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     

天下熙熙 城市的起源:天下熙熙

2022-02-01 12:12搞笑
北京的春天倘若下一点小雨,洗去沉沉的雾霾,住客的心情是会好很多的。倘若再读一段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的历史,就更加令人愉悦了。无他,故事精彩绝伦,而且在那时我们的经济文化的确是很先进的,只是到了近世,才渐渐落后于西方。

先进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没有相当程度的经济文化发展,就不可能支撑起一个大规模的城市,食品、交通、安全都会出现问题。据考,唐朝天宝年间,也就是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京师长安有60多万人,东都洛阳有30多万人,洛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宋朝的城市,在盛唐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北宋汴京的人口达到140万,南宋临安的人口更是达到25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不管是在中国,还在全世界,超过200万人口的大都市,这都是第一次出现。临安比1000年前庞大的罗马城,又大了一倍左右。同时期,欧洲的城市相对较小,当时崛起的名城威尼斯、佛罗伦萨、米兰等,也就是不到十万人的规模,与汴京、临安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宋代以后,中国城市规模急剧下降,最大的城市人口不足百万。元朝的都城大多建立起来了,人口最多的时候也只有80多万。明清时期,北京人口保持在70-80万的水平。直到工业革命后,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才再次出现在地球上。

       不仅城市的规模大,古代中国的总体城市化水平也很高。早在战国时期,城市化率就达到了惊人的15%的水平。唐朝天宝年间,城市总人口达到1100万人,全国总人口约为5300万,城市化率达到20.8%。宋朝的城市化率,则达到了22%的水平。明清以后,城市化的势头减缓,城市化率反而下降了。

       这些数字看起来枯燥无味,不妨和新中国以后的城市化率比一下。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们的城市化率只有可怜的10.6%。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到1957年的时候上升至15.4%,恢复到春秋战国时的水平。在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我国城市化率也只有不到18%。到了1983-1984年间,城市化率才达到南宋时期的22%的水平。看起来,历史上我们的城市化率是很高的。

这些数字看起来很无聊,不妨和新中国之后的城市化率对比一下。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们的城市化率只有10.6%。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1957年上升到15.4%,恢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平。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的城市化率还不到18%。直到1983-1984年,南宋的城市化率才达到22%的水平。历史上我们的城市化率似乎很高。

资料来源:赵刚《中国城市发展史论文集》和《中国统计年鉴》。

       翻阅资料,不难发现,在城市化水平领先的时期,我们的人口迁移是很自由的。战国时期,“野与市争民”,城乡人口已经开始对流,国鄙之分已经没有那么严格。《孟子•万章下》载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为庶人”,看来已没有了“国鄙之分”。《周礼•地官》曰:“徙于国中及郊,则从而授之”,这就是从法令上赋予迁徙的自由了。人口有了迁徙的自由,难怪城市会长得那么大。

另一方面,在中世纪的欧洲,人口固定在封建庄园的土地上,很难自由流动,所以城市的规模自然要小得多。在中国,人们刚解放时也有行动自由。1960年后,这种自由在一定程度上被收回。因此,从1960年到1978年的近20年间,城市化率几乎没有增长。20世纪80年代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并不鼓励农民进城,城市化率仅略有上升。20世纪90年代,政策开始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城镇化率开始大幅提升。

       迁徙自由不仅为城市发展创造了空间,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历史上,人口和土地是最重要的两大生产要素,土地天然是不能流动的,流动的只能是人口。有了城乡人口的对流,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要好很多,从中激发出许多技术进步,这也就难怪唐宋时期我国经济如此繁荣了。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不仅允许人口自由迁徙,还允许建立县级以下的城市,随之出现了许多商业小城镇,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化率,超越了繁荣的唐朝。不幸的是,这种繁荣的模式在元朝之后被中断了。直到19世纪中叶,在“五港贸易”之后,中国的城市发展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