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     

河北玉米价格 河北等地玉米价格下跌 种粮大户的生意像场赌博

2022-02-15 15:44搞笑

多收了三五桶

刘伟的玉米堆成了小山。与去年相比,他的百亩田增产近2万斤。但他此刻正在山前踱步,不知道明年是否要种这么多玉米。

为了这堆玉米,河南省平舆县社桥镇30岁的农民辛苦劳作了一个月。收割、脱粒、烘干、运输后,他累得“一周的水都没了”。

按照去年的价格,他应该增加了4万元左右的收入。秋季以来,玉米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以上。即使今年产量增加了很多,收入还是比去年少了3万元。“厌倦了一场病,结果少赚了7万元。”刘伟把烟头狠狠扔在地上,然后狠狠骂了一顿。

像刘伟一样,丰收并没有给社桥镇的农民带来多少欢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感到失望和困惑。

不只是拍桥镇。10月份,河北、山东、东北等玉米主产区玉米价格均跌破1公斤0.8元。去年,玉米的价格是1公斤1.1元。如今,刚有钱卖粮的农民开始担心明年种这么多玉米值不值得。

今年的粮食便宜,几块钱卖不出去

23日下午,社桥镇东部的收粮点散落着运粮车,旁边一条10米宽的路被堵得只有一辆车勉强通过。汽车司机停下来,把手伸出窗外。他们不耐烦地按喇叭,催促卖粮的赶快让路。

这是佘桥镇一年中少有的热闹场面。

机动三轮车、机动三轮车、电动三轮车、四轮拖拉机,到处都是金黄的玉米。拖拉机的噪音,讨价还价的声音,指挥倒车的呼喊,传送带上马达的声音混杂在一起,让这个原本安静的小镇沸腾了。

一些瘦弱的老人抓着三轮车的把手,试图驾驶这台野生机器。一脚油门,三轮车像一只咆哮的野兽,冒着黑烟冲向堆积如山的玉米。

还在等食品检验的人趴在车把上,面无表情。虽然车斗里的玉米比去年更饱满,但他们懒得回头。他们清楚地知道“今年的粮食便宜,卖不了几块钱”。

刘伟也加入了粮食销售队伍。他想等到粮价上涨,但不断下跌的玉米价格很快把他推出了家门。从秋收开始,当地玉米价格在短短20天内从每斤0.85元迅速下降到每斤0.72元。

“再往下走,就受不了了。”刘伟面无表情。“如果潮湿发霉,只能喂动物。”

许多田地多的农民面临着和刘伟一样的问题。一方面,他们担心食品价格下跌;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心玉米储存后发霉,所以只能选择尽快出售。

更多的人来低价卖粮是因为无奈:收粮卖粮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很多老人无能为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帮助秋收,又急于回城,只好廉价处理粮食。

78岁的马老汉种了7亩玉米。他和儿子正在把玉米倒进粮商的仓库。

在整个过程中,他的儿子什么也没说,看起来很不耐烦。浇完玉米,他头也不回地把铲子扔在地上。为了回家收玉米,在北京一个建筑工地拉油漆的儿子请了一个月的假。

“他在北京每天赚180元,加上往返路费,一个月就亏了5600。”马老汉用惭愧的语气说,他张开手掌,对比了一下“5000”的样子,一缕光芒在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耀。

为了每亩50元的收割机省钱,马老汉和儿子钻进又热又刺的玉米地,花了4天时间掰下7亩地的玉米芯。

他们黎明前带着手电筒去田野,晚上回家。过了几天,马老汉的手掌和手背几乎变成了一个颜色,黑色的泥灰长到了他的皮肤里。虽然20多天过去了,他的手指肿胀还没有消退,厚厚的老茧上覆盖着磨损的角质。

这一天,父子俩卖玉米6327元。除去种子、耕田等2000多元的开销,净收入只有4000元,还不够儿子休一个月的假。

卖粮的队伍越来越长,排在最前面的两个老人围着粮商讨价还价。他们的玉米水分含量高,粮商开价每斤0.68元。

“六十九美分,六十九美分。”一个老人挠着头跺着脚笑,另一个老人哭丧着脸喊。

“六角八分,不是因为你老了,我不要这个价。”粮商态度坚决。

为了一便士的差价,7000多公斤玉米卖了70多元。两个打不过粮商的老人,一个蹬着三轮车,另一个拉着弓跟在后面,慢慢向玉米堆走去。

刘伟冷冷地看着,一句话也不说。如果他改变了,他会在乎的。

如果我想种地,我能做什么

与收粮点的热闹相比,社桥镇的市场冷清多了。

每年这个时候,卖完粮的人总会买一些新东西。本来,这是市场年度业务活动的一个小高峰。

今年完全不同。以前猪肉早上9点就卖完了,但直到12点,钩子上还挂着半个粉丝,几只苍蝇趴在上面贪婪地吮吸。

床单摊贩拿着麦克风喊着减价,但没有多少人停下来。过了一会儿,音箱里只有爆炸的音乐,小贩放下话筒,坐在凳子上,盯着过往的人群。

三五组老太太抱怨今年的情况:“我多收了几公斤,卖的钱比去年少。没有足够的钱吃饭看病,也没有闲钱买东西。”他们的战利品只是几棵大白菜和几卷卫生纸。

市场上的老人辛辛苦苦干一季都心疼,却少挣两三千元。但是对于在外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土地和食物离他们越来越远。“我平时给我们寄钱回来,但不愿意回来收庄稼,这不足以耽误事情。”一位开始空的老人无奈地笑着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个镇上的人们不再把农业作为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当时由于每亩收入几百元,农业税费低,很难培养农民对土地的忠诚。“我希望把钱种下,然后去做。”市场里小百货商店的老板说。

镇上的壮劳力都出去做楼房的防水工作了,他们通常被称为“沥青工”。

几年前,刘伟加入了这个行列。他还记得带着希望踏上火车的那一幕:“30多人,老老少少,都在搞沥青,一路上有说有笑,谈论着那些熟悉的暴发户的名字。”

到了成都后,刘伟发现能接到的工作越来越少。“最后,所有的建筑工地都停工了,连续几个月没有工作。”。这30个去成都淘金的人,今年有20多个已经回城了。

刘伟看中了出让土地的机会。他觉得“土地是最稳定的,国家支持它。”去年8月,他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每季承包了100亩田地,全部种上了玉米。该合同为期5年。

“按照去年的行情,我赚了6万元。”他看着刚刚种上小麦的黄土地,回想起自己当初的想法。然而,他加工完今年的玉米后,刚好够用。

“我能做什么?让我们再坚持一年。如果做不到,就必须出去。”他的眼睛布满血丝,嘴唇干裂,牛仔裤和耐克鞋上满是污垢,看起来筋疲力尽。当他走过市场时,他喃喃自语,“化肥的价格又涨了。”。

走出数千米长的集市,是一片广阔的农田。因为干旱,20天前播种的小麦还没有出麦苗。乍一看,地面覆盖着黄土。

“前几年,现在遍地都是这种情况。”路上的一个村民指着身后的田地说:“今年粮价这么低,老百姓都泄气了。”

刘伟也有些心灰意冷。100亩小麦刚播完,他没心情浇水。100亩地的油费和人工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至于明年的粮价,他也不知道。签了5年合同,几个月后就要交6万元的春节房租。“实在不行,只能毁约”。

国家不应该放过我们,对吗

就在市场东端收粮点如火如荼的同时,三位来自不同省份的粮商聚集在市场另一端的一家餐厅,他们正在谈论国际粮食市场。

余坐在餐桌的一角。他保持沉默,紧紧盯着正在说话的粮商,他的杯子挂在/

这对于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除了学习一些经营粮食的经验,他还希望从这些粮商身上找到自信。

两年前,余从附近村民手中流转了2500亩土地。因此,他成了当地的名人,县电视台记者三次来到这里宣传他的机械化、规模化农业生产。最近电视台对他的玉米收成大加赞赏,镜头给了他刚刚购买的两座晒塔的特写,似乎处处都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受此宣传启发,刘伟成为国家扶持的“种粮大户”。

余今年的玉米产量增加了25%,脱粒后的玉米粒可以装满20火车皮。但新闻没有提到,1200吨优质玉米花了他30万元,“每斤掉一毛钱,就亏24万元”。

于和刘伟在这次玉米价格暴跌中损失远远超过普通农民,因为需要支付地租和劳动力成本。余一季每亩的租金是400~500元,加上工人的工资,一亩地的成本在900~1000元之间,但他今年每亩玉米只能卖800多元。至于每亩地100多元的“农业扶持保护补贴”,余一分钱都拿不到。补贴属于租赁土地上的农民,合同中有明确规定。

因此,在过山车般的价格波动中,他的养殖生意更像是一场赌博。

"食品价格的下降似乎与进口和关税有关。"余喝了两杯白酒。宴会结束后,他脸红了,总结了刚刚学到的最新知识。

种粮大户并不知道,他这个在中原腹地小城镇务农的农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卷入了国际粮食市场的变化。千里之外,在广州的码头上,一船美国玉米漂洋过海而来,上岸的价格只有0.66元一斤。

还有一个事实,余并不清楚。自2008年起,中国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当年临储仓储价格高于0.7元,2014年上涨至1.13元。同时,玉米产量从2008年的1.66亿吨增加到2014年的2.17亿吨。

“国家不应该放过我们吗?”除了需要运气,余日夜盼望的“国家补贴”是他唯一的信心。

10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到:“继续实施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完善补贴分配办法。”

但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实施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被WTO称为“黄箱政策”,中国加入WTO时承诺的8.5%的保护上限如今已接近上限。换句话说,余很难获得更高的补贴。在美国,农产品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但由于政府会提前确定“目标价格”,当农产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政府会根据两者的差额补贴农产品生产者。因此,农民不必承担大部分市场风险,从而保证农民的基本利益。

余看不到这些。今年,他种了300亩葡萄和100亩梨树。一根绿色的小葡萄枝在看不见的黄土地上突出来。如果果园收成好,他会比玉米多赚十倍。

  “要是成功了,以后就不种粮了。”余小亮看着长势喜人的葡萄树,眼神里充满憧憬。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