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     

炎陵 炎陵县:咬定青山不放松

2022-01-14 06:11化妆

谱写新时代鄢陵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共炎陵县委炎陵县人民政府

千禧年的梦想将在今天实现。鄢陵县作为罗晓山区特殊困难集中连片地区,经过8年艰苦奋斗,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攻坚,创造了山乡巨变的奇迹,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多彩篇章。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聚焦脱贫攻坚和产业项目建设,以扶贫政策推动产业项目建设,以产业项目建设为支撑,取得显著成效。发展产业促进脱贫攻坚的做法得到了国家扶贫专项评估检查组的高度肯定。鄢陵两次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称号,20项全国普查重点指标排名全省第一。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我们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功将颜地陵确立为株洲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39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带动20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创业,人均年收入增加1.9万元。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将欧科亿元培育成为全国贫困县第一家科技创新板上市企业,引进国家声学、全康科技等5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园区工业税收增加8000多万元,贫困劳动力就业2600多人,年人均增收2.5万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成功将炎陵黄桃打造成为畅销全国、走向世界的知名品牌。通过种植黄桃,4811户14238名贫困人口每年增加收入9000多元。

“老牛也解决了贵的问题,不坐等鞭子自激。”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不是终点,而是推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我们将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紧跟“三高四新”战略实施,立足“世界华人精神家园、中国革命红色家园、宜居宜游美丽家园”优势,以文化旅游、医疗保健、生态产业、特色农业“三大基地”为抓手,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抓住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升级价值链,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鄢陵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我咬着山的绿色,不肯放手

——鄢陵县决战脱贫攻坚纪实

引导阅读

鄢陵县曾是典型的贫困地区、省重点扶贫开发县、罗晓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县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和首要责任,通过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惠民工程建设,实现了高质量脱贫。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山区县,摇身一变成为“明星县”,成功跻身株洲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张蜜

通讯员张合生曾昭旭

炎陵是一片红色热土。回首光辉岁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许多“第一”。如今,这里的人们,以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奏响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歌。

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聆听老区人民在沟壑、果园、村民新居告别贫困的故事,令人心旷神怡。

2012年6月,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鄢陵被纳入罗晓山区特殊困难集中连片区,成为新阶段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2014年,鄢陵县贫困人口26761人,8164户,贫困发生率达16.57%。

2014年至2017年,全县累计脱贫2万余人,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

2018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鄢陵成为全省五个贫困县之一。

党建引领开福路

“消除贫困是炎陵人民世世代代的美好梦想。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炎陵提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衣食住行之党”,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是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有力实践。”鄢陵县委主要领导表示,在这场艰苦的脱贫攻坚战中,鄢陵县广大党员干部完成了最初的使命,勇往直前,开辟了一条又一条致富路。

鄢陵县委原书记黄诗燕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倒在扶贫一线。

2011年6月25日,黄诗燕以县委书记的身份来到鄢陵,全身心地投入到脱贫攻坚中。2019年11月29日,脱贫攻坚部署会后,因病坚守岗位多日,黄诗燕突然去世,享年56岁。扎根扶贫的黄诗燕,被追授为“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2020年4月,尹出任鄢陵县委书记不久,就带头在村小组召开“内务会议”,面对面听取群众建议,向群众宣讲好政策。县领导率先垂范,全县上下全力以赴,120个驻村帮扶队“包村”,3641对责任人“包户”。鄢陵县将基层党建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抓好村支部两委换届,形成“强民治村、能人领富”的典范,打造一批推进扶贫工作的“铁锤”,凝聚基层党员干部精神,让党旗始终飘扬在扶贫一线。

鄢陵县精准落实扶贫政策,脚踏实地开展扶贫质量“回头看”,扶贫质量持续提升。2020年,鄢陵通过国家扶贫成效评估第三方评估、全国脱贫攻坚普查、国务院扶贫督导、省对县扶贫实地评估。20项全国普查重点监测指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被国务院督查组评为“脱贫攻坚模范县”。

立足产业求振兴

近日,鄢陵县中村瑶族乡平乐村村民朱正在自家的果园里忙着除草施肥。朱的妻子和哥哥都因为残疾失去了劳动能力,女儿上了高中。全家人靠自己的劳动力生活,总是和贫穷联系在一起。几年前,驻村援助队鼓励支持他种黄桃李。现在,随着种植业的发展,他家已经还清了债务,盖起了楼房。

鄢陵县因地制宜,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从送人鱼到送人鱼,产业发展成为贫困群体增收脱贫的“金钥匙”。

鄢陵县通过打好“特色牌”,走生态之路,发展效益农业,大力建设灵县特色水果、有机茶、竹笋、白鹅、药材、油茶等产业,使之成为脱贫致富的“主阵地”,吸引了1.4万多户、5万多村民参与发展,其中贫困户2万多户。

炎陵县着力打造“互联网+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的农村电商模式。政府部门匹配桥梁,邀请湖南景天维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惠农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平台服务商,与政府、企业合作,共同打造阿里巴巴株洲产业带炎陵馆、淘宝特色中国炎陵馆、中国惠农网络炎陵产业带。

鄢陵县商务粮食局局长陈建伟介绍,鄢陵县有电商产业园,快递物流企业30多家,注册网店3000多家,农村电商服务工作站128个,实现了行政村电商全覆盖。目前,我们正全力将升级版国家电子商务建设成为农村综合示范县。

除了特色农业,该县还大力发展工业,引进了国家声学、全康科技等5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欧科亿元成为中国贫困县中第一家科技创新板上市企业。鄢陵工业集中区位列全省园区前20名,入园企业135家,就业1.5万人,带动2770名贫困人口每年增收3万元。

炎陵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该县依托颜地陵、神农谷、红军标语博物馆等主要景区和旅游环线,引导村民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直接带动5608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2112人,年人均增收1.9万元。

有针对性的惠民生政策

3月12日,炎陵县举办了以“百里桃花,湘赣最美边”为主题的2021年桃花节。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游客沿着蜿蜒的山路抵达中村县姚乡平乐村赏花拍照,提前购买黄桃。

为吸引游客和客商来炎陵县旅游、采购农产品,近年来,炎陵县开山拓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602公里,修建桥梁桥梁25座,建成客运站224座。今天的鄢陵交通便利,道路通向村民的家门口。

几年前,炎陵县夏阳镇大源村村民吴存发因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不得不拄着拐杖行走。2016年2月因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住院,住院费用6万余元。因为基本医疗补偿和民事救助,他只支付了3800元。

鄢陵县对贫困人口和因病返贫人员采取“分类救治法”,重点救治一批重疾,保障一批重疾,管理一批慢性病签约服务,为贫困人口撑起健康“保护伞”。

鄢陵县舍得花钱办教育,新建校舍5万多平方米,修缮校舍7万多平方米,新添置6所学校教学设备136套,建设标准化教师周转房308套。

鄢陵县还紧跟市场需求,切实加强贫困群众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找工作、脱贫”的目标。三年来,城镇新增就业1500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3.42%、0.65%和2.07%,远低于湖南省4.5%的控制要求。

攻城拔寨,摘穷帽,齐心协力奔小康。炎陵县广大干部群众以“坚持青山不放松,楼兰不破不还”的干劲,赢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

帮助故事

接过我父亲的“接力棒”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张蜜

通讯员张合生

在鄢陵县,有一位县驻村帮扶干部,从县直单位“一把手”岗位退休后,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他平易近人,热爱写作,懂得摄影,扎根扶贫,带领全村脱贫致富。

4月13日,记者在鄢陵县船兴乡水龙村见到驻村干部黄春平时,他戴着一副方形眼镜,在村里工作了4年多。

“这里沟壑纵横,山高谷深。你为什么愿意帮助这里的穷人?才4年?”记者问。黄春平意味深长地说,为了赶上父亲的“接力棒”。原来,黄春平的父亲黄曾在这里担任过乡党委宣传委员,1978年还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黄春平只想步父亲的后尘,做一番事业。

“刚来的时候信号不好,路很窄。一件一件地做是一件棘手的事情。”黄春平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多次与村干部合作扶贫项目。辛苦有回报,现在全村实现了通信和互联网信号全覆盖。新建一条宽5米的水泥村道,改造硬化村道20多公里。

记者走进水龙村,山间的农舍点缀着红瓦白墙。“过去,大多数村庄都是土坯房。为了给村民修旧房、盖新房,黄做了大量的工作。”村干部刘说。

刘回忆说,刘超达一家以前住的是破旧的土坯房,村里申请了刘超达的搬迁建房项目。然而,刘超达已经离开多年,多次村里联系失败。黄春平直接让施工员开挖掘机去施工现场。刘超达的母亲对此很是感激:“要不是黄的一推,我家就不用等到猴年才住新房了!”

刘说,黄春平一心为贫困户解决问题,生活俭朴。以前村里没有冰箱,买菜也不方便,他就尝试把鱼加工成半成品,解决吃一周的问题。“虽然住在村里并不比县城好,但看到一个贫困家庭过上好日子还是值得的。”黄春平说。

扶贫故事

种黄桃脱贫“脱单”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张蜜

通讯员张合生

4月15日,鄢陵县中村瑶族乡平乐村村民邓世茂正忙着在桃林中疏枝,妻子正忙着打扫农家乐,农家乐忙得不亦乐乎。

“2009年,因为母亲的尴尬,家里一贫如洗。”邓世茂说,当时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挤在一间破旧的泥砖房里。曾经在外打工的邓世茂,因为母亲生病,不得不回村里照顾母亲。

“那时候,我流着泪走了。”邓世茂说,反正活得辛苦。

2014年,邓世茂看到很多村民种黄桃致富,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种了2亩黄桃。三年后,这些黄桃开始结果,给他家带来了2万元的收入。尝到甜头的邓世茂有了更大的想法。第二年,他把黄桃种植面积扩大到20亩,加入黄桃种植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从什么时候施什么肥,施多少,什么时候修剪,什么时候采摘,所有环节都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这样生产的黄桃个头大,外观好,口感好。

经过精心栽培,黄桃长势良好。仅这一项,邓世茂一家每年就增加收入16万多元,很快就脱贫摘帽。2017年,他花了60万元盖了一栋新楼。今年,39岁的他借着县城举办的桃花节结了婚,结识了一位温柔贤惠的当地姑娘。

“去年是黄桃品质最好的一年,合作社的黄桃一共卖了40万元。”邓世茂看着眼前的桃花,高兴地说:“幸福来自奋斗。”。

随着赏花、摘果、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邓世茂又开起了农家乐,生活过得像芝麻开花一样。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