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     

杨成武简历 张灵甫:共产党用楠木棺材厚葬他 公开广播安葬地

2022-02-18 09:10搞笑
【编者按】

近日,有媒体报道,山东省沂南县马木口乡董家庄村,抗日将领张的遗体被埋在羊圈下。然而,当地农民向张的儿子索要20万的鉴定费,引起了热议。后来话题逐渐被延伸和发酵。张是“抗日名将”吗?围绕各种问题和争议,本站特此发布@新华社中国网转载国际在线网的讨论文章,以资协商。

               

最近,网上围绕着历史人物张出现了一个舆论热点。第一个热点是他遗体的迁移,然后又衍生出另一个热点:他是著名的抗战人物吗?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提供一些信息,同时把我的疑惑放在这里,向专家和无所不能的网友请教。

       先声明一下我参与这个话题讨论的态度:不夸张,不矮化,纯说事儿,有功说功,有过说过,引述的材料绝对是官方正版,依据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即使发几句议论,也力争不说过头儿话。

国民党明星张

张灵甫是不是因抗战而出名?

有学者说“张在中国出名不是因为抗日战争”。对此,我没有直接反驳的证据,但我可以提供一个相反的说法,这来自权威来源。

       《解放战争》是一部大部头的着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作者是王树增老师,一位以中国现代战争题材的纪实写作而闻名的军人作家,作品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文艺大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分为上下两册的《解放战争》一书长达1400多页,围歼国民党军王牌部队整编七十四师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章,这当中作者简述了作为七十四师师长的张灵甫的简历。恰巧我正在第二遍读这部书,找到王树增老师对张灵甫的介绍不是难事。王树增老师在书中是这样说的——

“抗日战争爆发时,张率51师153旅305团参加了上海保卫战和武汉保卫战,并率部在德安一战中进攻日军山地阵地...他腿部中弹,但拒绝撤退,经过五天五夜的血战,日军被击退...德安一战使张名扬天下,战后升任旅长,后参加南昌战役、长沙战役、常德战役、衡阳保卫战。他总是很勇敢,擅长战斗。1940年晋升为58师师长,1944年秋晋升为74军副军长...国民党军队改组后,第74军被称为改组后的第74师...并被蒋介石誉为“国军楷模”。参谋长陈诚也多次表示:“如果全军第74师再多一些,战争就平息了”。

       注意啊,“德安一战令张灵甫名传天下”!

顺带一提,德安战争是在1938年,也就是抗日战争的第二年。

       张灵甫的名声是不是抗战期间打出来的?专家的说法不一致。该信谁呢?我不知道。我只是摆出疑惑。欢迎官方专家和民间高手给大家科普。

       

张之子保存的《江军七十四师调查研究》一份。

军衔和职务升迁快,不是因为抗战军功大吗?

有学者指出,“张灵奇在抗战中的职务起初只是营长、团长,而是‘校’而不是‘将’,直到战争结束才晋升为第74军军长。”这说明张并不是“著名的抗日战争家”。然而,我认为这段话似乎只是表明张在抗日战争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抗战那几年,张灵甫并没有与共产党军队作战,只是在对日作战。他具体取得了怎样的战功,老实说我了解得并不多,我只是依据专家列举的上述事实,从逻辑上来推断,觉得张灵甫在抗战期间的战功应该不小。

从军衔来看,抗战初期是校官,后来升任少将。抗日战争胜利八个月后,升任陆军中将;从职务上来说,他在抗战初期只是营长兼部队负责人,抗战结束时晋升为司令员。如果不是他抗日服兵役,蒋介石会这么快提拔他吗?他会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74军军长吗?

       我们可以再横向比较一下。“五大主力”中的另外四支,新一军、新六军、十八军、第五军,这四支部队的军长,孙立人、廖耀湘、胡琏、邱清泉,哪个不是在抗战中打出名然后得以担任这些王牌部队的军长的?从军衔上来说,这5人当中,只有年长张灵甫3岁的孙立人是与张灵甫同年获授中将军衔的,其他3人都晚于他。鉴于上述分析,我觉得,如果他在抗战期间没有足够的战功,那他升迁这么快,是不合逻辑的。

       

一份保存的张的遗书,张在遗书中说:“最后,他用一颗子弹变得仁慈了。”。

没有指挥过“大的会战”,能不能算“名将”?

有专家说,由于张伏苓“没有指挥过一次大的战役”,他不能称之为“著名的抗日战争”。在我看来,只有指挥一场“大战役”才能算是“名将”。这个标准太高了吗?

       8年抗战,真正指挥过“大的会战”的将领,国共都算上,一共也没几个。国民党那边,大概有陈诚、白崇禧、薛岳、卫立煌等几个人,共产党这边,因为以游击战为主,指挥过“大的会战”的,严格地说,只有彭德怀一个人,指挥的是“百团大战”。

显然,我并不是说八路军新四军中只有彭总一个人是“抗战名将”。我认为刘伯承、贺龙、聂等师长,甚至、杨成武等将领,即使在抗战时期没有指挥过“大战役”,也可以称之为“抗战名将”。

       其实,即使指挥过大的会战,但如果没有打赢,指挥者貌似也难算“名将”,而真正打赢的会战,又有几个呢?像汤恩伯,虽然是抗战中豫湘桂会战的指挥者之一,但指挥得一塌糊涂,如果说他是“抗战名将”,大概很难获得认同。

同时,我也想到了谢晋元将军的例子。当谢将军率领“八百英雄”在四排仓库与日军血战时,他是一个上校,就像当时的张一样,一个“校尉”而不是“将军”。谢将军与日军激战,一生中第一次被汉奸刺杀后,国民政府追授谢军衔。然而,这些并不妨碍后人称他们为“抗日名将”。

该如何看待“当年的参战者”的 “惊诧”

有专家表示,将张提升为“著名抗战名将”“连当年的战斗人员都感到惊讶”。专家没有具体说明哪个“前战斗人员”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表达了“惊讶”,所以我们只能听听。

       我想说的是,即使真地有“当年的参战者”对把张灵甫称为“抗战名将”感到“惊诧”,那么,我们对这样的“惊诧”也不能不加分析地就全盘相信。为什么?因为国民党军内部的关系并不和谐,黄埔系与非黄埔系,这派与那派之间经常互相拆台,这是各路史家的共识。具体到张灵甫,他在同僚中人缘不好,这是出了名的,王树增老师的《解放战争》一书对此有一些叙述,其中提到他在孟良崮的覆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同僚平时就愤愤于他的狂妄,此时看他陷入重围,不但不全力相救,反而幸灾乐祸,盼他快点完蛋。如果感到“惊诧”的是这样一些“当年的参战者”,那么,我们对此也应理性看待。

总之,我对张是否是“著名的抗战人物”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网上流传的关于张在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成就的帖子,可能有夸大不实的成分;二是说他不是“抗日名将”,目前的论据和推理都不够有说服力;第三,“名将”之名只是表示对战功的肯定,并不需要像职称评定那样有非常严格、精确的标准和界限。认真对待这件事感觉不合适。

张灵甫的两段历史不应相互否定

那么,我觉得有必要展示一下我对张的整体评价,以免误解。

       抗战中的张灵甫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无论军功到底有多大,无论够不够格被称为“抗战名将”,毕竟他的一条腿是在和日军作战时被打残的。

毫无疑问,张对在内战中的所作所为应该予以否认,因为他所效忠的政权确实不代表中国大多数人的利益,也不是大多数人所支持的。他成了那个政权的烈士,这是他一生的悲剧。

       这两段历史是不该互相否定的。

对国共抗日战争的评价,应力求去除感情色彩

       作为资深网民和媒体人,我知道近些年网上出现了一批自称或被称为“国粉”的人,主要行为是介绍乃至渲染和夸大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作用,其中一些人连带贬低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这次张灵甫因偶然事件成为“热门人物”,有专家作出判断,政治因素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就此我也谈点自己的看法。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作用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后,以正面战场为主的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客观的评价。近年来,网上“国粉”群体的出现,我认为,原本是有还原历史的初衷和功能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前几年国民党抗战角色没有客观、充分介绍的反弹。然而,渐渐地,情况变得复杂,情感因素增加了。有些人走到了原来情况的对立面,只强调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贬低共产党的作用,认为毫无价值。

       对那段历史有点了解的人,只要抱着一颗客观理性之心,都知道当时在抗日统一战线之下,国共分别发挥了对方无法替代的作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必须肯定,共产党敌后战场的作用也绝不能抹煞和低估。“治史最忌气不平”。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走极端都不是有益的选择,努力去除情绪化,应该是我们看待历史和评价历史的最佳选择。

       

被我军杀死的张被装进棺材

一段让人感慨的当年“秘闻”

最后,我想引用王树增老师书中的两段话。一是告诉今天的人们张死后共产党人是如何对待他的,二是为今天关心张遗体的人们提供一些线索。

       孟良崮战役结束之后,解放军官兵“用担架抬着张灵甫的遗体开始转移,两天之后,由于天气炎热尸体开始腐烂,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决定就地掩埋。官兵们花了四百块大洋买了口上好的楠木棺材,将张灵甫的遗体擦洗干净,给他穿上了新衣服”,并允许他的部属与他作了最后的诀别,然后把他安葬了。

同学们,400块大洋!什么概念?!楠木棺材,多大?!

       要知道,虽然孟良崮战役打胜了,但当时解放军的处境是很困难的,解放区的面积大大地缩小了,根据地和解放军的财政都非常紧张啊!四百块大洋,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

我们也应该知道,孟良崮战役很惨烈,第74师被消灭了,但是解放军的伤亡人数和敌人差不多。人民解放军如此善待给自己带来重大伤亡的敌人高级将领的遗体。这是一种胸怀!

       而这,是不是也表明了共产党人对张灵甫当年的抗日业绩的认可呢?

不仅如此,下葬后,共产党还广播了张的埋葬地点,希望他的家人来收尸。

       这是一段多么让人感慨的故事啊!

张的遗体葬在哪里?

       那么,张灵甫的遗体埋在了哪里,他的家属后来是否来收尸了呢?地点和最近的新闻报道中提到的地点是否相同呢?

王树增老师的书上说-

       埋葬地点是“沂水县野猪旺村后的一座小山岗上……华东野战军在张灵甫坟前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张灵甫之墓”。在共产党方面广播了埋葬张灵甫的地点之后,“不久,张灵甫的棺椁被国民党方面挖走,重新安葬于南京玄武湖樱洲之上”。1949年解放军进入南京城后,在玄武湖边看到了张灵甫的墓碑。

最近关于张遗体的新闻报道与老师的大不相同。据相关报道,遗体仍埋在战场附近的村庄里。那么,国民党不是挖走了棺材吗?玄武湖埋了什么?

       这都是疑问。

新闻报道中提到的张的遗体可能埋葬的地点也与老师所说的不同。王树增老师说“沂水县野竹王村后的一座小山”。最近的新闻报道称,这些遗骸“位于沂南县马木口乡董家庄村一个村庄庭院的羊圈下”,张的儿子打听到了这些遗骸。

       我擅自替王树增老师“披露”的这些信息是会有助于谜底的揭开还是会增加事情的悬疑呢?

希望是前者。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