回忆说:“那段时间是我一生中学习技能最有效的一年。不仅是技能,还有精神和思想上的锻炼,这些都是终身使用的。”

毕业后,李占瑞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第27期“中央空军军官学校”,接着又被送到四川铜梁受训,这里被称为“空军的摇篮”,在这里,李占瑞疯狂地学习英语、游泳、吊环及各项空军军事技能。“国难当头,不能有任何懈怠,必须尽快掌握本领,投入实战。”

1942年春,李占瑞学成后,被选去巴基斯坦深造。由于指导老师都是美国人,他的英语水平在实践中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里,他学习了飞机识别、飞机结构、飞行射击、俯冲轰炸和飞机坠毁时的应急处理等实用技术,并进行模拟作战训练,驾驶B24重型轰炸机和B25轻型轰炸机,这也决定了他日后在空的对日作战生涯。

1943年,中国国民政府空军和美国空军联合组成了中美空军混合大队,陈纳德担任混合大队大队长。其中,一、三、五大队为中国空军,第一大队是混合轰炸大队,配属B-25轰炸机。巴基斯坦培训结束后,李占瑞就被编入第一大队三中队,成了一名飞行员。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李占瑞在印度、缅甸、泰国、老挝等国作战。他曾对媒体说:“我炸了敌人的桥,炸了敌人的火车。”他曾经驾驶B24重型轰炸机和B25轻型轰炸机,击落一架日本飞机,炸毁四辆坦克和五辆装甲车,杀死无数敌人。

李占瑞印象最深的战斗是在印度,当时他作为驻印远征空军,与日军进行惨烈的空战。

据他回忆,有时他会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而轻型轰炸机则反复战斗,不断在地面上制服日军。飞机没油了,快要坠毁了。他和战友们跳伞,不幸多次落在深山密林中。有几次他遇到狼和眼镜蛇,差点丢了性命。“但当时,我没有时间去想任何事情。我脑子里唯一想到的就是炸掉更多的日本人,血腥的民族仇恨,保卫我的国家。”

在一次轰炸日军的战斗中,他们驾驶的轻型轰炸机一天之中炸毁了日军的三座防御桥梁,后来他们还炸毁了运载日军和大量军火的火车。他们轰炸机对准火车“像雄鹰一样俯冲过去,在最低点我丢下了炸弹,同时猛烈扫射地面的日军,看着火车像我们春节放烟花一样炸开了花,我和战友们一阵欢呼”。

李占瑞边说边用手画:“你看,轻型轰炸机可以这样俯冲,飞得很低,然后开火。”

因为飞机飞得很低,炸桥时,一颗子弹打在了李占瑞脚上。由于死死地夹在脚骨之间,至今还有半颗子弹留在他的脚上,连阴天还会隐隐作痛。

李占瑞说:“在印度抗日战争期间,他杀了无数日军。有时他只能看到飞机上成堆的尸体。那时候,是最可恨的。”

从1942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李占瑞立下二等功和三等功,载誉回国。

抗战胜利后,留在汉口的日军残部仍进行抵抗,李占瑞参与了对日军的轰炸。“有了燃烧弹,连灰尘都会被点燃,更别说日本人了。那次炸毁了日本仓库,日本侵略者不计其数。”

因战功卓着,李占瑞被授予过二等功、三等功。后来,他进入中原交通学院学习,成了一名铁路技术工人。从此,李占瑞在郑州铁路机务段做检修工,直到退休。

据《郑州晚报》报道,李占瑞在单位很少提及当年,没有人会把这位做过很多工作的老师傅等同于叱咤风云的飞行员。唯一让人惊喜的是,老人们经常在如火如荼的时候去紫金山公园、金水河外国语角。他那纯正、清晰、流利的英语让年轻人刮目相看。

现在,李占瑞和儿孙居住在河南郑州,有些耳背,但言语铿锵有力。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