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     

楚科奇人 “雪龙”九探北极为什么 中国亟须获取第一手资料

2022-01-10 21:06搞笑

7月20日,探险队的代表们在雪龙号的甲板上列队,向在码头为他们送行的亲友告别。新华社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北极是地球极北的一个寒冷之地,远离我们生活的环境,与我们开展全球合作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活动关系不大。“但随着全球变暖和海冰融化,北极气候变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国民生活。”中国极地研究院纪委书记、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领队朱建刚给出了这个答案。

7月20日,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再次搭乘“雪龙”号科考船启程,南下之旅继续探索北极的秘密。

北极环境的变化将对人类产生重要影响

地理上,北极通常指北极圈以北的陆地和海洋区域,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公里。这里的大部分海域常年被冰覆盖,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气候变暖,近30年来北极地区气温有所上升,使得夏季北极海冰持续减少。科学家甚至预测,本世纪中叶甚至更早,北极海域可能会出现季节性无冰现象。

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警惕。现有研究表明,北极冰雪融化不仅导致北极自然环境发生变化,还可能引发气候变暖加速、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现象增多、生物多样性受损等全球性问题。“北极快速变化带来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影响,必然会传导到中国。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从数量上了解这种影响的程度。”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魏·贾说。“而且,目前人类对极地地区的观测相对匮乏,对极地变化机制的研究还不充分,对气候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落后于其他地区。因此,有必要加强现场业务观测,努力获得更多第一手连续北极环境数据。”

全球变暖赋予了北极另一个价值——它位于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包括亚洲和北美与北冰洋相邻的北方大陆和相关岛屿,以及国家管辖的海域、公海和北冰洋的国际海底区域。融化的北极为各国提供了商业利用北极航道和开发北极资源的机会。

科学家断言,北极航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运输干线,不仅会对全球航运、国际贸易和世界能源供应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还会给北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变化,还可能对北极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迫切需要加强北极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无疑是陆地上最靠近北极圈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极地科学研究薄弱等原因,与80年代开始的南极考察相比,中国的北极考察起步较晚。

1999年以来,中国先后进行了8次北极考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研究站黄河站,完成了我国南北两极研究站的初步布局。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成功开展8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和14次黄河站年度科学考察。借助船站平台,中国逐步在北极建立了海洋、冰雪、大气、生物、地质等多学科观测系统。

“虽然已经有了一些调查基础,但我们现有的调查还没有完全满足揭示北极环境快速变化的需要。在揭示北极变化的自然规律方面需要改进。北极航道特别是中心航道的调查需要进一步开展。目前对中心区生态渔业数据的掌握极其有限,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朱建刚表示,这是中国北极科考进入2017年以来年度业务考察的意义所在。

那么,调查的重点是什么?“我们计划在中北冰洋、楚科奇海等重点海域开展基础环境、海底地形、生态渔业、海冰和航道调查,系统了解北冰洋重点海域的海洋环境和生态特征,获取中北冰洋重点海域的海底地形。特点,掌握多尺度海冰-空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特征,评价利用中心水道的可行性。”朱建刚说。

值得一提的是,放射性核素、海洋微塑料、海洋酸化等新的环境污染热点也是近年来我国北极调查的重点。长期以来,大量人造二氧化碳通过大气进入北冰洋,造成海洋酸化。这使得蛤蜊、海螺等钙质甲壳动物难以生存,对北冰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考察组首席助理雷瑞波介绍,考察组邀请法国和美国科学家乘坐“雪龙”号船,以航次共享的形式开展海洋酸化等课题的科学研究,并与中国科学家分享数据和信息。

北极科学研究呼唤新“雪龙”

穿越白令海峡,前往楚科奇海平台作业,完成后转加拿大盆地作业,然后返回楚科奇海平台,沿170 W向北航行,途中进行海洋测量、测站等作业。到达北纬87°海域后,9月初到达白令海峡南部作业,9月下旬返回上海。探险队12300多海里的旅程将由雪龙完成。

本次航行中,“雪龙”号将深入北极中心区域,根据冰情探索北极中心航道的适航性。雷瑞波表示,希望通过对精确地形地貌的勘探调查,从中部地区获取更多独立的数据,收集水文、海冰等方面的数据,为国家海洋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与冒险的南极探险相比,北极探险的航程充满了挑战。“北极许多地区的主权已经固定,航行科研区受到限制。同时,位于北冰洋中心区域的公海恰好是海冰最密集的区域,对现有科研船的破冰能力提出了挑战。”“雪龙”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破冰船是极地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运载工具。自中国北极考察以来,唯一承担运输和科学考察的船只是“雪龙”。龙雪是1993年从乌克兰购买的。原船设计为极地破冰运输船。经过两次翻新,它已经成为中国唯一的极地科研船。这无疑成为中国进一步提升极地探测能力的制约因素之一。

对此,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夏利民透露,2018年3月28日,我国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在造船厂停靠进行船体组装,预计2019年交付。与“雪龙”号相比,新建造的破冰船双向破冰能力更强,科研能力将显著增强,特别是在水域和海底的探测能力将大幅提升,将成为我国认识、利用和保护极地的重要支撑。

点击展开全文