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     

江都建设 扬州!大动作!

2022-01-11 08:24搞笑

早上

扬州市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

市长张宝娟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

扬州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有哪些大动作?

我在这里明确告诉你

2021年工作安排全文

2021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扬州重要讲话指导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保”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用责任和实干交出“好地方”建设发展新答卷,确保“十四五”开好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步。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全社会R&D投资占GDP比重达到2.55%。居民人均收入将与经济发展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牢记嘱托,体现扬州服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责任担当

贯彻落实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发挥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点城市区位优势,积极服务、积极融入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拓展新空城市发展。

全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特色示范。持续推进长江保护,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三江营、瓜州、廖家沟壑区特色示范工程,打造大江风光带。争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做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加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实施绿色转型项目100个。加快推进“一港三区”建设,优化港口布局和集疏运体系,打造江海联运中心。

争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标杆。紧扣“复兴古运河”要求,实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加快打造锦绣文化带、绿色生态带、多彩旅游带。开放扬州中国大运博物馆、大运河剧院,加强对邵伯、湾头、瓜州等运河名镇的保护利用,高标准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三湾核心展示园、大运河八大文化展区。完成京杭运河石桥闸至长江口航道整治,提升杨桐线高邮段航道等级,加快建设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办好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东亚文化之都系列,讲好运河故事、扬州故事。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连阳阳镇铁路开通为承包机,加快与上海对接、与苏南对接、融入南京。突出交通先行,打造五峰山大桥道路连接线,推进龙潭过江通道建设,力争启动北沿江、宁阳城际高速铁路建设,做好南京江北区至仪征、润扬二过江通道轨道交通前期工作。深化产业合作,共同打造G328科技创造走廊和S353健康医疗产业带。推进生态共治共保,加强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探索建立河湖联合体系,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服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紧扣“让‘新运河’发挥重要作用”要求,配合做好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推进江淮生态走廊建设,加强京杭运河、芒道河、高宝邵伯湖等重点水系周边环境治理,持续实施一系列好湖保护工程,加强过境船舶污染防治,打造“清水走廊”。深化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依托江都水利枢纽规划建设,建设水情国情教育基地。

二是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打造工业科技城基础

聚焦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项目投资硬核力量,坚持产业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产业双向发力,锻长板补短板,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产业集群“强筋壮骨”。围绕“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展补链强链扩链行动,建立健全“链长引领总量、联盟龙头搭台、厂长引领、主体配套”的协同推进机制,加快形成集群化支柱产业链、规模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传统产业的发展格局。强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学研支撑”和“零协同”,大力发展专用车制造,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完整产业链,加大汽车电子产品补链、强链力度。推动高端装备产业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着力突破数控机床、粮食机械等传统优势领域关键技术,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拓展服务型制造,建设国家电网江苏智慧能源“双创”科技园。加快发展新材料、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大健康、航空空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拓展微电子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生物健康产业园、航空空“双创”示范基地等载体平台,加快实施宜化300万吨PTA、远东宜化200万吨PTA等重大项目。突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品牌创新,推动纺织服装、旅游日化等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做大做强。

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量”。发挥好招商引资的“竞争力”。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四大经济圈,紧盯世界500强企业、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加大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形成“每周有项目信息,每月有招商走访,每季有推介签约”的浓厚氛围, 努力吸引一批产业水平高、牵引力强、产出贡献大的重特大项目,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330个做好项目投资“标杆竞争”。 狠抓项目实际和实物投资额度,扎实推进“八大领域”重大投资项目,在“两新一重要”和重大制造业项目上取得突破,工业投资增长7%以上。打好优质服务的“赛跑”。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服务,对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安排土地供应、融资支持和能耗保障,新开工重大制造业项目80个。

推动产业科技创新“赋能增效”。支持企业创新转型发展。实施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升级千企行动计划,加快培育行业“单打冠军”“拳头产品”,新增省级以上专业化、新型企业10家,实施重点共性技术攻关项目1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项。完善“微增长、小增、高增长”培育机制,新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00家。放大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品牌效应,促进建筑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深入推进“两业融合”和“两业融合”。实施数字化、智能化重大技术改造项目40余个,新增市级以上智能工厂20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以上。新增“两化融合”试点单位20个,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个百分点。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着力提升科技产业综合体运营质量,推动“众创空房-孵化器-加速器-园区”无缝对接、一体化发展,打造6个省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房。加大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度,举办“绿色金凤凰”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峰会、瘦西湖创客周等品牌活动,深化“科技市长团+产才对接专家组”工作机制。新增领军人才100人,优秀博士150人,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0余个。深化人才评价选拔机制改革,进一步渗透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渠道。新增高技能人才6000人。优化“苏科贷”“高企贷”等科技金融服务,鼓励优质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新增5家新上市再融资企业。

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突出产业集聚。每个园区集中打造1-2个主导产业和1-2个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和吸引产业“领头羊”、细分领域“隐形冠军”、高科技“小巨人”,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连锁发展,特色产业产值占比提升2个百分点。未决空。推进“一区多园”发展模式,以园区发展为主导,充分整合区位相邻、产业相近的产业集中区,实施“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管理”的紧凑组团式发展。突出密集元素。加强“亩均英雄”引导,提高投资强度、单位产值、亩均税收准入门槛。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将资源差异化配置到“低产田”“高产田”,清理盘活闲置低效土地5200亩。突出功能集成。提升园区生产生活配套服务水平,建设集生产研发、居住休闲为一体的新城区。支持杭集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江都、宝应创建省级高新区,各开发区将实现进位在全省排名。

三是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广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共同发力,深化“简政放权、强化监管、提升服务”改革,优化全要素、全周期、全流程经营服务,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

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负面通关,加快完善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破除招标投标领域隐性壁垒。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县、乡镇行政审批局实体化运行提升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运行效能。推动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优化信用监管、修复和应用机制。探索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对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除企业行政处罚。全面实施“双随机性、一公开”监管,做到“无扰无处不在”。

营造重商护商的浓厚氛围。切实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类政策意见,完善政策整合、宣传评价机制,确保减税降费、奖补企业等政策红利直达企业。狠抓小微企业生存发展,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推动“小微创业贷款”扩面降息,优化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勇于创新、艰苦奋斗、争创一流,助力新生代企业家茁壮成长,推动企业家创新创造蓬勃发展。

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聚焦“双循环”,注重需求拉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以变革增动力,以开放增活力。

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制定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支持建筑控股公司和交通运输行业集团化企业主体信用等级提升。优化园区体制机制,深化扁平化管理、市场化运营、专业化服务改革。继续推进金融领域改革,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完善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加强对政府债务、企业债务、互联网金融等风险的监测,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多维度推进需求侧管理。顺应多元化、多层次消费新需求,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养老、托幼、体育等服务领域。鼓励发展新的消费模式,推动商业、文化旅游、餐饮等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大力发展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型消费。优化商业综合体和农贸市场布局。培育壮大一批沉浸式、主题化夜市街区。积极发展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加快大云快递电商区域总部基地建设。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更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组织实施新一轮“530”计划,招收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项目6个以上,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以上。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一带一路”新市场,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积极申报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加快扬州综合保险区创新升级发展。参与中阿产业园建设,支持优势产业企业“走出去”,维护海外企业合法权益。

5.坚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聚焦生态宜居,突出规划得当、精细建设、精细管理,让城市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

优化城市总体布局。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新城、老城、古城“三城协同”,完成新一轮土地空总体规划,划定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城市发展“三条红线”,优化空布局,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加快江广融合区建设,围绕“生态中心、交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新城中心”定位,对江都“三河六岸”、生态科技新城、广陵新城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加强联动发展、融合发展。提高西区新城建设质量,做强岳明湖现代商贸板块,完善拓展区板块综合配套设施。深化南部产城融合区建设,推进沿江空地区间融合和功能优化,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领域。推进东南片区更新改造,完成石井路改造、江都路南延及联谊农贸市场搬迁,推进三湾片区周边老工业用地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加强古城保护与复兴,修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推进“双东”历史街区提升工程,实施三四米、老商学院等原有节点综合改造,提升南和峡、广陵路整体环境,让古城“崛起”。

改善城市交通。围绕“高外快内、快接快通、好行好站”,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推进杨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做好高邮通用机场、颜宁高速扬州段、陆毅高速扬州段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京沪高速扬州段改扩建和G345发展段建设,完成G328仪征段、江都新都路至广州段改扩建。江平路、云和路、润扬路、万福路建成通车。加快发展道路东延、长江金路西延、江平路东延等项目。优化骨干路与支路路网衔接,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加强停车场配置和建设管理,提升交通组织水平。新建调整公交线路15条,新建改建公交站棚50个,扩建公交停车场3个,创建省级公交优先示范城市。

推进城市治理。全力打好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六大硬仗”。用铁腕手段治理污染。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落实废气排放“一园一策”精准治理,开展扬尘、渣土车、柴油车、油烟专项整治。开展“全域治理、全河达标”行动,实施重点断面达标提质、贫水整治和城市内河水质提升工程。建成区污水处理覆盖率达30%,雨水管网检查测试。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污染耕地和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刺绣提高质量。继续开展城郊结合部和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改造15个城中村、214个旧城区社区和5100个棚户区。新建改建公厕37座,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到85%。

6.持续放大城市文化特色,打造全区域全时旅游目的地

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打造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竞争力。

继续扩大美食之都的影响力。推进淮扬菜标准化、产业化,支持品牌餐饮企业“走出去”连锁经营。加快淮扬菜烹饪技艺大师工作室和大师工作室建设。改造提升中国淮扬菜博物馆,打造世界美食之都展厅,推进美食示范店评选。升级“三刀”、虹桥广场、1912等特色街区,培育一批具有扬州特色的“线上名人店”“打卡地”。办好中国国际创意美食博览会、淮扬菜节、中国早茶文化节等活动,支持2021年黑珍珠餐厅指南发布暨颁奖典礼,推出“美食扬州”品牌。

精心打造游戏活动品牌。协调组织2021年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宣传推介、开闭幕式等一系列活动,力争成为划时代、创新、国际化的园艺盛会。积极发展“后园博经济”,推进万友国际旅游度假区、铜山体育特色小镇等重点项目创建,全面提升枣林湾旅游度假区品质。办好2021年“4·18”国际贸易旅游节和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备战2022年国际田联半程马拉松锦标赛,争取落户东亚田径协会总部。

培育壮大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聚焦“两古一湖”等重点板块,优化文化旅游空布局,协同发展。支持瘦西湖景区创建国家级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加快华侨城、光线传媒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做好“四季游”“夜游”,提升“扬州夏日”、“扬州冬游、十大美食泉”等品牌活动影响力,精心推出一批以运河、研学、古街、古巷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发展会展旅游、电子竞技旅游、民宿旅游等新业态。善用活漆器、玉雕、秦征等非遗资源,在传承创新中繁荣“扬州工人”。

7.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振兴农业和农村

坚持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促进农业优质高效、农村宜居、农民富裕。

优先发展现代农业。稳定重点农产品供应。实施“粮食安全工程”和绿色粮食增产“1120”工程,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非粮化”,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粮食种植总面积稳定在580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78%。加快建设现代化生猪养殖聚集区,新建5个国家健康养殖示范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促进行动,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家。培育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建设10个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

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大行动”,建设20个特色乡村和5个新农村社区试点。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180公里、农桥30座。建设50条新农村示范生态河道,推进丽霞河洼地治理、扬州闸泵站、益阳河闸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强农村环境“五位一体”综合治理和保护,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拓展基层长河湖长段体系,实现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推进强镇兴村。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立”改革,促进农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市级新增示范家庭农场50个,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比例达到13%。推进村企共建。开展“千企联千村、共同振兴之路”行动,探索多元化联合建设模式,深化产销合作,支持跨区域产业、物业等“飞地经济”发展。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5%,无负债村比例达到40%。增加农民收入。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三保五扶”成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增加农村转移劳动力4000人。加强乡村振兴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培育,擦亮“杨家将”本土人才品牌。

8.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绘制民生幸福“同心圆”

坚持民生无小事,下大力气防风险、补短板、惠民生,共同建设安居乐业、安定和谐的美好家园。

聚焦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病共防”原则,加强冷链食品和进口货物检疫,水路空防疫,强化医疗机构和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哨点”作用,落实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小诊所首诊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医院情绪的严格防控。对重点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抓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平战结合”“医防协同”,构建智能化、多点触发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核酸检测和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做好防控物资和隔离场所储备,优化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改造方案,组织开展市县应急演练。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着力完善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就业优先,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再就业3.3万人。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扶持力度,支持9000人成功创业,创业带动3.6万人就业。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开展9万人职业技能培训。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改革完善分级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医疗救助对象参保缴费补贴工作,开展残疾人居家养老试点,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筑牢民生保障基础。

着力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建幼儿园20所,义务教育学校5所,普通高中3所。新增3家以上省级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完成扬州技师学院迁建工程。深化健康扬州建设,加快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加快市级妇女儿童医院建设,启动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援应急指挥中心。建成9个体医融合中心和20个“全民健身惠民站”,成功举办第19届全民健身体育节。新建养老示范社区31个,21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应老龄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组织1000场文化送基层、送景区活动。

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快构建市域社会治理三级指挥体系智能平台,探索实施“网格+N”工作模式。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防范机制、多元化解决方案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深化警网融合,建设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深化国防动员建设,做好双拥共建,设立困难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培育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编制实施文明城市创建新三年行动计划。

着力提升安全发展水平。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三位一体”综合执法检查,构建“5分钟消防圈”,推进G233、S264智慧平安大道建设,加强重点行业安全风险隐患防范,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加强食品、疫苗、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监管,完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重点餐饮单位“明厨亮灶”落实率达到60%。加快长江大堤防洪能力提升二期工程建设,完成梧桐沟整治工程,完善主城防洪圈,让城市更安全、百姓更安心。

海报设计:胡和

新媒体编辑:刘乔、孔琦、张婷婷

文字校对:王海燕

在正确的时间奋斗!

让我们为扬州加油!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