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     

梦想纪念日 专家:习近平3次纪念日讲话均发出警示信号

2022-02-17 18:18搞笑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

习近平:铭记历史,捍卫和平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入侵南京,对人类进行了长达40多天的大屠杀,造成30万人死亡,留下了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立法确定12月13日为全国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

昨天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全国公祭仪式。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历史告诉我们,和平需要争取和维护。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否认有罪意味着再犯。

据新华社报道,昨天上午,全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主持仪式。

纪念馆集会广场布置庄严。现场降半旗。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反映了“全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公祭仪式”的14个白色大字。来自各行各业的一万名代表胸前插着白花静静地站着。

9时56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现场,站在群众广场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武装的18名仪仗队队员列队走向公祭台两侧,持枪站立。

10点,公祭仪式开始。军乐团演奏了志愿军进行曲,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嘹亮的歌声响彻天空。民族唱响后,观众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哀悼。在公祭现场,防范的警报空响起。与此同时,警报在南京响起,汽车、火车、轮船的汽笛声响起。

沉默持续了一分钟。军乐团以低沉的回声空精神奏响安魂曲,16名仪仗兵举起8个巨大的花圈,缓缓走上公祭台,摆放在“灾墙”前。77名南京少年深情诵读《和平宣言》。

随后,习近平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高龄的夏淑琴、少先队员一起,缓缓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在古代,丁记得它,但今天的历史丁明是投。这个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青铜鼎,将永久立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中国银行公益牺牲,法律法规。投此保定,嫁我国。”160字的碑文叙述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来自社会各界的六名代表共同敲响了“和平钟”。伴着三声悠远的钟声,3000只和平鸽振翅高飞,象征着30万遇难者的深切缅怀和梦想中国的雄心壮志。

公祭仪式结束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代表走进纪念馆展厅,参观了“人类大屠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展”。访问结束时,习近平和张德江在签名簿上签了字。随后,习近平亲切会见了出席仪式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代表。

□习近平的演讲

“举行公祭仪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习近平在致辞中说,今天,我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珍惜和平、创造未来的坚定立场。

> >谈论历史

铁证如山,不容篡改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残酷入侵南京,在南京造成了一场可怕的大屠杀,屠杀了30万同胞,蹂躏残害了无数妇女,杀害了无数儿童,摧毁了三分之一的建筑,掠夺了大量财产。日本侵略者制造的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是二战历史上的“三大悲剧”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页。

令人感动的是,在南京大屠杀的血腥日子里,同胞们守望相助,相互支持,许多国际友人冒险用各种方式保护南京人民,记录下了日寇的残暴行径。其中有德国人约翰·拉贝、丹麦人伯恩哈德·辛德伯格、美国人约翰·马吉等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大无畏的正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调查,并从法律上作出了定性和最终的结论。一群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受到了法律和正义的审判和严惩,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历史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随着巧言令色的否定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是铁证如山,不容篡改。如果有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历史不会同意,30万无辜受害者的亡灵不会同意,13亿中国人民不会同意,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爱好正义的人都不会同意。> >谈论和平

否认有罪意味着累犯

自古以来,和平一直是人类最经久不衰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湿润。有了阳光和雨水,一切都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与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梦想。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需要争取和维护。只有每个人都珍惜和维护和平,只有每个人都记住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有希望。

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目的是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从历史中学习,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做出贡献。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否认有罪意味着再犯。我们不应该因为少数军国主义者发动了侵略战争而仇恨一个国家。战争的责任在于少数军国主义者,而不在于人民,但人们永远不应该忘记侵略者犯下的严重罪行。所有无视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和所有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无论说了多少次,都对人类和平与正义有害。热爱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提高警惕,坚决反对这些错误的言行。

> >谈论未来

和平合作是永恒的主题

“如果怀疑当下,就查查古代;我不知道谁来了,看看吧。”近代以来的100多年里,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战争的磨难,对和平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的方式,军国主义也不是人类和平的解决之道。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刚刚,我们隆重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揭幕。我们立起这个三脚架,向世界宣告“示往昔,观后世”,“永远荣耀,祈求和平”的心愿。

此时此刻,我们要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中牺牲的同胞,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牺牲的同胞,所有在中国近代抗击外侮斗争中英勇牺牲的同胞,所有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英勇牺牲的同胞: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极强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饱受屠戮欺凌。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极其光明。

此时此刻,中国人民应该向国际社会庄严宣告,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定倡导者和有力维护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捍卫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携手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现场

彼此亲近令人欣慰

昨天早上7点,数百人聚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距离纪念馆五六百米的地方已经竖起了警戒线。警方向公众解释说,警戒线要到12点左右才会解除。我希望人们下午能回到纪念馆,但他们只能呆在纪念馆外面。公休日纪念馆不全天开放。

参加公祭日的人不愿意离开。一位来自上海的56岁中年妇女告诉《北京时报》记者,凌晨4点,她和姐姐们来到纪念馆外。“我们也知道自己进不去,但我们离纪念馆更近了,心里感到安慰。”

另一位85岁的老人来自江苏常州,专门参加了公祭日。日军攻陷南京前后,常州居民也惨遭杀害。“在村道边上,每走几步就有一个死人。”老先生说,由于年龄原因,每年不能参加,但今年想来南京看公祭日。

类似上述参与者的人很多。一直到中午,警戒解除,站在各个路口的人越来越多,目测超过1万人。记者注意到,人群中有一群捧着黄色菊花的年轻人。带队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们知道博物馆将全天闭馆,但他们只是想在纪念馆前献花以表哀思。

11时30分,警戒解除,密集的人群涌向大屠杀纪念馆。很多人去纪念馆正门默哀献花。

京华时报记者黄南京报道

□国家公祭丁

160字的碑文记录历史,警示未来

记者了解到,全国公祭鼎采用“三尺两耳”式,以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祭祀用礼器和最大的圆鼎“楚大鼎”为原型,等比例铸造。三脚架高1650mm,三脚架高915mm,底座为黑金砂,高450mm,宽2000 mm。

国家公祭丁灿写文章的空室有三面。丁的左后侧和右后侧是编年体,有楷书和简体字287个。它详细记录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全国公祭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举行第一次全国公祭的事实。

最重要的是“国家公祭丁”的正面,上面刻着160个字。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吴烈彦说,原来的160个字是打算用小篆的,因为小篆和丁是同时期出现的,但考虑到人们的认可度,最终还是采用了魏碑简体字。

碑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强烈谴责,表达了对死难者的哀悼和敬意。描述了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实现中国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吴烈彦介绍,公祭鼎的设计稿有100多份,无论是鼎的尺寸设计,还是其上采用的纹饰元素,都被反复讨论。公祭鼎以1933年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为蓝本,主要考虑是抗战时期出土的,也是江淮文化的代表。公祭鼎的尺寸比楚大定的大。首先要考虑纪念仪式的环境,要与现有纪念碑、和平钟、灾墙等其他纪念对象相协调。

记者注意到,铜鼎和铜底座重2014公斤,石底座重1213公斤。根据设计者的说法,这组数据暗示了2014年12月13日的第一次全国公祭。

京华时报记者黄

央视综合报道

为什么要立国家公祭鼎?

为什么在第一个国家公祭日的仪式上需要立国家公祭鼎?是什么意思?记者从权威部门了解到,有三层意思。

首先,国家礼仪体现在国家的重武器上。在中国传统中,鼎是民族的武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也是重要的祭祀器皿和礼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全国公祭日”,首次以国家名义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全国公祭仪式。这是反映国家意志的最高标准的祭祀仪式。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有助于突出祭祀主题,体现民族礼仪,营造庄严氛围。

第二,铸鼎以纪念国家公祭。中国古代历史上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事件,有铸鼎记事的传统。设立国家公祭丁纪念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举办第一次国家公祭活动,符合传统礼制,更能表达公祭活动缅怀历史、警示未来的现实意义。

三是铸鼎明史,强化历史记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最集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伤,也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历史伤痛。在古代,丁明的历史被创造出来,国家公祭丁被设立并永久陈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将对保存历史记录、巩固社会记忆起到积极作用。

据新华社报道

□秘密

公祭仪式的“数字意义”

77名青少年阅读了《和平宣言》,和平钟响了三次,3000只和平鸽被放飞...在第一届全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公祭仪式上,每个数字背后都有着特殊的含义。

南京77名青年代表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献上花圈后,现场宣读了《和平宣言》。宣言中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客观描述和对死难者的深刻记忆,让现场很多人潸然泪下。据了解,之所以选择77名青少年阅读宣言,是因为数字“77”象征着南京大屠杀77周年。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久设立“国家公祭丁”是第一次国家公祭仪式的重要内容。据设计师介绍,国家公祭鼎的设计也具有数字化的意义。青铜鼎身和底座重2014公斤,石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着2014年12月13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公祭。

仪式的最后一项议程是,来自南京工业、农业、军事、科学、学术和企业部门的六名代表三次撞击和平钟,每次间隔五秒钟。当第一声钟声响起时,3000只和平鸽被放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有30多万人,这是战后国际军事法庭确认的,不能抹黑和质疑。“3”的钟声响起,“3000”的白鸽象征着30万受害者的记忆,这也再次印证了这一法律事实。据新华社报道

□观察

三周年纪念演讲发出了警告信号

从7月7日,全国抗战爆发77周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昨天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庆节,2014年纪念活动的数量和规格都是近年来最高的。专家指出,通过分析习近平主席在包括第一个公祭日在内的公共纪念场合的讲话,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对纪念抗日战争的思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记住,记住和平的未来”是关键词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学者张继指出,通过分析习近平7月7日、9月3日、12月13日的公开演讲,具体演讲会因周年主题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在核心内容中,铭记、铭记、和平、未来成为重要关键词。一般用四个字概括整个内容,指出演讲的主要目的。

昨天在公休日的讲话提出“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珍惜和平,创造未来”;7月7日的讲话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警示未来”;9月3日的讲话提出“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张继认为这些关键词列表

知道了我们每一个纪念日的目的,记住并铭记是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有罪就意味着再犯”,记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八年艰苦血战才能让我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向先烈表达敬意和感谢,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凝聚力;珍惜和平是每次演讲的重点内容,向世界表明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走国力和霸权之路,不侵略外国;警示现在和未来,必须警惕否认历史、歪曲历史、破坏和平的言论和行为,坚决予以制止,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习近平的三次演讲显示了大国的信心

张继认为,Xi的三次讲话都向外界发出了警告信号。

在公祭日的讲话中,习近平接连用了四个“不承诺”:“谁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悲剧的事实,历史不会同意,30万无辜受害者的亡灵不会同意,13亿中国人民也不会同意。世界上所有热爱和平与正义的人都不会同意。”在抚慰精神的时候第一次明确宣告:“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强大能力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被践踏被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成为一个亮点。

“这句话很有力量。”张继指出,这反映了大国的信心。这种自信来自于从改革开放到中国国力增长和今天中国崛起的过程。与此同时,这也是对那些试图扭转历史和破坏和平发展的人的警告。

回顾7月7日的讲话,我批评“少数人”不指名道姓,“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破坏国际互信,制造地区紧张局势”,用“强烈谴责”和“绝不答应”。

在9月3日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日本一些政治组织和政客仍在否认日本侵略的野蛮罪行,仍坚持向沾满鲜血的战犯亡灵致敬,仍发表美化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言论。仍然藐视历史事实和国际正义,仍然挑战人类良知。”谴责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也背离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和广大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指出在中国人眼里,绝对没有沙子的空间。

张继指出,发出警告信号的原因是有人想否认历史,有人想为历史翻案,所以他们必须保持警惕。

从全人类的高度看中国的抗日战争

张继指出,对比几次演讲,发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高度看待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不再局限于中国自己的视角,而是客观地把抗日战争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视角。

“习近平在公祭日的讲话突出了南京大屠杀对全世界的意义。南京大屠杀不是中国的事,而是危害全人类的罪行。”张继说,“人类灭绝”表明它站在了人类的高度,强调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的‘三大悲剧’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页”。他还提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军事审判战犯法庭的定性和最终结论,充分说明南京大屠杀是人类的共同灾难,而不仅仅是中国的一部分。

张继认为,这种人性的视角对应着中国的责任和担当。背后的逻辑是,今天,在思考过去的苦难、维护自身利益、面向未来的长远发展时,中国不仅站在一个国家的立场上,而且站在国际公益和国际道德的立场上,既维护了一个国家的和平,也维护了地区和世界的和平。这也是中国新义利观的体现。

Xi在7月7日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

习近平在9月3日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华时报记者张然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