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     

土地公上海 上海可能是中国心灵生活最活泼的城市

2022-01-15 04:34搞笑
近日,“上海·神圣”展于瑞象馆开幕,意在通过摄影呈现当今上海的宗教空间和精神空间。英国艺术家和人类学家尹黎的摄影记录了今日上海的教堂、庙宇、清真寺等各种神圣空间,甚至包括很多不为人知的教派的隐匿的礼拜场所。

天主教佘山女修道院教堂

这一展览的合作人魏明德教授是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法国人。他任教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研究宗教人类学和比较灵修学,对上海的城市空间也有着深刻的观察。本站就上海的灵修生活和神圣空间对魏明德教授进行了采访。

魏明德

本站:什么是您所说的神圣空间?

魏明德:神圣空空间是人类创造的,它既包括场所,也包括连接它们的语境。比如以前在上海水路就很重要。和静安寺、佘山一样,是上海身份的一部分;教堂或寺庙可能属于一个团体;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在自己的家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神圣空房间。

神圣这个词,在拉丁文、法文、英文中,都有“被创造的”的意思。比如以前在罗马,人来决定一个地方是不是神圣的空间。如果一个地方是属于神的,则不可以卖掉。人们会把属人的空间和属神明的空间区分开来,属于神明的空间在用途方面会有限制。

另一方面,神圣空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比如革命烈士陵园也是一个神圣空的房间,属于民间宗教,新天地也是。这个国家将创建自己的国教。

神圣空间可能分别属于不同的团体,但我要强调的是,它们一起从整体上构成了大都市的神圣空间。有的地方是佛教的,有的地方是道教的,但我们有一种感觉:他们共同构成了上海的“神圣地理”。我觉得这很重要,可能我们并不属于这个那个的宗教团体,但如果城市没有了这些神圣空间,我们会感到很空虚。如果什么地方都可以卖掉,盖起了高楼,我们会觉得很空虚。神圣空间给我们带来归属感。

在中国,“方”很重要,宗教感和场所感紧密相连。“方”中有一个神,神在守护着这个地方,这就是土宫和城隍庙的意思。在国外的宗教中却不是这样,比如有些宗教更强调“时间”。中医也很有趣。在中医看来,身体也是一种“场”,一个空。按照道教的传统,这个空里面有一个神。中医的治疗方式非常接近我所说的神圣空。

我想讨论的是,我们在一个大城市里,如何理解看待所谓的神圣空间?

本站:你认为在今天的上海,神圣空是增加还是减少?

魏明德:上海的神圣空间主要是在1880年-1930年被创造的,特点是比较多元,既有传统的宗教,也有进口的宗教,除了大的宗教,犹太教、锡克教都有。中国可能没有一个地方能这么多元。神圣空间的创造是上海现代化的一部分。当时人间佛教在上海发展起来;上世纪20年代,道教也通过报纸杂志的方式经历了某种现代的转化;基督教在上海,也是一种现代化的力量。

上海圣物空的特色主要是在以上50年间创造的。之后,文化大革命后,一些宗教场所被关闭,一个新的民间宗教空如烈士陵园被创建。1985年后,进行了大量的修复,比如佘山被拆除的圣母像,2000年,5米高的圣母像被重建。上海再次面对过去的历史,回归传统。

一些地下宗教团体的神圣空间更具有流动性,家里、一个宾馆、一个公司的房间都可以变成神圣空间。最大的变化就是:神圣空间变得更有弹性了。比如放生仪式越来越多,每次去不一样的地方,沿着水道进行。

我的感觉是神圣空在发展变化,但大的基本结构没有变。比如大的宗教场所还是集中在市中心。

本站:革命的神圣空间很有趣。

魏明德:龙华烈士陵园在龙华寺旁边,很有意思。

本站:那您觉得有越来越多的人过一种神圣的生活吗?

魏明德:我不会这样描述它。首先,上海经常被描述为物质城市。大多数人信奉唯物主义,忙于关注事业、消费和社会地位。但是在物质主义下,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精神生活方式。很多人会参加有组织的宗教活动,为他的信仰团体做贡献;也有很多人花时间冥想、练瑜伽、自省和“灵魂解读”;很多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有问题。他们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自己的内心有更多的联系。

跟其他城市比起来,上海可能是中国心灵生活最活泼的城市。像我前面所说的,宗教是上海现代化过程的一部分,上海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传统。另外,也是因为上海足够国际化,而且经济发达,有更多的资源,包括灵修资源。这些都反映在建筑和家庭空间里,反映在我们怎样组织我们的时间、怎样休闲、读什么书,反映在我们的社交和慈善。如果你仔细观察上海,会发现这个城市不仅被消费占据,也有一种对“神圣感”的诉求,追求精神上的慷慨无偿,在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都是如此。

不一定是传统的宗教形式,包括瑜伽的探索,包括新兴的宗教,都构成了精神生活,创造了新的精神群体。上海的精神生活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活跃得多。不谈宗教生活,谈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创造了一个神圣空的房间,比如瑜伽室,会给你一种神圣空的感觉。

对于你的问题,我会这么回答:我们都过着世俗的生活,但我们在世俗生活中会以自己的方式,创造一些特殊的时间、特殊的空间。我们要看到这种生活的复杂性,不是非黑即白的。

上海的历史使龙华烈士陵园成为培育新中国公共神圣性的重要场所。烈士陵园是用来纪念在1928年至1937年革命斗争中牺牲的共产党员和其他积极分子的。

龙华烈士陵园雕像

道士们正在为中国新年的典礼做准备,以祈羊年兴顺。道长头戴顶部佩有铜质饰物的丝绒黑帽。在过去,饰物用象牙制作而非黄铜。原帽展示于白云观第二层的房间中。

白云寺道士

印度的克撒格一家居住在上海浦东世贸滨江花园中的一间豪华公寓里。约有五十户印度教侨民居住在这个大型社区中。这里的妇女创造出活跃的精神生活,包括梵文诵读班、祷唱团体,她们还轮流主持排灯节之类的节日活动。每个人一有机会就会穿上自己最好的印度服装。

排灯节上的库纳尔·凯萨格

众多佛教信仰团体为上海的动物放生筹集善款,并在城市中的各类水路周边举行放生仪式。

放生集会,上海轮渡码头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