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     

舅公 曹可凡写家族史:从无锡白丁到民族资本家 5代人的120年

2022-02-16 14:35搞笑
无锡太湖边的蠡园以蠡湖得名,蠡湖又以范蠡得名。始建于1927年的蠡园,它的建造者是王禹卿、王亢元父子。在无锡,除了蠡园,还有梅园和锦园,它们的建造者是荣宗敬兄弟。王家和荣家是无锡走出的两大家族,他们同在上海滩发迹,一起经营福新面粉厂、申新纱厂。

       相比荣家,王家的故事鲜为人知。上海知名主持人曹可凡是王家的后代,这些年他一直希望能将家族史整理出来。经过4年的研究和写作,他终于把5代人120年的家族史梳理清楚,写出了这本《蠡园惊梦》,该书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与荣氏家族相比,王家族的故事鲜为人知。著名的上海主持人,是王氏家族的后裔。他多年来一直希望整理家族史。经过四年的研究和写作,他终于梳理了120年来五代人的家史,写出了这本书《李·孟》,前几天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李蒙的封面

曾外祖父王尧臣和其弟王禹卿

《梨园之梦》是主持人曹可凡追溯家族历史的书写。这个家族的命运与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民族资本家荣氏家族息息相关。“我的家族史和荣家的家族史交织在一起,但我们的家族史从来没有整理过。”曹可凡对这个网站说。那时候,一家人从无锡出去到上海,在一个大时代长大。曹可凡说:“这与国家的命运和历史息息相关。国家的命运深刻影响了家庭的命运,时代赋予了巨大的机遇。”

       关于蠡园的故事,得从王尧臣兄弟开始。

阜新面粉厂经理曾祖父王

       王尧臣是曹可凡的曾外祖父,他和小三岁的弟弟王禹卿出生在无锡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青祁村,这里的年轻人大多会走出家门出去闯荡,近的去苏州常州,远的去了上海。王家兄弟只是他们中的一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上海滩活跃着一批从无锡出来的大老板,比如怡和洋行的总买办祝大椿,当然还有荣宗敬兄弟。

王16岁时外出谋生,在无锡一家染坊当学徒。23岁时,他被介绍到上海做服装当铺。他年轻时读过四书五经,写得一手好字,经商精明。三年后,他成为一家当铺的会计。1904年,王从当铺转业到顺泉龙外资银行管理账目。在工作中慢慢开始积累个人人脉,于是认识了怡和的买办朱。在上海能算的商人,把他挖到了自己的华兴面粉厂当会计。王一生的事业都与面粉有关。当时华兴最大的竞争对手包括荣家的面粉厂,但几年后,荣家的系列面粉厂成为中国面粉行业的龙头。

       王尧臣的弟弟王禹卿14岁拎起铺盖上路,背井离乡也去了上海,也去店铺里当学徒。这是家远亲开的煤铁油麻店,他干的是体力活,工作无非就是在搬运和堆码,学徒活很苦,收入却非常有限,一年干到底也省不下1000文钱。

       曹可凡的曾外祖父王尧臣加入华兴面粉厂后,从会计做到销售,后来还负责北方一大片区域的面粉经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区经理。1902年创办的华兴每年利润十万两银,但王尧臣的月薪只有20两,尽管不算富裕,已算是小康。

的曾祖父王加入华兴面粉厂后,做过会计,后来负责北方大面积的面粉配送,现在是区域经理。华兴创建于1902年,年利润十万两白银,而王的月薪只有二十两。虽然不富裕,但是很富裕。

王余庆和毛鑫的另一位同事秘密开办了自己的面粉厂

       王尧臣的弟弟王禹卿是在1902年跳槽到面粉行的。那年他正在北方推销煤铁油麻,遇到正为荣家茂新面粉厂谈面粉生意的同乡。在同乡的引荐下,王禹卿兼职为荣家推销起了面粉。后来索性跳槽到茂新面粉厂,也专职做起了面粉生意。

于是,王和进入了同一个行业。几年后,他们一起为荣家的面粉厂工作。他们不仅成了荣家面粉厂的股东,也成了职业经理人。

       大舅公王启周和政治运动

那是面粉工业的黄金时代。辛亥革命前后,政局动荡,对面粉的需求巨大。所有在上海开面粉厂的企业都赚了很多钱。荣家峁新面粉厂的销售总监王余庆,不愿意只靠月薪过小康生活。他想创业,去开了一家面粉厂。

       于是,王禹卿就与茂新的另一个同事偷偷开起了自己的面粉厂。员工干私活的事情最终还是让荣家大老板荣宗敬知道了,他不想员工变成自己的竞争对手,又不想失去这位大将,荣宗敬的选择是参股他们的面粉厂,于是就有了福新面粉厂,荣家依然占大头。王禹卿想到了也在面粉行业的哥哥王尧臣,把曹可凡的曾外祖父挖了过来管理福新。

4万元起家的阜新,仅用8年时间就建立了庞大的面粉帝国。到1921年,阜新已经开到了第八厂,用的是美国最新的面粉厂,整个上海莫干山路都是阜新厂。1928年,毛鑫、阜新、沈心公司纪念成立30周年时,阜新的面粉加工占全国面粉工业的31.4%,荣氏兄弟也戴上了“面粉大王”的帽子。王和兄弟也在阜新面粉公司工作了一辈子。荣是、阜新、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各工厂的总经理。荣德生负责沈心三厂和无锡毛鑫。因此,阜新面粉公司实际上是由王兄弟主持的。

       到了曹可凡祖父这一辈,他们并非全部子承父业继续从商,比如曹可凡的大舅公王启周,就卷入了那个年代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中。1920年代初,王启周进入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他是王家第一个大学生。曹可凡的曾外祖父王尧臣希望儿子能读法律将来从政,可老爷子万万没有想到儿子不只是读书,还与一群接近共产党的青年关系密切,还建立了一个左倾的组织“锡社”,后来从这个团体中走出的大人物包括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博古、宣传部长陆定一,其中还有王启周的姐夫、曹可凡的祖父曹启东,当时他还是福新一厂的职员。

周在河西学会成为五卅运动的积极分子,组织集会游行。然而,随着“四·一二”事件的发生,这些年轻人因为政治信仰的不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Xi社会也随之崩溃。曹可凡的叔公选择不参加任何党派,而是安心当江苏省民政厅的科长。但是这个年轻人在29岁时英年早逝。

       时局动荡,王家一分为二

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而结束。1937年,淞沪抗日,荣家和王在上海的产业几乎被摧毁了一半。阜新一厂、三厂、六厂位于闸北,首当其冲,不是被炸就是被日军占领。随后沈心一厂、八厂被炸,五厂、六厂、七厂的机器、原材料被抢走1 空。最后,只有租界内的阜新二厂、阜新七厂、阜新八厂可以继续开工建设。直到珍珠港事件前,留在租界的阜新工厂一直维持经营,由于市场对面粉的巨大需求,获得了巨额利润。

       上海被占领,王尧臣和荣宗敬这两位上海商界的大佬同时被日本占领者看上了,希望他们为日本人服务。两人分别在报上刊登启示,表示不参加日本人组织的“市民协会”。1938年元旦后不久,荣宗敬首先离开上海去了香港,遗憾的是,到香港才一个月,荣先生就在医院过世。

荣在无锡晋源

       王家和荣家的面粉和纺织产业苦撑过了8年抗战,战争一结束,荣家和王家都雄心勃勃地希望复兴当年的产业,但真的只是一个“复兴梦”。局势动荡、经济崩溃、战事紧逼,到了1948年底眼看政治局势不可逆转,荣家、王家和沪上许多资本家一样,抽调资金去了香港。

曹可凡的爷爷曹启东与姐夫王齐洲和他的朋友们合影

       1948年是王家命数的一个转折点,王家开始一分为二。曹可凡的曾外祖父王尧臣留在了上海,王禹卿去了香港。鸡蛋放在两个篮子里,这不只是王家的打算。当时上海几乎所有大家族都做了这样的部署,比如荣家大房的人基本都去了海外和香港,二房留在上海,其中包括荣毅仁。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抗战都扛过去了,过些日子局势稳定了,大家还是要在一起的,结果这一分就是三十年。王尧臣于1965年在上海去世,得知哥哥去世的消息,身在香港的王禹卿不久也撒手归天。老哥俩一前一后归西,相隔仅1个月。

       在祖父这一辈中三舅公王云程是作为王家产业继承人来培养的。他18岁就被送到美国罗威尔纺织大学专修纺织,三年时间读完四年的学业,21岁就回到上海协助经营家族产业,出任申新一厂厂长,他是荣家和王家企业中最年轻的厂长。从某种程度上讲,最后也是荣家女婿王云程延续了王家的经商血脉。他是王家人,也是荣家人,时局变换的1947年开了他在香港的第一家企业:南洋纱厂。

在我祖父那一代,三叔王运城被培养成了王家产业的继承人。18岁时,他被送到美国洛厄尔纺织大学专攻纺织。他在三年内完成了四年的学业。21岁时,他回到上海帮助经营家族企业,成为沈心第一工厂的厂长。他是荣家和王企业最年轻的董事。从某种程度上说,延续王氏家族商业血脉的是荣氏女婿王运城。他是王氏家族的一员,是一个光荣的家族。1947年,时局有变,他在香港开了第一家企业:南洋纱厂。

三叔王运成是荣毅仁北京家中的客人

       1970年代的香港纺织产业繁荣,半壁江山都是王家和荣家系统的人在运营。1949年前的上海纺织产业其实被移植到了香港。到了1990年代,这些企业纷纷回到了上海,比如王云程和上海纺织局合办的申南纱厂。在香港纺织业鼎盛时期的1970年代,王云程曾是十大富豪之一。

在曹可凡眼里,三叔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企业家,创办了一个又一个企业。1993年,80多岁的王运成也在家乡上海创办了食品公司“上海福乐”,生产圣玛里冰淇淋和全食牛奶。2012年,王运城去世,享年102岁。

       王家女婿曹启东

       

曹可凡的祖父曹启东和祖母王秀芬

       女儿王秀芬的夫婿是老爷子王尧臣亲自挑的。老爷子在上海东挑西选,最后看中了自己厂里的会计,也是无锡同乡曹启东,也就是曹可凡的祖父。无锡曹家是绵延千年的古家旧族,相传是汉朝开国大将曹参后裔。曹启东跟王尧臣兄弟一样,也早早离开家门出去寻生活,1920年经亲戚介绍来到福新做会计,因此进入了王尧臣的视线,最后成了王家的女婿。

豫园路805弄金园

       曹可凡的祖父母在婚后一直住在上海,先是澳门路上荣家为职工建的宿舍三新村,后来搬到愚园路805弄的锦园,那是荣家为高级职员建的宿舍区。他们一住就是半个世纪。曹可凡说,他祖父其实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一向关注时事,同情和支持革命。在三四十年代,他们家还一度曾为中共地下党的庇护所,因为曹可凡祖父的三个表妹都是地下党员,他们在大表哥曹启东的掩护下,做了很多工作。而曹启东本人在解放战争期间,还掩护过多位中共地下党干部,甚至还凭借着管理福新的便利,为解放区送去了不少紧缺物资。

曹可凡的祖父曹启东参与了中共地下党在上海的金融机构“同庆钱庄”的创建。同庆银行旁边是同惠出版社,是生活书店的子公司,也是一个地下党组织创办的。曹启东也是投资人之一。在梳理这段历史的同时,曹可凡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已故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在1949年以前出版的唯一一本书《文学谈话》最初是在同惠出版社出版的。1947年出版的这本书可以看作是王元化先生文学批评的基石。

       1949年解放前夕,王禹卿离开上海后,福新的面粉公司业务都托付给了曹启东,已经在面粉行业干了30年的曹启东为人很低调,自认为资历不够,还是需要荣家人来撑局面。也是在曹启东的极力劝说下,荣毅仁留在了上海,开创福新新的局面。解放初的福新,荣毅仁是总公司代总经理,曹启东是其助手。

的父亲曹

       在大局势下,1950年代,作为中国民族产业标杆的福新也完成了公私合营。1966年“文革”爆发前,王家的日子过得还算滋润,孩子们都能上高中读大学,穿戴挺括,是上只角的人。1966年的“文革”冲击则逃不掉了,这些“资本家”被赶出了洋房,工资被冻结。不过曹可凡说,相比其他家的遭遇,“我们还算好的。”

曹可凡和他父母的合影

       曹可凡的父亲曹涵祥是家中长子,教会学校毕业,“父亲一介书生,一生清贫,未留下丰厚财产,却留给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年小年夜,曹可凡请家族长辈吃了顿中饭,席上他母亲年纪最小——80岁。“这顿饭也算这本书的家庭首发式,给每个长辈送了一本。”而就在前一天,曹可凡刚刚拿到了印制出来的样书,同时在美国的三叔也去世了。对于家族史,曹可凡说,同辈人都已经不知道了,他们也对整理家族史不感兴趣。曹可凡感叹的是,早十年,他也没兴趣去做家族史整理,而再晚十年,可能就没精力去做了。

今年前夕,曹可凡邀请家里的长辈共进午餐,在午餐上他的母亲是最小的——80岁。“这顿饭也是这本书的家庭首映礼,我给每位长辈都送了一份。”就在前一天,曹可凡刚刚拿到了印好的样书,而他在美国的叔叔也去世了。至于家族史,曹可凡说同龄人已经不知道了,对整理家族史也不感兴趣。曹可凡感叹,十年前,他对整理家族史不感兴趣,十年后,他可能没有精力去做。

曹可凡拿着讲述家族史的新书《蠡园惊梦》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